八佰觀後感1000字

本文已影響8.19K人 

八佰觀後感1000字,戰爭是殘酷的,看完八佰這部電影,很多人都在感嘆自己現在生活的這個和平時代,但是對於歷史的心情也是很沉重的,看完八佰以後的心情可以通過觀後感來展示,下面可參考八佰觀後感1000字。

八佰觀後感1000字1

一條蘇州河,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邊燈紅灑綠、紙醉金迷的粗界,一邊斷壁殘垣、槍聲不絕的上海。《八佰》呈現了這樣震憾又無比心酸的場景。導演管虎,爲我們獻上了這樣一場戰役。

四行倉庫成爲了上海的最終防線。裏面有熱血涌動的戰士,也有內心矛盾、怯懦的士兵。電影中的人物沒有真正的“黑”。所有怯懦的人,是因爲心中還有了斷不了的牽掛:家人,亦或是曾經的生活。他們渴望曾經的一切,成爲了未被喚醒的灰色人物。正如“端午”,起先懦弱,想要過河逃跑,卻不經意發現日本人的偷襲。租界羣衆的喝彩,讓他萌生保家衛國念頭,回到四行倉庫。而與他一起逃跑的“老算盤”,卻是一個從未醒悟的人。他並不能說壞,但是確實是個讓人厭煩的人,那枚矛盾的銅板,讓“端午”放他逃走的哀求,都是他心中的“黑”。他敬佩那些戰士,可他自知自己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他的心中有國,卻擡不起殺敵的機槍。

八佰觀後感1000字

四行倉庫的慘烈戰爭,絕不只是歷史書上幾句輕飄飄的話語。日本人舉起鋼板,揚言三小時攻下四行倉庫時,戰士們一邊喊着自己的遺言,一邊縱身躍下,充當人體 炸彈。那一幕,我的眼淚涌了出來。這些戰士也有家,卻毫不猶豫地跳下。電影中何香凝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一聲聲爆炸是戰士如泣如訴的血與淚的戰歌。童子軍女隊員冒險送來國旗時,明知升起國旗,日本人將不計後果地攻擊他們,他們也毅然在第二天一早升起國旗。面對日本人一撥又一撥的猛烈攻擊,戰士們用自己的身軀扶住國旗。旗幟倒下,也總有一雙雙沾滿鮮血的手出現。而“端午”,也衝上樓頂,向日軍的飛機射擊。他沉浸在打跑敵人的喜悅中,卻全然沒有感覺到自己生命的流逝。死前還一直唸叨自己的弟弟:“小湖北,你莫怕……”謝團座與日軍領隊碰面時,兩人一白一黑兩匹馬在身下,總覺得謝團座如此高大,宛如護國的趙子龍一般。最後撤向租界時,從租界來的記者,一位老兵託付給他,讓他寄回家的東西掉了,他冒着危險,扭頭撿起,不管旁邊的飯碗——他的相機。一幕幕令人潸然淚下。

這樣一場戰爭,卻是場四百多人演的“大戲”。電影中的一句臺詞說:“戰爭背後都都是政治。”這些戰士是蔣公的籌碼,蔣公用他們的生命,去博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而蘇州河南岸,戲臺上唱的《長阪坡》,就像在暗示:北岸,是槍林彈雨的戲臺,南岸,是租界的觀衆。趙子龍血染戰袍,衝陣護主;而“八百壯士”守護的是中華人民的尊嚴!這場戰爭,對於普通人,從不是獻給政治的表演,而是每個戰士用生命譜寫的悲壯之詩。租界羣衆用命送物資,戲班班主擂鼓指引戰士們,教授在租界向日軍開槍。這場必輸的戰爭,讓北岸的日本驚了,南岸的國人醒了,故事外的觀衆哭了,故事裏的人變了。瓜慫,揮舞着大刀,唱着《定軍山》,應和着槍聲,悲壯無比。

電影最後,白駒傷痕累累,昂首從廢墟踏出。它象徵着中華民族已千瘡百孔,但仍會滿懷希望,向未來馳聘去。

電影中我找不出主角,因爲這四行倉庫中的“八百壯士”每個人都是主角!

八佰觀後感1000字2

以蘇州河爲界,南面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北面歌舞昇平商女猶唱後庭花,電影在這樣的反差中拉開序幕。

這是一場悲愴的“直播秀”,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四百多人抵抗數以百倍的日軍,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是他們毅然抵抗了四天四夜。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政客們希望西方列強在目睹戰爭的殘酷後增加談判的籌碼,而戰士們則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告訴身後的四萬萬同胞,我們沒有挫敗,中國還有希望,這便是——八佰。

和以前戰爭題材的電影不同,八佰並沒有一味的.歌頌英雄主義,也沒有以高姿態來批判弱者,而是以客觀的角度來反映這些小人物。

八佰觀後感1000字 第2張

他們都是普通人,是農民,有着各自樸實的願望。老算盤家裏剛分了地,還有個素未謀面的媳婦兒;小湖北家裏的晚稻還沒人收;端午還沒照過相,想坐船去遠方;羊拐過了小半輩子還沒碰過女人;老鐵家裏還有年邁的老孃和兒子需要人照顧……電影給予了這些小角色足夠的支撐和理解,沒有人不怕死,都是肉體凡胎,戰爭之下誰還不是個“種地的”,但是中國這塊地,只有我們自己能種,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道理。在經歷戰爭的“洗禮”,他們在成長在蛻變,使得他們各自的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一個戰士身上綁滿炸藥,留下血書,跳進日軍的鐵甲陣,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他們一個個報出自己的姓名籍貫,慷慨赴死,尤其最後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兒不孝了”直接將人情緒的進度條拉倒了頂點,自古忠孝兩難,“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亦是振聾發聵。這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也是一個轉折點,把戰爭中普通人奮起反抗的成長和覺悟都立了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看完這個片段,腦海裏反覆的迴盪起義勇軍進行曲,竟如此的貼切,鏗鏘有力。彷彿時間也定格在那一刻,悲壯的氣氛蔓延開來,剩下的只有那一股股滿腔的熱血,熱血鑄忠魂。

英雄之所以會成爲英雄,往往是因爲有些事在他們心裏,已經退無所退,就像端午這個角色。面對戰爭的裹挾,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他和老算盤一起泅遊蘇州河逃跑,意外撞見了日軍的偷襲計劃,爲了救還在倉庫裏的弟弟,他大喊一聲,就是這一聲摧毀了日軍的偷襲。泡在河裏的端午,第一次被河岸上的人稱爲“英雄”。聽完,他轉身游回四行倉庫。戰友赴死,他親眼目睹,女學生送旗,他親手拉起。導演把戰爭的殘酷,用這個角色的視角不斷展開一點點的戳中觀衆的心。到最後護旗那場戲,這個當初說自己就是個“種地的小人物”,終於拿起了槍,一槍槍的把屈辱還給了侵略者。

當時我便在想,如果我是一個軍人,如果真的上了戰場,面對侵略者的暴行,我會怎麼做?我想我也會懦弱,會害怕。敵人一槍打過來,子彈擦過我的脖子,我也會抱着頭大喊。但最後,還是會拿起槍,選擇做一個戰士。

導演以《八佰》爲名,我想不單單是指這八百將士,更是想傳達一種精神。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人性光輝,他們是英雄也是人,直視戰爭的殘酷也會畏懼會退縮。而在危難之際,他們所煥發出來的是人的尊嚴和民族的韌性。

我們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最值得歌頌的就是各行各業的“平民英雄”,參與抗疫的每一個醫護,參與抗洪的每一位戰士,他們所做的,何嘗不是對“八佰精神”的一種傳承。

如今,四行倉庫的舊址依然屹立在蘇州河畔,經歷了歲月的變遷,當時戰爭留下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見,亦是在警醒我們——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

八佰觀後感1000字3

戰爭是殘酷的,是血腥的,是壓抑的。今天,我有幸觀看了一部振奮人心,令人動容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雖然形象不同,性格各異。但都有血有肉,鐵骨錚錚。它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保衛祖國的最後一道防線。電影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有許多情節讓人淚目。

當時情況危急,四行倉庫已被日軍包圍,四面八方響起飛機的轟炸聲。而駐守在四行倉庫的革命軍卻連一面象徵着中華民族的旗幟都沒有,河對岸的愛國民衆用自己的生命將一面國旗綁在身上,趁着夜色,遊過河水來到倉庫,將旗幟交到壯士手中。在危險面前,在正義面前,團長選擇升旗,他希望今天的選擇燃起中華人民的鬥志與激情,也讓中國守軍能燃起希望。傷痕累累的四行倉庫平臺上,鮮紅的旗幟在軍號聲中緩緩升起,河對岸圍觀的民衆無不爲此激動歡呼。

瘋狂的日軍看到了四行倉庫樓頂飄揚的旗幟時惱羞成怒,發起了更加殘暴的進攻。在硝煙中,在炮火中,英勇的將士頑強抵抗,血肉之軀向日軍坦克發起總攻。在千鈞一髮之際,作爲敢死隊員的陳樹生身上捆滿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後,從六樓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數十名將士高喊口號,彷彿化作英雄之鷹,用自己的生命守住了四行倉庫,成功粉碎了日軍這一陰謀。於是,日軍的炸樓計劃未能得逞。繼後,便是一個接一個的“人肉 炸彈”從天而降。

八佰觀後感1000字 第3張

此景讓河對岸平安無事,中國人乃至各國人內心激盪不已!軍人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安全之牆!這情景怎能不令人潸然淚下?心中怎能不慨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

日軍久攻不下,又駕駛着戰機,在四行倉庫樓頂上盤旋。他們無休止般不停的在樓頂轟炸,目的就是爲了炸燬那面鮮豔的旗幟,但中國軍人毫不退縮,他們前仆後繼,用生命拼死保護着用戰士們的鮮血凝固而成的旗幟!將士們用行動告訴世人:旗幟在四行倉庫始終屹立不倒,我們中國人,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會倒下,中國不會亡!在國難當頭,外敵入侵之際,我們會前仆後繼的去堅持戰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屹立不倒!

致敬八十三年前捨生取義的民族英雄!八佰壯士誓死不退的血性和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這些都更應當被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們所銘記。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此繁榮昌盛,回想往日中國的千瘡百孔,軍人們,感謝你們爲祖國做出的奉獻,歲月靜好,只因有了你們。年輕的新一代,同學們,我們應以夢爲馬,不負韶華!爲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