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本文已影響1.08W人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扶貧日是爲了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貧困問題而設立的,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國內的扶貧工作,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精進各項扶貧措施與政策。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1

國家扶貧日爲每年的10月17日。

2014年8月1日,國務院決定從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爲“扶貧日”,具體活動由扶貧辦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

設立“扶貧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扶貧開發構成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對於貧困地區貧困羣衆的格外關心,所以設立“扶貧日”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10月17日一直是“國際消貧日”,每年這一天,聯合國都會選擇一個國家作爲主會場,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從2007年至2013年連續7年,我國在“國際消貧日”與聯合國駐華系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各地也在同一天舉辦各種活動。2014年8月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扶貧日”的批覆明確,從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爲“扶貧日”。

設立“扶貧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扶貧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對於貧困地區貧困羣衆的格外關心,設立“扶貧日”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國家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爲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爲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數據顯示,隨着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按照我國扶貧標準,1978-2010年累計減少了2.5億貧困人口,參考國際扶貧標準,我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2

公益組織如何推動公衆參與社會扶貧?

社會扶貧的含義有不同的解讀,狹義的社會扶貧包括社會組織扶貧、企業扶貧、公衆志願者組織扶貧。廣義的社會扶貧包括政府非職能部門扶貧、東西協作扶貧等。隨着社會發展與社會財富的積累,以政府推動的準社會扶貧的方式慢慢被淡化,企業、社會組織、公衆個人的參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社會組織是社會公衆參與扶貧的渠道和橋樑。他認爲,社會組織的原有機制不能動員足夠的社會力量,爲此應通過創新制定新的機制、新的辦法、新的渠道、新的方式,從而搭建好社會組織的參與平臺,發揮好渠道作用。

第一方面是項目創新。隨着貧困人口的不斷減少,隨着貧困不同階段的變化,項目要不斷的創新。不同的階段,扶貧方法及項目要有所創新,關注點應從解決溫飽問題提高到解決致富的問題。

第二方面是資金使用方式創新。從籌資發給貧困羣衆或直接給東西,到給機制、給方法,幫貧困羣衆建立合作社及其它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第三方面是參與方式的創新。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及技術創新,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媒體的應用,例如,微信支付,網絡捐贈等方式,給社會公衆參與扶貧帶來了非常多的選擇。社會組織應該發揮好作用,動員社會公衆積極參與。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第2張

劉文奎通過列舉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幾個典型項目,介紹了公益組織如何通過創新方式調動公衆參與社會扶貧。

一是愛加餐項目。愛加餐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和百盛集團合作的項目,每年有兩週在國內所有肯德基餐廳通過卡片宣傳,邀請顧客付款時捐1元錢,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這個項目實施幾年來,每年籌款約2000萬元。

二是愛心包裹項目。一個愛心包裹100元,內有各種文具,在全國3.6萬個郵局網點都可以進行捐贈,接受捐贈的.孩子會給捐贈人寄回應卡。愛心包裹與愛加餐項目一樣,參與額度小、參與便捷、項目透明。

三是善行者項目。善行者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一項公益和健康相結合的大型戶外公益徒步活動,鼓勵參與者以“親近自然+自我挑戰”的體驗形式,通過挑戰100公里或50公里向親朋好友籌集善款,踐行 “每一步都會帶來改變”的公益理念。此次活動徵集了1800名參與者,而報名者更多,顯示了公衆參與熱情度很高。此外,很多企業、媒體也都積極參與。活動保障方面,此次活動有3000餘人提供保障服務,其中義工、政府支持大約2000人,參與者後援團約1000人。

四是正在進行的飢餓24小時活動。恰逢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10月17日是國家扶貧日,扶貧基金會號召身體狀況符合條件的公衆挑戰一天,體驗飢餓,把節約的錢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讓他們吃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有益於自身。

通過項目實施後的效果分析,劉文奎認爲,公益組織推動社會扶貧最關鍵的是要瞄準需求,這就要求公益組織要通過持續創新來呼籲更多的公衆參與,根據貧困人口的需求不斷推動新的扶貧項目。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3

中國的扶貧成就是舉世矚目的,用了30年不僅解決了數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探索出了扶貧開發的中國道路,不斷創新扶貧機制,目前中國的反貧困經驗已經被介紹到世界各地,爲世界反貧困事業做出了貢獻。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儘管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貧困人口仍然有7000多萬人(文章發表時),而且隨着貧困人口的減少,扶貧難度不斷增加。原因在於這部分人口難以在短期內通過全面的經濟增長擺脫貧困狀態。因此,扶貧策略要從扶持貧困地區向扶持貧困人口轉變,這也是最近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原因之一。應該看到,扶貧工作還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扶貧方式粗放的問題,導致一些地方怎麼扶也扶不起來,甚至越扶越窮。但是,是不是瞄準貧困個體的扶貧就能解決問題呢?恐怕沒那麼簡單的事情。爲什麼一些項目點幾十年不間斷地扶貧,一些貧困鄉村依然沒有走向富裕的道路?爲什麼政府想盡了辦法,實施諸如村村通、產業扶貧、整村推進等措施,依然還有整村、整鄉的貧困人口。有的村莊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人均達到幾十萬元,卻依然難以擺脫貧困。貧困像是一個魔鬼緊緊地附着在了貧困地區人口的身上,像是控制了他們的精神和行爲,如何擺脫貧困這一魔鬼的束縛和控制,必須找到制服貧困魔鬼的措施,探索扶貧的有效方法。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第3張

要解釋越扶越貧的問題,需要我們對已有的扶貧理念和扶貧路徑進行梳理並做出評價,以反思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性。

貧困的概念是在不斷髮展的,今天我們說的貧困已經不是最初的收入低和物質的匱乏,而是包含了資源佔有多少、機會多少、發展能力高低,以及權利平等十分豐富的內涵,甚至把能否過上體面生活和社會參與程度也列爲反貧困內容之一。人們對貧困內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從早期的缺吃少穿等基於物質層面的認識,逐步擴展到教育、健康等,再到機會、能力、權利、人的尊嚴等非物質層面的認識。貧困內涵的擴展還具有層次性,從最初關注物質或者生理層面的需求,到能力發展的需求、權利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對致貧原因的認識更是表現出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早期人們認爲貧困是因爲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沒有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後來發現,這只是貧困的一個表現,其產生的原因可能還包括了能力缺失、社會排斥等複雜因素。

所有這些關於貧困的定義和原因,不論是簡單和還是複雜的解釋,其實有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缺乏。或缺乏物質資源,或缺乏知識與技術、或缺乏能力,無論這種缺乏是個人導致的,還是環境導致的,或者制度使然,都是圍繞缺乏某種東西而建立的。我們把這類觀點統稱爲資源匱乏論。

扶貧日從什麼時候開始 第4張

針對匱乏論的解釋,扶貧的基本策略就是給予,通過外界的投入,增加補給,以使系統增加活力。有個“木桶理論”似乎可以解釋扶貧的原理。一個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不是由木桶的長板決定,而是由木桶的短板決定。如果我們採取措施,把這塊短板補齊,木桶自然就可以多裝水了。因此,爲了補齊這塊短板人們支付了財力、物力和人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熱情和耐心。給錢給物被稱爲輸血式扶貧,後來人們發現輸血式扶貧不可持續,被幫助者容易養成依賴與懶惰。於是有了造血式扶貧。區別於輸血式扶貧,造血式扶貧是通過提高農民能力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一般認爲“造血式”扶貧比輸血式扶貧更能治本。最爲普遍的造血式扶貧就是產業扶貧,其特徵是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幫助貧困村民發展產業,實現“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滾動發展,最後成爲”養雞專業戶”。結果發現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人的能力不行,再好的項目也是發展不起來的。於是又轉變爲以人的發展能力爲中心的扶貧策略。這期間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教育農民、培訓農民,其中“參與式”是最爲流行的扶貧理念和行動方式。最近這些年,扶貧遇到了瓶頸,總有一些人、一些村莊扶不起來,又認爲這是粗獷扶貧導致的,因爲各類扶貧措施,受益最多的總是相對富裕的人,如修一條路,利用路最多的是有車的人,窮人是買不起車的,爲了讓扶貧政策惠及窮人,於是提出了“精準扶貧”,要變“漫灌”、“噴灌”爲“滴灌”,感覺又回到了扶貧的原點,誰窮扶誰是對的,問題是扶貧的手段依然是給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