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本文已影響1.62W人 

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很多科學家都喜歡研究,而且研究價值極高,通過了解二十四節氣,科學家們可以瞭解古代的發展水平,所以,現在和大家分享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1

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意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

9、芒種:“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10、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爲135°。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2

立春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干支歷的歲首 ,建寅月之始日;到達時間點在公曆每年2月3-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爲春天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爲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爲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

雨水

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爲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平靜書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驚蟄

古稱“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時間在公曆3月5-6日之間這是正確的。以前有人說“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這是不對的,農曆與公曆日期是較大的出入。

春分

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爲3月20-21日期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民間活動上,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活動有:一 放風箏,婦女小孩放風箏。並在風箏上寫祝福 希望天上神看到。二 簪花喝酒: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三 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日雜書十首》:寫字彈琴無意緒 踏青挑菜沒心情。飲食方面,則有春菜,春湯,春酒等

清明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干支歷辰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氣溫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的時間點在公曆每年4月4-6日,而在農曆上的日期並不固定,爲每年三月初一前後,此因農曆是陰陽曆。

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節日四大祭祖節日。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爲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在澳門則還有冬至。

穀雨

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爲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夏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更是陽曆辰月的結束以及巳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立夏在農曆上的日期並不固定,爲每年四月初一前後,此因農曆是陰陽曆。“鬥指東南,維爲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爲小滿。

芒種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夏至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在北京地區,白晝時數可長達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夏至後北半球白晝時數逐日減少。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小暑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曆每年7月7日或8日時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爲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大暑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爲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爲頻繁。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着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

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着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儘管早晚已有些濃重的涼意,北京地區白晝的時間也減少到了13小時25分鐘。

白露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是干支歷申月結束及酉月起始;時間點公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秋分

(autumnal equinox),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爲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纔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寒露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是干支歷酉月的結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處於室女座)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這一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長已縮短至11小時2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已降低至44°09。寒露過後,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氣溫逐漸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夜晚,仰望星空,你會發現星空換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蠍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

霜降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着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爲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立冬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作爲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太陽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爲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爲冬季的開始。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小雪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爲小雪節氣。此時,太陽位於赤緯-20°16,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50‘。

“小雪”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每晚20:00以後,您若到戶外觀星,可見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擔當起尋找北極星的座標任務,爲觀星的人們導航。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冬季星空的標識——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探頭兒了。

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爲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大雪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干支歷亥月的結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

(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爲10小時55分,杭州市爲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臨沂周邊地區,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爲常見。

小寒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大寒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爲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爲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採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