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本文已影響3.05W人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1

今天是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

現在,我們已經過上了吃飽喝足的生活,開始追求更健康的飲食:低油、低脂、低糖,這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而且,在城市裏,我們也能非常容易品嚐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風味。對上班族來說,每天的一大困擾就是“早飯吃什麼、中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有這樣的困擾,反過來也說明了當前中國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

生活水平提高之後,《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美食類紀錄片也開始風靡。

其實,結束饑荒的時間並不遙遠。就在幾十年前,能夠吃上一頓飽飯依然是很多人的深刻記憶。1955年,全國實行糧食“統銷統購”,糧票也應運而生,那時候的糧票可以說是“第二貨幣”。直到1993年,我國的糧油才實現敞開供應,糧票也隨之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當時,不僅有全國糧票,各地也有自己的糧票。如果要出差去外地,全國糧票纔是“最硬的硬通貨”。

到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已達13390億斤,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面對這些喜人的成績,我們又想起了今年5月22日離我們而去的那位老人——袁隆平院士。

這是段英語版的科普視頻,關於雜交水稻的原理有形象地講述,家長們可以給孩子看下,瞭解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以及中國雜交水稻對世界的貢獻。

學過高中生物的朋友都知道雜交的概念,孟德爾進行豌豆雜交實驗,從而發現了遺傳規律、遺傳因子的分離規律及遺傳因子的自由組合規律。雜交實驗似乎並不難做,但是要進行水稻雜交沒那麼容易。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進行兩個不同稻種的雜交,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纔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

可是你看到過水稻的花嗎?花很小,要靠人工給水稻花去掉雄蕊,非常麻煩。那麼袁隆平院士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水稻雜交研究的呢?讓我們看看《袁隆平口述自傳》中的有關內容:

在1926年,美國人瓊斯首先發現水稻雄性不育現象,並首先提出水稻具有雜 種優勢,從而引起了各國育種家的重視。後來,印度的克丹姆、馬來西亞的布朗、巴基斯坦的艾利姆、日本的岡田子寬等都有過關於水稻雜 種優勢的研究報道。科學家對水稻雜 種優勢利用的研究,首先是從不育系的選育開始的。

1961年夏天我發現那株天然雜交稻,之後我獲得靈感:既然自然界存在雜交稻,也就會有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因爲水稻之所以會天然雜交,關鍵就在雄性不育株。鑑於美國研究的玉米和高粱的雄性不育株起初都是在自然界中找到的,而水稻與玉米、高粱又同屬禾本科植物,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共性也可能會體現在都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上吧,只是過去沒有這方面的有心人去關注與發掘,或是有人注意到了但還沒有找到而已。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第2張

不管怎樣,反正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不僅我們自己沒有見過,就連中外文獻資料中也未見報道。我們知道的只有一點,即花葯不開裂是許多作物的雄性不孕性性狀之一,因此我們就根據這個特徵來按圖索驥。尋找到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用以作爲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材料,再用來培育雜交水稻。

1 964年6、7月,水稻開始進入抽穗揚花的時節,我開始尋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工作,具體講就是到稻田裏仔細尋覓。爲了找到我意想中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每天我都鼓起勇氣去,可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那是很辛苦的,我早上吃了早飯就去下田,帶個水壺,兩個饅頭,中午不回來,一直到下午4點左右纔回來。上面太陽曬,很熱;下面踩在冷水中,很涼,因爲沒有水田鞋,都是赤着腳。就是那樣差的條件和飲食,我腸胃病就是那樣引起的。

每天天亮時就去,在幾千幾萬的稻穗裏尋找,像大海撈針一樣在稻田裏一穗穗、一株株、一行行地觀察。6、7月份,天氣很熱,卻是水稻開花最盛的時候,也是尋找不正常雄蕊的最佳時機。

日復一日,沒有收穫,但我又總是樂觀地期待着明天,這種意念支撐着我努力地尋找。頭頂着似火驕陽,行走在茫茫的稻海之中,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在開花和剛開過花的稻穗花葯上,也就忘記了熱和累。

7月5日,是我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第14天,午後兩點多,一株特殊水稻吸引了我。花開了但花葯瘦得很,裏面沒有花粉,退化掉了,但是它的雌蕊是正常的。這就是退化了的雄花嗎?我欣喜若狂,立刻將花葯採回學校實驗室做鏡檢,發現果真是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株!真叫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14天,終於拿放大鏡在觀察了14萬多稻穗後,從 “洞庭早秈” 品種中發現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這意味着,攻克雜交稻育種難題跨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第二年,我,加上妻子鄧則,我們又繼續在水稻揚花季節,在安江農校和附近農田的茫茫稻海中逐穗尋覓雄性不育水稻。由於上年觀察,我有了些經驗:正常植株的穎花剛開花時,花葯膨鬆,顏色鮮黃,用手輕輕振動便有大量花粉散出。開花後不久,花葯便裂開了,藥囊變空,呈白色薄膜狀掛在花絲上。在檢查時,對發現有開花後花葯不開裂、振動亦不散粉的稻穗,再用5倍放大鏡進一步檢視,確證爲花葯不開裂的,就視做雄性不孕植株,加以標記。2~3天即複查幾次,並採集花葯進行顯微鏡檢驗,用碘化鉀液染色法進行花粉反應的觀察。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第3張

論文手稿

這樣經過反覆試驗,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再經過反覆分析論證,這一年的10月,我把初步研究結果整理撰寫成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並投稿到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雜誌上。

在這篇論文中,我正式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 “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簡稱爲 “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以 “三系” 配套的方法來利用水稻雜 種優勢的設想與思路。由於經過了兩年研究,逐穗檢查,已找到一批能遺傳的自然雄性不育材料,因此,我得出結論爲:水稻與其它作物的雄性不孕現象是大同小異的,主要表現在花葯不開裂、花粉敗育或不能形成花粉等方面,並將水稻雄性不育劃分爲無花粉型、花粉敗育型和花粉退化型三種不同類型。這在歷史上屬首次揭示水稻雄性不育的病態之謎。

論文稿寄往北京之後的幾個月中,沒有得到回信,也沒有退稿。結果是1966年2月發表在《科學通報》1966年的第4期上,當時該雜誌是半月刊。五一勞動節之前,我收到了30多塊錢稿費。不久又收到了科學出版社計劃財務科的通知,我才知道這篇論文還刊登在了英文版的《科學通報》上。我很高興,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得稿費。那時我的月工資是73元,而中英文的稿費加在一起是60多元,幾乎是我一個月的工資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我的論文能夠發表在一份權威性的學術刊物上,意味着對我研究成果的初步承認和肯定,這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前進的信心。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2

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2020年世界上共有7.2億至8.11億人面臨食物不足的困境,約佔全球人口的10%。

與此同時,全球每年約三分之一糧食被損耗和浪費。儘管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豐收背後凝結了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多個地區,疫情引發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危及食物的正常獲取。節約糧食,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第4張

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口糧完全自給,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每年的豐收都經歷“過五關斬六將”。當前,秋汛給北方糧食生產帶來不小挑戰。

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李賀郎村的農田裏,機器轟鳴的聲音不時傳來,一輛被改造的聯合收割機正在玉米地裏穿梭。面對泥濘的田地,普通輪式聯合收割機無法正常作業,爲此,當地通過把收割機輪胎改造成履帶,提高了效率。農機服務人員劉玉龍說:“一天能弄個一百二三十畝地,幫助老百姓搶收、減損。”

從10月7日到15日,濟陽區對履帶式玉米機械作業、農業服務組織和在濟陽區範圍內進行糧食烘乾作業的企業給予了補貼。濟南市濟陽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焦餘印表示:“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大型機械1700多套,隨時待命,一旦條件成熟,立即投入秋種環節,力爭打贏‘三秋’生產這場硬仗!”

作爲我國大糧倉,黑龍江省糧食產量佔全國11.3%,糧食產量連續十年全國第一。中國人每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永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爲了讓農民種糧有錢賺,今年黑龍江繼續落實強農惠農補貼,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今年落實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和獎補資金70億元,讓重農抓糧的縣不吃虧。今年落實強農惠農補貼資金477億元,讓農民種糧有錢賺。黑龍江省糧食產量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到2025年,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產能要達到1600億斤以上。”王永康說。

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浪費也觸目驚心。2018年《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數據顯示,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爲93克/人/餐,浪費率爲11.7%。除了消費環節,生產、收穫、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糧食損耗也不容忽視。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表示,今年我國尤其注重糧食收穫中的減損。到目前爲止,節約出的糧食量令人驚訝。“大力推進機收提質減損,今年夏糧和早稻,因爲機收做到了精細化,少損失了30億斤的糧食,挽回了150萬噸糧食。”馬有祥說。

世界糧食日共同懷念袁爺爺 第5張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介紹,當前,我國大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積極推動全鏈條節約減損,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突出全鏈條各環節聯動,堅持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健全糧食產後服務體系,支持引導農戶科學儲糧,開展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提高糧食物流現代化水平,努力讓每一粒糧食顆粒歸倉,物盡其用。”張務鋒說。

今年4月,我國制定出臺反食品浪費法。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除了落實好反食品浪費法,我國還將在糧食生產各環節採取節約減損的措施。隋鵬飛說:“一是加強各環節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加快新品種選育,提升種子質量,提高收穫環節的機械性能和質量,改善烘乾、倉儲、物流條件,提升加工工藝和配套裝備。二是完善政策法規體系。主要體現在推進標準化生產,推進社會化服務,強化物流體系建設。三是落實好反食品浪費法,進一步強化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意識教育,明確各級政府和全民在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