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

本文已影響2.93W人 

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由於寶寶的各個器官都不太完善,經常會出現不舒服的問題,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的相關內容吧,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

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1

一、哭鬧不止且哄不住

小寶寶在晚上突然沒有緣由的大哭,無論怎麼哄都很難讓他平靜下來,且總在同一時間哭鬧,那多是腸絞痛惹的禍。

腸絞痛常發生於三個月內的小寶寶,因爲這一階段的寶寶腸胃功能弱,如果在吸奶時吸入大量空氣或者吃得太飽等,都會誘發腸絞痛,讓寶寶啼哭不止。

發生腸絞痛時,嬰兒表現爲突然性的大聲啼哭,可持續數小時,也可陣發性發作,發作時寶寶面色發紅,口周蒼白,撫摸他的腹部可明顯感覺到又脹又緊,不管是餵奶還是哄抱都不能緩解,最終以哭的精疲力竭或排氣、排便爲止。

二、臉色通紅且看起來比較煩躁

小寶寶容易出現脹氣,當發現寶寶小臉蛋通紅,且十分煩躁,周圍事物很難吸引他的注意力,並且四肢在使勁兒動,還伴隨着哼哼唧唧的情況,那說明寶寶肚子裏有氣,摸一摸會發現他肚子鼓鼓的。

三、大便不正常

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顏色爲金黃色的軟膏狀,每天2~5次;奶粉餵養的寶寶大便顏色呈淡黃色或土灰色,質地乾硬,每天1~2次。如果寶寶大便突然變稀,那就說明寶寶肚子受涼拉肚子了;如果大便很乾,且寶寶拉的時候小臉憋得通紅,十分用力的樣子,那就說明便祕了,平常要注意調整飲食。

新生寶寶肚子呵護要點

【飲食】

1、注意衛生清潔食品應新鮮、清潔,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保持飲用水潔淨,孩子及其看護人都應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2、堅持母乳餵養尤其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餵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

3、注意飲食質量。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4、應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飲食,以清淡爲主,只要孩子不出現頻繁嘔吐,應鼓勵孩子多進食,以流質和半流質食物爲主,如奶類、米湯、粥。

【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醫常見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調整臟腑的作用。如果爸爸媽媽能堅持對寶寶進行推拿按摩,可健體強身,增強其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具體手法如下:

1、按揉推四橫紋:四橫紋穴位於手掌麪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時,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別按揉四橫紋穴,約2~3分鐘;也可推四橫紋穴,將小兒四指併攏,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兒的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推50~100次。具有調中行氣,和氣血,除脹滿的作用。

2、按揉推板門穴:板門穴位於小兒手掌大魚際處。操作時,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門穴。按揉時,順、逆時針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可止瀉,由腕橫紋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嘔,來回推可調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鐘,推50~100次。

3、推脾經穴:脾經穴在小兒拇指橈側面。操作時,操作者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夾住小兒左手四指,再以拇指與中指捏住小兒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後,直推小兒脾經穴,從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單方向直推,不宜來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保暖】

小兒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瀉的兒童,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從而加重病情。可適當給孩子增加衣着,亦可用大口罩,護肚兜等圍住嬰兒臍部。

寶寶肚子不舒服有哪些異常表現2

寶寶肚子不舒服是怎麼回事

一、小兒腹瀉2大臨牀表現

1、排便次數增多

腹瀉的主要臨牀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或夾有不消化食物,嚴重的還有嘔吐、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正常小兒每天排便1-2次。腹瀉時即會比正常情況下排便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

2、大便變得稀薄

正常小兒的大便性狀爲黃色條狀物,腹瀉時糞質稀薄,可爲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小兒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現。

二、小兒腹瀉2大引發原因

1、各種病菌感染引起

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夏季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體是細菌,以致病性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最爲常見。由於夏季溫度極適宜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加之小兒在夏季好進生冷食品,而此階段胃酸分泌減少,殺菌功能減弱,一旦誤食被污染的食品便可發病。

2、餵養不當和飲食失調

由於小兒生長髮育速度快,對熱量及營養物質相對需要多,但其消化系統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消化酶活力低,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亦不完善,餵食過量、添加輔食太快、驟然斷奶或改變食物品種等,都會突然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致腹瀉。此外,也可由氣候變化、護理不當等因素引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