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

本文已影響2.63W人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家長都會擔心自己育兒方式不夠周全,培養寶寶的智力是刻不容緩的,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資的事業。以下是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方法。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1

1、傾聽孩子

生活中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有時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孩子在和媽媽說話,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着,有時會打斷孩子讓他來幫忙。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如果你總是忽略孩子,他便會失去告訴你的興趣。在“聽”時,做到目光接觸,要孩子感覺到你是真的願意聽。

2、不取笑孩子

孩子的想法和大人們是不同的,不管孩子說什麼,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

當孩子很認真的向你訴說,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願意跟你說。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

3、主動與孩子分享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多用身體語言

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爲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5、別問太空洞的問題

比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爲什麼?”因爲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着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引出話題。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用幻想的方式去實現孩子願望,理解孩子的渴望心情。

6、瞭解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會從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出真誠的回答或支持。最好在獨處的狀態下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到隱私被尊重。隨時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覺到你是理解他的。

7、多跟孩子單獨相處

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爲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家人的。其實,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珍惜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畢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會減少,只有多和孩子在一起纔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8、對孩子表達你的愛

一個簡單的擁抱、親吻,幾句喜愛的言語,充滿關愛的一瞥,都包含着巨大的力量。多抱抱,多親親孩子,肢體接觸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2

在聆聽中成長

想要成就合理而有效的交流,必須要以較好的耐心去聆聽,來接受和理解對方表達的信息。溝通並非單方面的陳述,更不是被動的傾聽,而是基於平等的彼此尊重的交流,做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並不容易哦,不要看輕溝通的`能量。

聆聽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認真地聆聽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你們收到更好的互動。人有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的意義就是,應當要多聽少講,總是收到很多家長的抱怨,和孩子溝通就好像一場自己的獨角戲,任憑家長在盡力的演出,但卻始終難以得到迴應。但其實,溝通需要技巧也不全依靠技巧,親人間的理解,更需要彼此真誠的心,花時間和精力去傾聽彼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花多少時間去了解,孩子也會給你相應的迴應。慢慢來,才比較快的。學會善於傾聽更是父母對於孩子最最基本的尊重。難免在日常中會常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孩子成績出來不理想,家長們就會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說,會批評孩子不心細不認真,太粗心等等。大說特說的數落一頓後,在自以爲是的將一套認爲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看似合理實則強硬地傳授給孩子,單方面的說教式溝通,是很難行得通的。只有家長在自顧自說,孩子極大部分是當作耳旁風一聽,不會認真思考,更別說解決問題。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 第2張

合適時間和場合

(1)不去吼叫,心平氣和地交談

聊天說起來是個似乎在隨意不過的動詞了,但其實成年人會深知這天兒並非隨時隨地就能聊出來的。例如,自己家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看動畫節目時,你作爲家長突然湊過來開始話題,則會十分唐突甚至掃興。我們就在這裏換位思考一下,誰願意在自己做喜歡的事兒時候被突然打斷呢?那這個結果就只能是隨意的敷衍。並且,一定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應該暴露在公共場合去隨意的批評教育孩子,因爲中國式家長就是總喜歡在外去指責孩子短處,這是非常觸犯孩子自尊的行爲,他們的目的甚至也是爲了讓孩子覺得羞恥,這樣就不會再去犯錯,但其實這很容易讓孩子無法信任我們,畏懼和牴觸與我們交流,信任越拉越遠,當你真誠的想要和孩子進行溝通時,孩子已經對這樣的無效關係失望透頂了。應當學着在冷靜的時候獨自和孩子在私下去交談,互相傾訴。

(2)控制情緒,掌握火候

分享一則生活中關於穿鞋的小事,這也是我們總和孩子發生口角的原因。笑笑剛開始學穿鞋的時候,會眼睛注視其他的地方,然後,拿到一隻鞋子就往腳上套,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穿反的。一開始我總會耐心的跟她講穿鞋子要看仔細再穿,眼睛不要關注其他地方,也會教給各種辨別鞋子正反的方法。但是講了n多次,毫無效果。每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我內心的小火苗會慢慢地變成一團烈火,然後就是對他大吼大叫,儘管這樣還是毫無成效。因此和孩子的聊天過程中一定要心平氣和並控制情緒。爲人父母何苦針對孩子呢,儘可能去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千萬不能在生氣時溝通,有些家長總是因爲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語無論次,歇斯底里,導致說出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語言。因此,父母自己產生和陷在糟糕情緒時,這個時候的“溝通”,就是“獨角戲”,時父母自己發泄情緒的出口,卻給自己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

不要常說 “誰誰家的孩子比你強”;“你把我逼瘋了”。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變相指責,非常容易使孩子感到反感,更會讓他們反擊你們:“這是你自己要生氣的,與我無關”,又或者是“你難過你的,別往我身上找”。作爲家長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辦法負責,就放棄這個時候職責和說教,需選擇合適的時機再次說起這個問題,這種交流的推拉也是十分關鍵。

就事論事,不拿孩子本身做評判

如果孩子在外受委屈,情緒低落之時。假如這個時候你能夠更爲準確的給這個情緒命名,那麼這時孩子的悲傷情緒便會舒緩很多。這個時候進行的溝通才是有效。儘量去和孩子和平相處,努力提醒自己和孩子做到共情。更多時候語言傳遞和語言表達感受決定語言內容有效性。舉個孩子聽不懂的例子,溝通的目的何在呢?在溝通時考慮到用詞的適當性、孩子的接受範圍,語言組織淺顯易懂些。有一次全家人看完電影趕公交,半路時候孩子突然想上廁所,我們便匆匆忙忙的找廁所,但上完廁所出來的時候,卻發現孩子的玩具不見了。她也開始哇哇大哭起來,我也明白她的難過,就讀他說:小玩具丟了,你現在很傷心。她也點點頭,我便繼續說不開心就哭一會兒吧,媽媽陪你。但她突然說了一句媽媽想抱抱。我蹲下來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慢慢的她也恢復情緒了。

爲人父母不能總將你可真懶惰,這是什麼學習態度?掛在嘴邊,這樣孩子也不懂是什麼意思,不如問的具體些,換種方式來表達:“最近怎麼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呀,可以說一下原因嗎?”這樣意思表達也清楚了,他也能找到錯誤的地方,意識到自己速度的問題,才能儘快改正。與此相同的是,想要表達孩子的誇獎,也不能一味的說真棒,而是要落實在具體事情上,比如,做完作業完成的真不錯或者昨天寫作業的表現媽媽非常滿意,節省了多少的時間,這個時候意思也完全不一樣了,孩子也能夠了解到、認識到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怎樣去尋找更有效、更便捷、更好的學習途徑,實現了自我的成長。因此知道了嗎?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可以避免矛盾的擴大和放大,又提升了親子溝通的有效性。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3

良好的情緒

作爲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爲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脣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干我的事”。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爲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着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如果爸爸把在單位裏的不公待遇的情緒帶到語言中;如果媽媽把在家庭中的疲憊感或者對配偶的不滿帶到語言中;這都是你們自己的情緒問題,你的言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孩子只是聽見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要麼是心裏不服激起強烈反抗,爆發親子矛盾;要麼是照單全收無限懊惱,減低對自己的評價。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爲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着實的着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

欲速則不達,人處於焦慮狀態中,不要說發揮潛能,往往連原有的能力都無法正常發揮。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如何和溝通孩子願意聽 第3張

準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小事例,你們就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準確表達有多重要了。

小強的媽媽對他說:“你可真懶,你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呀?”。這樣說小強會摸不着頭腦,心裏還會犯嘀咕:我又犯什麼錯誤了?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小強,最近三天,你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爲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小強就知道是講什麼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小強,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小強,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小強,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小強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命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餓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爲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