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

本文已影響2.94W人 

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老舍先生曾說過:“勞動最有滋味”,所以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工作,就是我們學習勞模的行動,每天每個人都在勞動。以下分享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

勞動的名人小故事1

1、毛澤東學打草鞋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帶着隊伍上了井岡山。由於國民(min)黨反動派的封鎖,井岡山生活十分困難。面對困難,毛澤東向紅軍指戰員發出號召:沒有糧,我們種;沒有菜,我們栽;沒有布,我們織;沒有鞋,我們自己動手編!

一天,毛澤東看見半山坡的一間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髮老漢。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澤東高興地走上前去,笑着說:“老人家,我拜你爲師來啦!”毛澤東坐在一旁仔細地向老人學習打草鞋,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默默地記在心裏。

不一會兒,一隻草鞋打好了。毛澤東學會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給戰士們,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勤勞儉樸的好榜樣

少不勤勞,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2、朱德的扁擔

1928年秋天,國民(min)黨反動派加緊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爲了保衛井岡山根據地,黨中央向根據地軍民發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鬥爭”的號召。朱德積極響應,他和戰士們一樣,腳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嶺去挑糧。

當時,朱德已經四十多歲了,他白天挑糧上山,夜裏還要批閱文件。戰士們生怕他累壞了,怎麼辦呢?有一回,一位小戰士想出了這樣一個主意,他對大夥說:“我們把朱軍長的扁擔藏起來。“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好。

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新削好的扁擔出現在挑糧隊伍中。戰士們又藏了朱德的扁擔,朱德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擔,還在扁擔上刻了“朱德記”三個字。戰士們見朱德態度這樣堅決,也就不好意思在藏了。

從此,“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首歌謠和“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就在井岡山傳開了。只有經過勞作、經過奮鬥得來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3、白求恩製造“盧溝橋”

1938年1月,白求恩來到中國,就馬上趕往抗日前線的'戰地醫院。當時,戰鬥激烈,條件艱苦,前線醫院缺乏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

怎麼辦呢?“我們自己動手幹!“,白求恩斬釘截鐵地回答。當地的軍民都被動員起來。大家忙着粉刷病房,製作簡易牀和工作服。

夜深人靜,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張簡陋的工作臺上反覆思考着:醫療隊大量的藥物和手術器械要由牲口馱運。怎樣才能使藥瓶子不會撞碎或者打翻呢?他爲此熬了好幾個通宵,終於畫出了草圖,何工人民一起製作。

白求恩笑着說:“一個戰地醫生,應該學會木工和鐵匠的收益,才能根據傷員的需要改進醫療設備。”很快,一種特製的簡易藥架子製成了,因爲形狀像一座橋,白求恩詼諧地稱它爲“盧溝橋”。

只有嗅到勞動藥味的滿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樂趣。

4、巴甫洛夫植樹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學的創始人,1904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小就非常熱愛勞動。

在他小時候,有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約好去園子裏種樹,費了很大的勁才挖了一個坑,正要把蘋果樹栽下去的時候,爸爸從屋裏跑出來了,指着園子裏一塊突出的高地對兄弟倆說,“你們看,那兒地勢高,一下雨,這裏就會積水,蘋果樹不就要淹死嗎?”

弟弟聽了爸爸的話,小嘴一噘,不高興的走了。而巴甫洛夫並不灰心,跟着爸爸在高地挑選了一塊空地,重新挖起來……

巴甫洛夫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國內戰爭年代,他在實驗室周圍的空地上種菜,自力更生地解決了吃菜的困難。

“人們在那裏高談闊論天啓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金鎖鏈那樣精心地勞動着,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聯接起來。”——巴普洛夫

勞動的名人小故事2

勞動節的小故事

在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的村頭,有一棵兩人合抱,高達三十米的白楊樹,大家都親切地稱它爲“將軍楊”。 提起“將軍楊”,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 1940年4月,駐在武鄉東部山區的八路軍總部爲建設根據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 那天,陽光明媚,風和日暖,當地的老鄉和戰士們展開了植樹比賽,看誰種樹多,成活多。

大家爭先恐後,幹得熱火朝天。 這時,有一隊八路軍戰士,扛着鐵杴和頭朝河灣走來,走在頭裏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副參謀長。他們穿着和戰士一樣的灰粗布軍服,袖口、衣邊和膝蓋已經打上了補丁。 大家高興地向他們打招呼,兒童團員歡呼着把他們圍了起來。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動手,在河邊種下了一片白楊。

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 第2張

朱德挑了一棵筆直的楊樹苗,對一位戰士說:“小夥子,給咱選一塊地方,栽上這棵小樹,好不好?” “好啊!”小戰士指指一片空地說:“朱總,就在這兒栽吧!” 朱德立刻揮起頭刨起坑來。小戰士見朱德使用頭十分順手,動作很熟練,挖的樹坑大小深淺恰當,不禁連聲說道:“想不到,朱總種樹還真有兩下子!”

這時,朱德已經把樹苗插進坑裏,他又堆上土,用頭搗結實。 左權從河裏提來滿滿一桶清水,給小樹苗輕輕地澆上水。 彭德懷帶着幾個戰士到山坡上割來了帶刺的樹枝,給小樹苗做了一道精緻的小籬笆。

樹種好了,有人提議給小樹起個名,於是,“將軍楊”這個名字便誕生了。 幾十年過去了,將軍楊茁壯地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每當人們看到這棵將軍楊,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種樹的故事。

勞動的名人小故事3

勞動節相關的小故事1: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1961年11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着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着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着共產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於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裏,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裏。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竈下燒火做飯。

關於勞動的名人小故事50字 第3張

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爲什麼不到食堂去吃飯?”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麼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纔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

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

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裏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嚥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裏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

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爲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

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幹就幹,從那以後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餘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

侄兒望着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麼田囉?”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幹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幹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