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老師隨筆(15篇)

本文已影響1.65W人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爲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老師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老師隨筆(15篇)

中學老師隨筆1

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默契相吸、對話互動、心靈交融、美好相遇的生命品質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會使師生的心情充滿愉悅。教師的積極引導,思路清晰,坦然自若,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思維、敢於表現,讓師生共同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對於理想的班級管理來說,其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爲而治。“爲無爲,則無不治”。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大有作爲。

理想的課堂教學與理想的班級管理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要努力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課堂與班級成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管理的空間。無爲而治的班級管理就是一種真正的自主管理。學生自覺、主動、自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配合默契、和諧,班級在潛移默化中按良性的法則運行。如果說最初的班級管理需要班主任事必躬親,親力親爲,那是爲了對學生學習、做事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示範與指導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做好正確方向的引領與指導、督促以外,更應該把班級逐步地還給學生。

把班級還給學生,不是削弱班主任的管理功能,一定意義上更是對班主任教育、管理智慧的考驗與展現。就目前而言,我們班級各方面運行良好,晨讀井然有序,作業收發及時,自修紀律穩妥,一切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情景下,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個別學生懶散、作業拖拉情況時有發生,聽課專注程度有待完善,課下部分學生隨意打鬧現象較突出,成績方面有兩極分化的傾向。最重要的是班幹部的積極主動意識、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仍需引導與強化。那麼,我們班能否實行無爲而治,我們又要從哪些方面來努力,這些都是需要考慮與解決的先決條件。

首先,班級能否無爲而治,我的看法是可行的。只不過它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引導到位,逐步進行,步步爲營,直至無爲。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學生,而學生無非就是班幹部與普通同學。班主任要儘可能地從幕前走到幕後,由執行者成爲與學生共同的決策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引導培養班幹部的同時,學會適當放權。要讓班幹部大膽管理,學會管理,遇事班委幹部成員,或全體同學共同商討決定。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向班主任彙報,共同想方設法來解決。對於班委幹部與同學,要相互監督,尤其還要兼顧普通同學,也應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有事可做,遇到班幹部表現不盡人意的由紀律委員及班委成員按班規執行,或報請班主任教育。這一切的前提是要營造班級良好的班風,班級成員有較強的集體主義,這樣纔會爲班幹部之間的團結合作,班幹部與普通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奠定基礎。

其次,班級怎樣走向無爲而治,應該要選擇好最適合發展的路徑。那就需要良好的班風學風作支撐。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風就需要班主任的率先示範,以身作則。規則認同,共同遵守。集體活動,彰顯團結。學習競爭,力爭上游。在此基礎上,班主任的管理思路要清晰明確,對放手讓學生管理班級有非常的自信心。接下來,就要充分發揮班委成員與普通同學的積極性了。班委幹部要定期競選,認真培養,指導其做事更加主動,方法更加靈活。全體同學之間相互督促,營造一股正氣。要以班規爲執行點,有規可依,有規必依,違規必行。以班級文化爲向心點,環境佈置,清新靜雅。精神面貌,積極向上。它的形成需要潛移默化的浸潤、內化與認同。從最初的班主任人治到班規的法治直至最後的文化向心力的無爲而治。這需要班主任極大地調動每一個學生自主管理的熱情,要努力使其成爲班級的主人,爲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對班級有一種自然的嚮往與歸屬感。

“無爲”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班級管理中同樣適用。班級的無爲而治,其生命力的主體是學生,班主任更多地是觀望、引導、督促、強化,適當放權,適當介入,充分使學生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在班級規則的約束下,在班級文化的浸潤下,在集體團結向上的氛圍下,學生自主管理式的班級無爲而治會成爲美好的現實。

張涇中學胡小勇

中學老師隨筆2

本人這學期擔任高三(2)班班主任,一學期來,我謹記愛學校,愛教學,愛學生的優良傳統,對自己嚴格要求,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以及思想開導工作,及時鼓勵學生,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我深知高三的上半年管理對整個高考教學的重要性。在這學期的班級管理中,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嚴格考勤制度,強化常規管理,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高三學生已經進入了高考備考狀態,在日常管理中嚴格班級紀律,才能爲形成良好的班風奠定了的基礎。所以在紀律上嚴格要求學生,嚴抓遲到現象,要求學生必須準時到校,每天進行點名,遲到的學生必須說明原因,每週遲到三次的通過電話與家長聯繫,瞭解原因;多次遲到的學生我都要家訪,這學期與王康日、王琳、管生紅、韓雲斌的家長見面,瞭解真正遲到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共同督促,克服這一不良習慣。與家長緊密聯繫,效果非常好,這幾位學生遲到現象明顯減少了。當然,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就必須做到,所以我每天早早到校,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一步步地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導着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2、誠信做人,富有愛心。

誠信做人,辦誠信事,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行爲準則,作爲新世紀的莘莘學子,繼承和發揚誠信傳統,養成和培育誠信精神,是我們的必修課程,高三學生即將進大學或踏進社會,漫漫人生路,何去何從,我們班主任有責任爲學生指出一個大方向。爲了讓成長中學生充分認識到誠信品德是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所以我以誠信爲基點在班級中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和道德法律意識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不僅對學生輸入一種意識,還使學生樹立一個爲未來而奮鬥的信念,從而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道德教育是學生人生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這學期我的主題班會“誠信做人,誠信做事”,教育學生誠信做人,爲配合主題班會的開展,使學生易於理解,樂意接受,還組織學生訂閱《誠信做人,辦誠信事》的雜誌,寫心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愛心是做人的精華,一個有誠信有愛心的人才是一個最可愛的人,在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災難中,我發動學生向災區捐款。

3、統一認識,提高素質。

半年來,我時時注意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灌輸集體觀念,注重集體榮譽,形成團結向上的集體。取得良好的效果。高中組籃球比賽中我班榮獲一等獎,元旦匯演獲得二等獎,同時廣播體操也獲得較好的成績。

4、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積極樂觀,爭取成功。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是至關重要的。高三學生面臨會考、高考,壓力過大,焦慮過高。擔憂考不出好的成績,給自己過大壓力,導致考試前焦慮過高,心情煩躁。我針對學生的情況,開設一個輕鬆、快樂的“心理治療中心”,與每一個學生交流,感受他們的心情,解除他們心中的焦慮。謝丹丹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高一、高二時學習不錯,可到了高三,成績不提高,反而下降,在和她促膝長談後,發現她揹着沉重的包袱,時刻想着高考失敗後怎麼辦?我和她分析:這種焦慮來自對自己沒信心,信心來自實力,因此加強信息需要增強實力,因爲高考的成績是70%的實力+20%的心理素質+10%的運氣。因此,基礎要打牢;考不好要時常總結原因,知識要補充改進,方法要改進,只有腳踏實地,一次次查漏補缺,水平纔會穩步上升。又如蔡汝發,一個聰明的學生,卻因爲高一、高二不用心學習而在感嘆,時間來不及了,從而放棄了學習。和他交談後,幫他尋找對策:別後悔高一、高二沒用功,後悔是用昨天的過失來消磨今天的時間,造成明天的痛苦。接受現實,敢於承擔責任,全力以赴。每一個學生我都會根據他們自身的情況尋找對策,讓他們放下包袱,輕鬆、樂觀的學習。

5、多鼓勵,少批評;多欣賞,少挑剔;多愛心,少歧視。

做好“雙有”生的轉變工作。我班有幾個紀律較散漫的學生,學習態度也不端正。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我都是以欣賞的眼光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如吳祖傳,無心學習,,一心只想彈吉他、唱歌,像這樣紀律較散漫,學習不好的學生,我從沒有歧視他,反而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欣賞他的音樂,欣賞他的歌喉。在生活中,我走進他,與他朋友般的交談,談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做一個真正瞭解他,關心他,幫助他的朋友,瞭解他後,知道他的追求,於是鼓勵他報考藝術學校,但一定要把學習趕上,紀律上要嚴格要求自己。他頓悟了,也投入了,說一定要把學習趕上。他曾經對我說:“老師,和您說話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進步,我會認真學習的。”管生紅由於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心理矛盾:學好也沒錢上大學。所以放棄了學業,紀律上也出現了狀況。通過做家訪,瞭解到他媽媽是希望他上大學的,雖然家庭困難,但一定會想辦法。他是不想增加家庭的負擔而違背了媽媽的願望。於是我和他分析了情況,讓他了解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即使不上大學,學好了出社會總有好處。他也有所觸動,於是知道了用功,紀律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有時晚上和吳祖傳到我家學習,我爲他們有這樣的轉變而高興。

班級管理有喜亦有憂。雖然爲建設這個班花了不少心思,特別是在學習上想讓他們都進入高考備考狀態,但有些學生還沒有能夠有效地激起他們的鬥志,還沒能觸動他們的靈魂。雖然如此,但我從不放棄,我將繼續努力,爲我這一羣可愛的學生而努力,燃起他們希望的火花。

中學老師隨筆3

學校最後一塊寫粉筆字的黑板終於換掉了。現在上課,都用白板了。水筆書寫,經常下課時手上紅一塊紫一塊的……鳥槍換炮,對一些教師來說,還真有點不適應……以後形容教師生涯,可能不適宜再用什麼“三尺講臺,一支粉筆……”之類的說辭了。是的,別說粉筆,連講臺將來被撤掉也未可知。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十年前開博客,到今天算是抱殘守缺,還在勉力支撐,但大多數人都不玩了。飛信早已銷聲匿跡,連微博都落伍了,現在好一個微信,誰知明天還有什麼……

在衆人的極力攛掇下,硬着頭皮開了微信,但基本不發,只是看看。微信很熱鬧,更新得也太快了。每天資訊不少,夾帶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了人們的視線。說到看微信,還真的漲了不少見識。眼見着數字化教學鋪天蓋地而來,一付將要席捲祖國大地的態勢,我這個上課連PPT都很少用的老師,怕是趕不上趟了……

趕不上潮流就要被淘汰。這是誰說的?好像大家都這麼說着。看到一些微信鏈接分享,更是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連一年級小學生上課都用平板了,你還在這裏抓學生帶手機到學校!老土了。惶惑之餘,有點擔心小孩子的視力。說教學的革命啊,傳統的課堂會消失嗎?因爲網絡已經足夠發達了。不需要進學校也能享受到任何優質的教學資源。學校的圍牆將不復存在?有朋友說了,過去是每天早晨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到來,現在是打開電腦屏幕,關注着即將開始的直播課堂。全國各地的師生,可以同時一起上課。

真的很好!

我只關心我何時下崗?

我所有的研究都基於課堂、教室。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基於我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朝夕相處。我無法想象一個只有圖像、視頻的教育活動,我無法享受網絡、快節奏、缺少人際交流的高科技教育盛宴。如果我連自己的學生都是虛擬的,我們只能通過冰冷的屏幕看見彼此,我甚至無法挽住我學生的手,在他們困苦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擁抱,我還怎麼走進他們的心靈?教育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還是教育嗎?

我不怕被淘汰。我堅信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能被網絡和數字化替代的,這就是教室爲什麼還會存在的理由。

我堅信,教師,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的人,他應該來到學生中間,而不是輕點鼠標,一切搞定。

我堅信,一個普通教師的語言魅力和激情表達,勝過任何一個精心剪輯的名師講課視頻。

我堅信,哪怕是略顯笨拙的板書,也好過電腦裏最精美的字體。

我堅信,教師堅毅而溫暖的目光是無法通過數字傳遞的。

我堅信,一定是在一間教室,面對着一個個靈動的個體,纔會有妙語如珠,信手拈來的美妙。

每一節都有不同的精彩,因爲學生變了,時空變了,心情變了。這纔是課堂的魅力所在!

我堅信,最好的教育是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

現在就說拆掉學校的圍牆,爲時過早,甚至永遠不可能。正如很多年以前有人預言電子錶將取代機械手錶沒有實現一樣,那麼,電子書是不是會取代紙質書籍?或許。但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程度,一旦沒有了人,一切都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特別是教育。

好吧,趁着高科技還沒有把學校的圍牆強拆,我夾着書本,去上課。

中學老師隨筆4

媽媽:寶貝,今天讀的詩是關於書的。小包子:我已經背出來了。(帶着兒童偏執的情感背了一遍)媽媽:我第一次聽到書原來是一隻鳥,書和鳥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呀?小包子:鳥有很多羽毛,書有很多很多書頁。媽媽:還有呢?看看媽媽手裏的書。小包子:哦!像海鷗!媽媽:嗯,這麼說來書和鳥還是挺像的。媽媽覺得這首詩像魔法一樣神奇,細細地數一遍羽毛,竟然會長出一對飛翔的翅膀!數一遍羽毛是怎麼做?小包子:就是翻一翻書,數數多少頁。媽媽:好,我都不用數,我只要看看頁碼就知道這不書多少頁了,這本書42頁。翅膀怎麼沒有長出來呢?小包子:媽媽,不是數,要看書,翅膀也不是真的。媽媽:那你能告訴我翅膀是怎麼回事嗎?小包子:就是讀書能增長知識……媽媽:你讀過了《海底兩萬裏》,你沒有去過海底也會了解海底的驚險與美妙;你讀過了《中國歷史》,你沒有去過古代你也瞭解了蚩尤炎帝的牛首人身;你看過了《十萬個爲什麼》,你沒有經歷旱災卻知道蝸牛遇到旱災會用泥糊住它的窩口……書本給了你一雙翅膀,讓你看到了雙腳沒有到過的地方。小包子:還有兇猛的鱷龜。媽媽:那是你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那也會讓你看得更遠。不過啊,最像鳥兒的還得是書。你最近在讀美食的句子,你讀的時候......小包子:口水都流下來了。媽媽:你節目上看到的食物,你吃過的食物,與你讀到的食物相比,哪個更美味?小包子:讀到的。好多是我沒吃過的,想起來太美了!媽媽:讀着文字,我們會加入自己的想象,這種想象比較自由,是你喜歡的,是你認爲最美味的,書就像一雙翅膀,你想飛去多高,它就帶你飛得多高。小包子:我明白了,讀書能讓我們感受到美好。媽媽:書是誰寫的呀?媽媽寫得出來嗎?小包子:媽媽也寫不出來,哦,書是很有水平的人寫的。媽媽:是的。有想法,愛動腦淨,會寫作的人才能寫出像鳥一樣的書哦!我們不能讓它棲息在巢裏。小包子:要讀讀書。媽媽:隨便翻翻也不行,細細地數,仔細地讀,才能讓我們長出一雙翅膀哦!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是龍應臺給安德烈的建議。我們普遍認爲讀書可以有獲得選擇大學的分數從而選擇人生。

親愛的孩子,媽媽知道讀書不見得會提高你語文的分數,不過讀一些書,讓你見識得更多一些,將來面臨選擇時,你可以無需每一條路都去探索,你可以以他人的生活智慧爲經驗,多一些選擇,少一些悲傷。讀一些書,能讓你多一些角度地去考慮問題,不會鑽進牛角尖,你會有追求的自由,會有取捨的坦然。讀一些書,能讓你在掃興的長大曆程裏擁有重溫童趣的體驗,進行大漠探險的奇特經歷,可以懷想笑傲江湖的快意,你可以擁有豐富的人生體驗,不至於因爲爲了世俗的追逐奔波而麻木冷漠,心靈是自由的,生活便是鮮活的。

中學老師隨筆5

自律就是自我嚴格要求,自我約束,變被動爲主動,變他治爲自治。只有自律的行動纔會爲我們的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青少年情緒表達直接,易衝動,自制力弱。尤其是週五放晚學,一週的任務結束了,對自由的渴望急切、熱烈。這並沒有錯,成人教師也不例外。但當下的事要做好,纔能有序地前行。連家庭作業都不清楚做什麼就回家了,事後也不問同學、老師。這是缺少責任感的表現,也是自律性弱的表現。

在學生的成長面前,犯錯在所難免。關鍵的是在學會在錯誤中汲取有益的啓示,給以後的言行指明方向。這不僅僅是完成作業那般簡單,更不是以忘記爲藉口可以掩蓋。小成,這次期中考試有很大進步,進入了年級前30名。在初一也進過,但後來一直因語文、英語不優秀而沒考好。這不,這次他考得很好,禁不住有些得意、輕浮了。在統一的規則面前,在心理的成長面前,在事實真相面前,對於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我一向能做到一視同仁,絕不偏袒。

早上書聲琅琅是開啓新一週,新一天學習的良好開端。所以,我就跟學生約定過,早上除了完成清衛,科代表收發作業,其他同學都應投入到晨讀中來。對於早上來到教室趕做作業的一律按班規處理。除非情況特殊,事先說明。而小成,早上在教室裏趕數學作業。我聯想到家長會當天結束後,他父親跟我說小成以前週末一直要出去玩電腦,讓我溝通教育下。實際上,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週末能做到定時定點有成人監督玩會電腦也無可厚非。但一味出去找同伴玩電腦遊戲必然會心思遊離、精力分散。這不,正好是他自己犯錯撞上來了,很有必要跟他說說。

好傢伙,數學小練習冊被我收了後,還沒主動過來拿。我故意等兩節課看他會不會主動來坦誠。結果沒來。找他來問,他倒好,他一廂情願認爲我會幫他交作業。看來,還是對自己行爲認識不足,或認爲我好說話,平時對他不錯,會放他一馬。但我比較慎重地找他談話了。我先肯定他補作業的動機是好的,是想按時完成上交作業。只是週末的家庭作業移到週一來做,確實不妥。你一向表現很好,不能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其實,我讓他明白,即使成績好的學生,犯了不該犯的錯誤,老師也不會輕饒。讓他學會自律,爲自己的事情負責。他倒能坦然接受。以下是他寫的心理說明書。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今天我真是“悲劇”了!

早晨匆匆忙忙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來到學校。停好車後我飛奔進教室,放下書包,把週末的作業都找出來堆在桌上,然後拿出一一交到科代表的手中。語文,英語,物理,最後數學。“數學小練在哪兒啊?”我因星期五沒有記家作,導致昨天忘記小練做哪兒。於是,便憑着僅剩的一點忘記估摸着做了幾頁。“做71

中學老師隨筆6

也不知怎的一時想起“老調重彈”這個詞語。或許現在這個信息社會更歡迎新鮮的事物或詞彙,好象一說到老問題就讓人頓生枯燥厭惡之感。或許我是個懷舊的人,就拿音樂來說吧,對我這種五音不全,沒有音樂細胞的人來說,只知道有事沒事偶而哼哼,好象心情一下暢快起來。但我卻對老歌情有獨鍾。尤其是一些經典的老歌,如陳百強的《偏偏喜歡你》,齊秦的《大約在冬季》,羅大佑的《戀曲1990》等,每當聽起這些舒緩而沉靜的歌,總讓人回味悠長。雖然流行歌曲也會讓人尤其受青年男女青睞。但“老歌重聽”卻是我不變的心理情結。

聯繫到我們的思維,我覺得求異求新沒有錯,關鍵的是固有的一些“老調”我們是否真正去關注去沉思了。不要一味爲了所謂的求新而玩弄新鮮的詞彙或說法,那樣或許只是吸引人們的一時眼球,時間長了會索然無味甚至被人淡忘。還拿音樂作比方,我們寄希望有更多優美旋律、動聽美好的歌曲誕生,但對於已有的經典老歌名曲我們更要細細品味,不僅陶怡身心而且對音樂的創作都有百益而無一害。再比如,民以食爲天,有的人對西餐格外推崇,似乎吃起西餐,就頗有些西方人的紳士風度了。殊不知,我們的家常大米飯卻是我們生活的根本。現在的小孩子物質生活豐富了,對大米飯更加討厭了,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老調重談”、真正重視嗎?就以吃肯德基來說,現在國人對其特別喜歡,鄉下人帶孩子去市裏總免不了去吃。可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次晚上,在繁華的上海中山路,那邊小飯店很少,肚皮餓得咕咕叫了。向來不大喜歡吃肯德基的我領家人進去了。雖然以前也偶而在無錫市裏吃過,但這次吃不同以往,收穫很大。我發現有一家外國人四口子,他們吃完肯德基小心翼翼地用方便袋裝好桌面上所有的殘餘物,直至桌面空無一物才拎着方便袋安心走開。而國人向來(包括我)吃好了抹好嘴皮走人,管它什麼殘餘物。而我想,我們中國向來是禮儀之幫,若是對服務員有一種平等的尊重情懷,我們一樣可以做到。或許也有人說服務員就是做這事來着的,我們犯得着做這事嗎?但如果人人這樣想,沒有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和對公共環境的愛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城市環境乃至心靈環境都可能會受其污染。這樣的話,以禮待人,愛護環境“老調重彈”的事更有必要。

我們的教育經常提“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一切,爲了一切學生”。總讓人感覺冠冕堂皇的背後是急功近利,俗不可耐。更多的所謂成就都建立在犧牲學生成長的基礎上,或許這句有些危言聳聽,但也是實情。按理這樣的“老調重彈”只會讓人作嘔沒有必要了。但我認爲這話本沒有錯,老調重彈也沒有錯,關鍵是在現行的教育考試製度下,一些眼光短淺,自私自利的人做錯了。所以,我們不僅要老調重彈,而且要慎重地彈,細細地彈,真正彈出爲學生成長奠基的教育之曲。還有新課程以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理念一直在提,大會小會在說,長文短文在寫,有人說老調重彈有必要嗎?我覺得仍有必要,關鍵的是我們思維不要僅僅侷限於字面意思,其背後折射出的思想和理念有多少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踐行起來?所以,這樣的老調也要重彈,不僅要彈,還要彈到實處,拔動學生心靈的弦上,這樣課堂纔會真正成爲富有生命力的樂園。還有,我們常聽到的情境式教育、探究式教育,我們也要去細細地老調重彈一番,只有真正深入思考進去,纔會挖掘更多新鮮的東西,而不會只注重公開課上教育方法、手段層出不窮,家常課上教師“滿堂灌”,“一言談”,“獨角戲”風光依舊在。還有我們現在很流行的“人文”理念,這些現在看來都老調重談了,但真正關注人的生命成長,關注文化成長的又有多少實際行動呢?

老調重談,老生常談,要舉的事例枚不勝舉,但我想說的是新調我們要追求,老調卻不能不彈,而且更要用心彈好。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神,可供重彈的太多太多,當然筆者自身也需要在這方面去彈弄一番。如果我們眼光只向前向上向外,而不適時地向後向下向內,那麼我們的一些文化老調會逐漸被人淡忘,直至可能會湮沒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

中學老師隨筆7

西方哲人說:“生命在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這中間的過程就是幸福”。而幸福的根基在於健康,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境。健康的身體和心境是教師有效工作的重要保證,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境是我們教師一生的追求,更是我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長期的腦力勞動和繁重的教學任務已使不少教師身體不堪負重,要更好地教書育人,必須要強身健體。《教師最需要什麼》一書中魏書生老師“鬆、靜、勻、樂”的養身之道值得我們學習。“鬆”就是“身體鬆”,教書、寫字、做題時各部位器官放鬆,注意力就集中了,輕裝上陣,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輕鬆的人。“靜”就是“心靈靜”,守住心靈的寧靜,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訓“才需學也,學需靜也,非靜無以成學,非學無以廣才”。寧靜方能致遠,“靜以修身”也。“勻”就是呼吸勻暢。保持勻暢的呼吸有利於身心健康,深呼吸“五口”可以緩解緊張情緒。“樂”就是確保自己處於快樂之中,以樂觀主義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人生的挫折、誤會、是非仍能堅守內心的快樂陣地。堅守正念和樂觀,每天打開眉結,打開心結,面帶笑容。我們學習魏書生就要潛心學習他的養生之道。以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態走上講臺,調動萬千思緒,使課堂充滿歡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勞逸結合兩不誤

在工作之餘,教師應該懂得適當有益的放鬆和休息。如,聽聽輕音樂,悠揚清澈的旋律會讓一天勞累的身心得到舒展;做做運動,如慢跑,散步,跳健身操,球類運動等,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放鬆;還可以和家人一起郊外遠足,迴歸大自然,讓心靈得到安詳的休憩。只要能讓身心放鬆、舒展的有趣活動都可嘗試,既能保持身心健康的長遠之道,又能精神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良好心態長擁有

教師的付出是巨大的,而物質上的收穫卻不富足,需要教師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不要一味在乎物質利益上的得失,而要在心靈構築起一方理想樂土,讓精神的享受成爲激勵工作的動力。生活上,不要一味與他人攀比,要知足常樂。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平衡自己的心理。更不要囿於一時的利益得失,而要着眼於自己的長遠發展。對工作盡職盡責,堅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抱着淡泊樂觀的心態對待工作與生活。相信,你會始終讓心靈永葆青春,因爲心態好,一切都好。

三、高雅情趣要追求

有人說,一個教師的業餘生活的豐富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教師的發展。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細思量確實如此。教師的業餘生活豐富了,身心放鬆了,既能陶冶性情,又能有效工作。甚至還會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動力支持。如,有的教師喜歡書法,而書法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爲板書奠定基礎,一手好字就是一張亮麗的名片。有的教師喜歡音樂,不僅愛聽而且唱得很動聽。既能放鬆心情,又能在各類文藝活動中受人歡迎,使工作愈發有趣有味;還有的教師喜歡網絡思考與行走,堅持撰寫教育隨筆,既是真實思考的記錄,又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看來,高雅的生活情趣值得每一個教師去追求,既能讓你的生活豐富多彩又能巧妙地提高工作效率,何樂而不爲呢?

只有教師的身心健康纔會有高效的課堂和美麗的教育人生。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做起,努力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人生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給未來一個燦爛的明天!

中學老師隨筆8

“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你是我的眼,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因爲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星光大道年度冠軍盲人實力派歌手楊光的一曲《你是我的眼》深深打動了我的心。這首歌歌詞的原創作者是蕭煌奇,也是一位盲人。在黑暗的世界裏,他們並沒有消沉,他成立的全方位樂團走遍了全臺灣大小社區,包括盲童學校和監獄。在這些陽光最吝嗇的角落,全方位帶來了一片明媚的希望。蕭煌奇本人在1999年獲得了“臺灣十大傑出青年獎”。

我並不是完全的宿命論者,但命運有時並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出身貧富,智力強弱,生理的完整還是殘缺,我們都無法決定。此刻,盲人歌手用自己的心聲唱亮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別人的心靈。“你是我的`眼”,他們內心涌動着對光亮生活的嚮往,渴望擁有一雙正常而明亮的眼睛來感受生活的光明與美好,努力在黑暗的世界裏以自己的心聲唱亮新的生活。這不僅僅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品質。如果說,我們正常的雙眼發現併爲成就他們的夢想而帶來契機,倒不如說是他們自己內心追逐着光明向上、快樂自在的生活品質而奮鬥的結果。人的眼睛常關注外部的世界,內心的眼睛才能關注自身,直抵生活的真相。因而,正是他們內心的眼睛渴望光明,渴望擁抱世界,纔不斷地促使自己追逐美麗的夢想。

常言道:“情人眼裏出西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情人般的關係,那教師與學生的雙眼將都會看到對方身上的美好。那麼教師的心與學生的心將會心心一致,心照不宣,自然默契。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若是這種情人般的關係,那麼,學生們純真求知、專注於班主任雙眼的那幾十雙眼睛,是否是對班主任的理解、認可、默契、聆聽呢。從學生們的眼睛裏,我讀懂了絕大多數學生對我的支持,對班級的精神嚮往;從學生們的眼睛裏,我也讀懂了自己的不足,教我不斷反思自我,擦亮內心的眼睛,追求更樸素的教育理想;從學生們的眼睛裏,我更看到了一份道義與責任,不僅要引領他們讀好書,更要教他們學做人,甚至努力做好他們的心靈導航者……我想說,同學們,你們是老師的眼睛,有了你們,我的前行將不再孤獨;有了你們,我的前行會更有方向;有了你們,我的前行將不再遲疑,有了你們,我的前行會更有動力;有了你們,我會更加幸福,班級會更加溫馨。

反過來,從我的眼睛裏,你們也會看到我的堅持與認真,堅守與踏實,我竭力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負責。雖然無法企及理想境界,但做一點是一點,哪怕是做個負責守法的社會小公民也是教育應有的樸素願望。如果能夠讓你每天能夠在晨曦中快樂而來、黃昏下幸福而歸,更是班級的幸運,亦是我的心願。

中學老師隨筆9

“朝三暮四”一詞來源於莊子的《齊物論》,現今多理解爲見異思遷,意志不堅,朝令夕改,常比作某人說話不守信,做事不可靠。據傅佩榮《向莊子借智慧》中從養生的角度所詮釋的,朝三暮四意在啓迪人要努力避免被一時一地的狀況所侷限,應用整體長遠的眼光看待世間的榮辱與得失,這樣才能順應人之天性,求得內心平衡。比照教育,不管是從現在的意思還是從整體的觀點來看,都能引發一些感想,求得一些道理。

現在的教育明白人都看得出它已陷入了一種爲考試而考試,爲分數而分數,爲選拔而選拔的循環怪圈。按理,教育本是充滿美好,讓人精神愉悅的活動,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學生叫苦不迭,厭學怕學。教師牢騷滿腹,混混日子。在這樣一種極不和諧、充滿尷尬的氛圍中,素質教育的口號不絕於耳,新課程的精神昭示天下,減負的政策上通下達等。這些改革、政策、舉措的本意是以學生爲本,着眼於學生現在和未來的良好發展。而關鍵是中國的教育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般,考試不好而又非考不可,都知道苦不堪言又無法逃避現實。既要落實上級精神指示,又要立足分數爲根的現狀,這等於說教育既要讓人仰望星空,暢想未來又要讓你麻木不仁地趴在地上。即使偶而仰頭而望,你也無動於衷,就算會生髮一點美好聯想也會頃刻間回到無奈的現實。

這其中什麼在作崇,除了以一貫之的考試製度起本質作用外,我們缺少的是一種對理想的堅守。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政策常常在變,下面行動層出不窮。若是真正對照執行,那就能着眼於學生的生態自然發展,是民族國家的興事。而現實更多是“欺上瞞下”,流於形式。大家你好我好他也好,相安無事,明哲保身。中間恰恰缺少的就是有力的監督。列寧說過:如果沒有一個保證法律執行的機構,那麼法權就等於零。事實上,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教育政策的美好願景與導向功能得不到真實有效的貫徹,那麼其現實功效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爲零。所以,教育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意志不堅,即便僅僅爲了考試也不會有理想的升學率。更何況談着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呢?

若是按整體的觀點來看,現今教育急功急利性的一面逐漸暴露無疑,其目光短淺,直指考試。帶來的是教師、學生唯分數至上,一旦脫離考試,學生的天性將會極大釋放,甚至會讓你驚奇。釋放之後又將有所茫然無知,未來何去何從,聽天由命。看每年中考高考後,有學生在校園集體撕書,漫天雪花,又是一種怎樣的疼痛?有學生瘋狂遊戲,通宵達旦,又是一種怎樣的憐惜?有大學生步入象牙塔後自由散漫,自我放縱,直至迷惘彷徨,歸於沉寂。步入社會,面對無情的現實,才如夢初醒。原來失去的總是美好的,一切不可挽回。類似心痛現象比比皆是。按理以“朝三暮四”整體的眼光看,現有的成績只是代表過去的努力,後面的學習和人生看似輕鬆也不能信馬由繮。更應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深諳此理又身體力行的聊若星辰。

據筆者思考,如今教育本末倒置不僅僅體現在考試與個人展的矛盾中,也體現在學業階段的要求上。按理基礎教育是人人享受的國民教育,重基礎重素質,本是理應輕鬆愉悅。而現實是前緊後鬆,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階段考試之風愈演愈烈,學生於水深火熱之中求行進。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大學教育是“自由王國”。若是自由的思維,自由的學術、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學習那倒是好事,關鍵是自由的隨意無章、自由的散漫無趣、自由的庸俗不堪、自由的玩樂放縱。或許,我以偏概全,操憂過頭,但若不從整體、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一生成長,審視國家各階段的教育安排,那怎能有100多年前梁啓超先生擲地有聲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國家興盛,關鍵在科技與人才,而歸根結底其基礎在教育。如果教育只知“朝三暮四”,只滿足於一時的榮譽利益,而不心繫學生的生命成長與國家民族的未來,那麼它會離教育的自然生態的本真之道會越來越遠!希望不是筆者杞人憂天!

中學老師隨筆10

早上,看到高中骨幹教師羣裏有這樣一條消息:

歷史知識記憶:一根雞毛怎麼扔上房頂?第一種方法,一次次地扔直到成功----死記硬背;第二種方法,把他做成雞毛撣子直接扔上房頂---總結性記憶;第三種方法,一位叫雙兒的學生說:“讓雞自己飛上去不就得了嘛!”----這就叫真實記憶或者叫仿真記憶。就是把所有你知道的歷史事件都用歷史的真實將他們聯繫起來,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聯繫,於是你只要記憶這隻雞的本體,那麼每根雞毛在哪裏就是必然的了。讓雞帶毛飛,別讓雞毛飛。

其實完全可以推而廣之,對所學的所有知識都可以採取第三種做法,即真實記憶或者叫仿真記憶。

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做有效的做法就是真實記憶或者叫仿真記憶,那麼,這對教師的教學而言,又該提出什麼樣的挑戰呢?

對教師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遨遊,就是把所有講解的知識都用有效的情境將他們聯繫起來,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聯繫,於是學生只要記憶這隻雞的本體,那麼每根雞毛在哪裏就是必然的了。讓雞帶毛飛,別讓雞毛飛。

這和我們一直提倡的“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質是一致的!

新課程特別凸顯教學的情境性,跟我們強調回歸生活、聯繫生活是有緊密關係的。生活也是“湯”,知識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乾巴巴、孤零零、枯燥的知識,很難被理解、消化、吸收,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把知識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當中來進行。

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境”,就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形象地說,“境”就是一座橋樑。有了這座橋樑,學生就容易實現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情與理性,以及舊知與熟知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和有趣。

在實際的教學中,情境探究式新授課的具體環節:

(一)創設情境,以問促思。教師設計問題是關鍵,依據課標和學情,結合教材,設計難度適合,能激發興趣、有一定思考力的問題。

(二)展示反饋、互動研討。結合學生的層次,引導學生根據具體問題發言,並發現學生的易混易錯點和課堂生成的問題。高度重視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並判斷出學生已經掌握的和未掌握的。

(三)解疑破難,總結昇華。在學生自學展示的基礎上,對難點、易錯點進行梳理糾正,注重思維過程與思維品質。通過精講,並輔之以練習,講練結合,做難點突破和規律總結。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精心準備練習,注意練習所覆蓋的主要知識點,進行習題類型歸納,且難度要循序漸進,向學生展示在高考或者學業水平測試中,本節知識點的呈現形式和考察方式。練習過程發現學生的理解誤區,並加以糾正強調。

當然,每一節課都要靈活的理解運用以上開放式教學的四個環節,不一定每堂課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側重,畢竟每節課的具體情況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都是在情境探究式教學的模式下進行的,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

無論各個環節如何具體操作,在主題情景式探究課中必須始終貫穿三條線,分別是情景線、知識線、探究線。一節課無論怎樣設計,如果缺少了一條有效連接的線索,總是有一種支離破碎很不完整的感覺,反之,如果能夠找到一條有效的線索貫穿全課,則這節課就有了生機與活力,所以一節好的情境探究課應該是知識點環環相扣,情境設計引人入勝,探究問題發人深思!

課例:《樹立正確消費觀》

有一次考試監考,我發現鄭州實驗高中的學生穿的鞋幾乎都是耐克和阿迪,那些穿校衣校褲的中學生們往往把感情和炫耀點放在運動鞋上,於是在進行《樹立正確消費觀》一框內容時,把情景主題設在這一和中學生有着密切關係的運動鞋上。課一開始向同學們推介兩款價格不一,功能不一的運動鞋,問同學們若作爲顧客會買哪雙?從中得出影響消費的因素;接着請同學們任選一款運動鞋推銷,爲此款設計一條廣告語或廣告創意,並說明所贏合的顧客的消費心理。四人一組進行討論,每組派出一代表將廣告語或創意寫在黑板上,教師相機點評,在點評中得出影響消費的心理;最後圍繞運動鞋的主題給出幾個議題,包括,爲何要選擇價格適中的運動鞋?買鞋穿鞋中怎樣做到綠色消費?當前人們收入增加了,鞋還需要省着穿嗎?等等,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作答。通過這一系列議題,引出教材中的四個正確的消費觀。

總之,情境探究式教學能夠讓枯燥的政治課教學換髮生機與活力,能夠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樂在課堂,學在課堂,也讓教師更有教學的成就感,從能夠更好的達到政治課的教育目標!

讓雞帶毛飛,別讓雞毛飛!

中學老師隨筆11

蝴蝶豌豆花

一隻蝴蝶從竹籬外飛進來,

豌豆花就問蝴蝶,

你是一朵飛起來的花嗎?

小包子:這首詩真短,怎會會成爲詩集題目了呢?媽媽:這個問題我也不明白,這是個很有質量的難題哦。我們先看看簡單點的題目吧!豌豆花問蝴蝶是會飛的花嗎?蝴蝶會怎麼回答?小包子:蝴蝶會說:笨蛋,我是蝴蝶,什麼會飛的花呀!媽媽:這麼說豌豆花笨可不對,豌豆花會問蝴蝶,那一定是它第一次看見蝴蝶啊,它不知道蝴蝶是什麼。小包子:那蝴蝶可以和它說:你看,我翅膀上有黑色的小斑點,你沒有;我有兩個天線一樣的觸角,你沒有。媽媽:你這麼一說相信豌豆花會明白的。好,剛纔我們是假設蝴蝶知道這是花,自己是蝴蝶。假如這也是第一天開始去採蜜的蝴蝶呢?它看到和自己長得這麼像的豌豆花問自己是不是會飛的花,它會怎麼回答呢?小包子:它可能也不明白了,它會說:你是一隻不會飛的蝴蝶嗎?爲什麼你沒有斑點了?媽媽:這時候,如果有個三四歲的小朋友看到了蝴蝶和豌豆花,這個小朋友會怎麼想?小包子:外面好漂亮,粉色的花朵長在草叢,還會飛在空中。媽媽:那你看到了蝴蝶飛在豌豆花上,你會做什麼?小包子:當然去捉蝴蝶啊!媽媽:捉得到嗎?小包子:和黃蝴蝶飛進菜花叢中一樣,哎!掃興了!媽媽:兒童急走追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哪兒掃興了,你找到了一首古詩呢!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一書中提到了排骨蘿蔔湯美味的祕訣:多排骨、少蘿蔔、少水、慢火多時間煨。一口煲鍋便可在我們靜靜的守候中燉出濃香鮮美的湯了。是否我們也可以把舌尖上的滋味轉化爲精緻人生的思維,多一點生活裏的美好體驗,讀一些少摻水的書,一字一句,一問一答地去體會那些畫面,閒適成詩,意雅成曲,好滋味就會韻味綿長了。

中學老師隨筆12

周前會是要準點準時的,所以還得提前到學校,還是先到自己的班級裏看一看,結果發現還是有學生惡補做作業的現象,擡頭看見我進來,趕快將作業收拾一下,這樣的作業有何效果?聯想到上週五放學才過“五一橋”時,看到別班一些學生匆匆忙忙地走進網吧的情景,再看一看眼前的這一幕,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提到網吧,我覺得有話要說,現在的網吧,好像對我們的中學生沒有多少的限制,有一種說法,要年滿十八週歲的成年人才可以進去的,可是據我的學生跟我反映,裏面都是中小學生,只要交錢就可以,並且其服務還是比較到位的,除去可以承接學生們休息的地方之外還負責提供外賣等,有的孩子呆在網吧裏,一呆就是兩天,當然現在孩子所玩的各種大型遊戲在網吧裏都可以玩到,費用也不是太貴,大概一個小時在一元左右,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呀。

人都常說,不要玩的忘乎所以,對成年人或許還是有點效果的,但對於一個未年人來說,真得要有點毅力呢,誰來爲這些孩子的生存狀況,爲他們的安全買單,許多孩子的父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的,讓我們的學校來控制嗎?學校又能控制多少?要知道網絡上許多的遊戲還帶有色情、兇殺等不良場景,怎麼能對孩子沒有影響?網絡的普及,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也不是單一的了,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如有些不良的東西就可以在網吧裏學會,當然也有很多的孩子比我還會玩智能手機,所用的軟件比我還多,這也不奇怪,因爲很多孩子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是在泡手機的。

課間休息時,曾和同事聊到這件事,老師也是嘆了口氣說:“現在的孩子管不得,說不得,還不能佈置作業,關鍵是您佈置作業了,許多孩子也不做,您又有何辦法呢?”這也是目前許多農村中學學生的一個特點了。

中學老師隨筆13

班主任是常人,沒有非凡的腦袋與天賦,很難做到過目不忘,過心不失。有時,雜事纏身,忙於眼前。難免會有把要做之事自然遺忘、拋諸腦後的尷尬了。有領導、同事主動提醒固然很好,但學校已佈置的事情,沒有他們的再次提醒,沒做、少做、做得不到位的情況偶有發生。這一切還是在於自己,不爲失利找藉口,纔會激勵自己做得更好。而學生的記憶力很好,班級管理中的事務他們比我清楚。在關鍵時刻,一句主動的提醒,更可以看出“我爲班級”的服務觀與大局觀。

班級的事情並不完全是班主任一個人的,而是集體的,是班級每一個成員的事情。道理簡單,而在現實的班級管理中,“我爲集體,主動擔當”的學生與行動很少。獨生子女爲主組成的集體,他們更多關注自我感受,很少能夠真正把集體當成自己家,爲它出力,愛惜它。實際上,人人做好份內事也能促使班級成爲一個良好的集體。在這種情況下,純樸的班風,學生的主動就顯得猶爲重要。

但也應看到,由學校經班主任意志傳達給學生的多是“被動服從”,不是學生“自覺主動”達成的行動,而後者卻是自治的覺醒與標誌,更令人嚮往。就如今天爲了迎接上級愛國衛生檢查,週一升旗儀式上學校交代所有學生必須穿好校服。一過就四天了,而我主要考慮昨天的大掃除與複習迎考的督促,這事就不慎忘記了。出乎意料的是昨天放晚學前,班長韓寧卻主動地向我提醒。我立即傳達下去,明天穿好校服,天冷,外面可加件外套;課下文明休息;見到客人問聲好。今天除一學生聽錯誤穿成夏天的校服,其餘都是整齊劃一地穿好秋天的校服。有的班主任兼主科考前輔導任務的,也難免疏忽了。當課下華老師跟我說起穿校服一事,禁不住誇到我們班的班長會管理的。其實,倒並不是迎接檢查必須穿校服這件事的本身,而是背後折射出對學生對班級的認同、精神嚮往,與班主任之間的那份信任與默契。於是,我在班級公開表揚了班長的及時提醒,纔有了我們班穿着上整齊如一的氣象。他倒誠實呢,說是張聖昊提醒他的。對了,張聖昊是體育委員,每天負責領隊排隊。他放在心上了,而且關鍵時刻主動提醒。這與我上次在運動會上陪他一起跑步,給他鼓勁有關係。這一關鍵時刻的主動提醒,讓我感到“信任學生,學生信任自己”的力量不可小視。

中午,副班長沈巧燕看自修,她是值日班長。她更負責,哪個同學做得不好,她在黑板上寫好了,後面註明“提醒注意”。就這樣,中午自修很安靜。其實,理想的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就是這樣簡單且充滿信任,默契且富有期待。一句簡單及時的提醒,意義、價值不凡。是學生那份純樸向上,我爲集體的心,更是班級走向自治中的別具一格的風景。讓溫情的提醒在同學間,在班主任與學生間傳遞,那樣就會呈現齊心協力,溫暖彼此的班集體了。

中學老師隨筆14

早在上週的例會上就提到了這周要組織拔河比賽,大家早就蠢蠢欲動了,還沒有到集合的時間,沒課的老師就迫不及待的來到了場地。記憶中的拔河比賽還是高三的時候,這一晃很多年都過去了,如今能重溫兒時的遊戲,哪一個不興致勃勃?

現在的上班族總是坐出了很多毛病,由於天氣等各種原因,很少外出運動,拔河比賽真的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遊戲了。學校工會先組織把教師們分成若干小組,保證每個小組的男女比例協調,以確保比賽的公平公正。安排就緒以後,各組成員都整裝待發躍躍欲試,部分由於身體原因不能上戰場的同胞們也沒有閒着,自告奮勇拉起了一支拉拉隊,這陣仗真的是很壯觀。

緊張而又激烈的拔河比賽正式拉開帷幕,在一聲聲加油聲中隊員們使勁渾身解數,大汗淋漓。大家也不顧及平時的淑女紳士形象,姿勢千姿百態,瞪大眼睛,咬緊牙齒,都鼓足了吃奶的勁向後拉。看着繩中間那小紅旗像淘氣的小精靈在戲弄我們一樣,一會兒飄左,一會飄右,我們的心也跟着一會緊一會鬆。幾個回合下來,最後還是我們高一組的青年先鋒隊贏得了勝利,畢竟年輕人多嘛,這是無法改變的優勢。不過比賽重在娛樂,大家也早已過了小孩子爭強好勝的年紀,哪裏在意成功與失敗,一切都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一場小小的拔河比賽,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們身上的滿腔熱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是讓這凜冽的冬日多了一抹更絢麗的風景。

中學老師隨筆15

當幼兒園的操場上小男孩一邊追着小女孩,一邊嘴裏唱着:“我愛你,就象老鼠愛大米”時,當一些小男孩在一起一邊嬉戲玩耍,一邊嘴裏哼着:“哼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時,當一些男同學一邊眉飛色舞、如癡如醉,一邊津津樂道於一些網絡遊戲時……他們的神情是無比的快樂和自在,宛如一夜間這些時尚的歌曲或遊戲已佔據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樂在其中,難以自拔。對此,教師或許更多的是不可思議甚至會嗤之以鼻。而當你一邊跟學生動情地訴說着心中的理想形象是什麼孔子、孟子或名人偉人,沉醉於他們的經典思想,另一邊是學生的淡漠乃至輕輕的唏噓聲時,你是否真正意識到教育正遭遇經典與時尚的衝突或尷尬?

筆者曾上過一堂《自我新形象》的公開課,當時設計了你這樣一個問題:“你心中的偶像是誰?你爲什麼喜歡他(她)?”此問一出,學生情緒高昂,一時間談笑風生,課堂宛如溪流喧鬧而不止。我就順勢讓一些同學說說自己心中的偶像,他們說的很多的是如周杰倫、潘瑋珀、張韶涵、she、王心凌等偶像明星,還有些讓人陌生的如明道、Rain、SUPERJUNIOR、東方神起等。對此,我很欣賞他們的記憶力,尤其是一些外國歌唱組合的名字都記得滾瓜爛熟、脫口而出,流暢自如,現在想想當我讓學生記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識,他們會眉頭緊鎖,索然無味時,我真正意識到課本知識的機械單調性與枯燥乏味性。可是爲了考試,即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表情作痛苦狀,我也只有痛下狠心,讓他們死記硬背。而當有的同學說起從周杰倫的身上學到高超的歌唱技巧時,我並沒有作過多議論,只是說偶而聽到他的一些歌,只會感覺到節奏快若閃電,讓人發暈。(當時,抒情舒緩的“千里之外”與“菊花臺”還未誕生,這兩首歌例外,我比較喜歡)換來的是同學們的鬨堂大笑,可能他們心裏得意地認爲老師沒有欣賞水平呢。更多的問起學生喜歡某位偶像的理由得到的答案是驚人的相似:“他長得帥,長得酷,穿着很前衛,很時尚。”對此,我並沒有給予否定,因爲學生的心中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教師能做的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學生,而是引導他們學會欣賞,學會設計自我的新形象。

我記得我說過這樣一句通俗的諺語:“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我們不僅要關注自身的外在形象,更要追求內在的涵養,只有真正做到外在之美與內心之美的和諧統一纔是真正的美。還譬如:“逝去的是容顏,不逝的是人的樂觀心態與光輝品質。”在我認爲是經典的道理,學生並不一定會很認同。因爲我知道課堂與外面形色色的世界相比,遠沒有那些時尚的事物對他們更有吸引力。這時你需要的不是拒絕不是迴避更不是逃避,你需要的是主動融入,就如趙憲宇老師在《距離社會,教師比學生更遠》一文所說的“教師要首先關心社會事物,瞭解社會的一些時尚,和社會有同步的語言和意識。”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砭。比如一些新鮮的網絡詞彙譬如:“偶”、“沙發”、“頂”、“菜鳥”、“稀飯”(喜歡)、“雷人”、“山寨”,在學生的言談或日記中頻頻出現時,有的老師不知其雲甚至會誤以爲學生寫錯字或錯詞,即使知道是網絡詞彙,可能他們更多地會認爲這破壞了漢語語言的純潔與嚴肅性,從而斷然地拒絕學生使用類似的詞彙。或許從漢語語言文化的習慣上我們應該拒絕,當這些網絡詞彙已悄然走進學生思想意識中乃至“安家落戶”了,你能否真正做到、有無必要從根子上禁止呢?

其實,我們用不着爲此“談虎色變”,因爲它們都是伴隨着網絡時代興盛應運而生的事物,對於時尚的新事物,我們只有辯證地來看待,順其自然地引導就會正確處理好傳統習慣與時尚事物的平衡與統一。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課堂不應該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靜止空間,而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動態的社會感應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相對封閉的場所,而是融學生實際、生活實際、社會實際於一體的立體網絡。“我們不要培養‘夫子精神’,而要培養時代的創造人才”,趙憲宇老師用“時代的創造人才”足以折射出教育的時代氣息與現今教育的責任之所在。按我理解,教育不是拒絕經典,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要培養順應時代潮流、承前啓後、開啓未來的新型人才。而只有教師真正意識到教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張講臺的環境,而是富有時代氣息和社會生活意味的鮮活的環境時,按文中所說:“我們要主動融入,自覺接受衝擊”。這樣,我們與社會真正貼近了,真正融入了,生活化教育的課堂纔會真正呈現,我們纔會與學生有更多智慧的碰撞與精彩。

言及於此,那麼教師如何對待教育中經典與時尚的衝突呢?這裏的經典廣義上是指一切傳統的精華,狹義上是指與學科教學相關的經典知識,不管含義怎樣界定,經典似乎與懷舊命運相連,譬如經典老歌,經典文化,經典故事等都有其經久不息的魅力。而時尚顯然與新生事物相伴相隨,引領潮流,吸引眼球,貼近生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胸懷寬廣,既能守得住經典的價值與韻味,又能捕捉到時尚的信息與氣息。也需要我們要辨證思維,經典並不是一成不變,只有注入時尚的活水,纔會更有生命力。時尚並不是惡水猛獸,只有積極開放的擁抱,纔會更有說服力。更需要我們靈動的教育智慧作支撐,把經典與時尚巧妙地融合在課堂的細節上,引入學生的視野裏,它們纔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如果還在知識的海洋裏不到社會的大世界裏看看,是完全不能適應新形勢的教育要求的。”趙憲宇老師文中的一句話用作本文的結尾似乎是水到渠成了。我想加一點的是,有了時尚的經典或有了經典的時尚或二者的和諧共振時,我們的課堂纔會愈發接近真正的生命場、生活場。我們的教育教學纔會渾然一體,靈動美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張涇中學胡小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