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有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2.82W人 

愛彌兒有感範文1

本月我閱讀了愛彌兒,考過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們一定都非常熟悉作者盧梭。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前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愛彌兒有感範文

我印象最深的是盧梭提出的不教育中的自然

什麼叫做不教育的自然?我想到了身邊的兩個例子。記得我們班原來有個孩子特別喜歡翹椅子,上課的坐姿非常有問題,讓所有老師頭疼。我跟那個男生談了很多次,軟硬皆施就是沒用。有一次我就坐在後面看着他翹椅子,突然他自己就摔倒了,全班鬨然大笑,他不好意思的撓着頭看着我,從此再也沒有翹過椅子。第二個是我的閨蜜有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寶寶,特別喜歡抓東西,閨蜜特別怕孩子摸着電摸着沸騰的水弄傷自己,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我們弄了一杯很燙但是不至於燙傷孩子的水,等着孩子去探索。果不其然,一歲的小寶寶上來就抓到杯子,同時又立刻將手縮了回去。從此孩子不敢隨意去觸摸有危險的東西了。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的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在教育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纔是爲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有感範文2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爲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爲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爲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爲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爲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

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爲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有感範文3

十月接近尾聲,打開窗戶,銀杏樹的葉子已是一樹金黃,在深秋清冷的風中有幾片不安分,唱着颯颯的秋之歌,紛紛落下,像是悲吊秋的離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來。《愛彌兒》的研讀已接近尾聲。平時忙於工作,只有在週末,才能靜靜地坐在電腦前寫點讀書的感受。

一、開卷有益,“施壓未必真無情”

以前也讀過盧梭的一些書,但看到盧梭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都送到了教養院,自己這個所謂的父親卻在大談教育,覺得有點諷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歡盧梭這個作家,還有就是在小時候,有一次爲了逃避責任,誣陷了一個侍女,結果侍女被主人趕出了家門。盧梭在《懺悔錄》裏,對自己的行爲表示深深懺悔,生存環境的不如意會改變許多。但後來,盧梭在自己不斷地努力下,和在幾位貴人的資助下,逐漸走出生活的低谷,隨着自己作品的問世,逐漸步入社會的上層。認真研讀這本書,是在鄉村教育家讀書會中,每一次的研討,每一次的作業督促,都成了一種閱讀下去的動力,當然細細品讀,也漸漸被作品的精彩之處深深吸引。

作爲老師,在忙碌的工作之於讀點書,真的是很有必要,讀就有收穫。這次的作業是針對後兩張,盧梭的假設樣子“愛彌兒”已不如青年,馬上要邁進婚姻的殿堂,作爲教父的盧梭如何引導他呢?和童年、少年時代一樣,也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也和蘇菲開始了愛情之旅。

二、男女有別“愛情真諦是互相尊重”

在書中,愛彌兒身體強健,漸漸成熟,需要一個女性的陪伴。在盧梭的眼中,這個女孩必須能擔當起一個成年女性所應該擔負的一切。成熟、穩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於是,愛彌兒和蘇菲見面了。愛彌兒漸漸喜歡上了蘇菲。於是,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遙遠,要騎着馬兒。當他到家門口的時候,蘇菲早早地到了那兒,可不幸的是蘇菲非常怕馬,於是,下一次,愛彌兒像他的父親提議,一定要步行去,可見,愛是想對方所想,而不是爲了自己。

交往的過程是漸進的。書中詳細地描述兩人交往的過程。盧梭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戀愛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處,甚至吵架的過程,字裏行間充滿了溫情。書中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異的,男人主動、強壯,女人則是防禦性的。但男人會爲了討好女孩做許多事,女孩雖然弱小,卻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實,在現實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確是上帝的美好創造。其實,真正的愛是雙方想着對方。愛情永遠是美好的,沉浸在愛情世界的兩個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很大很大的玫瑰園,親密的話語如玫瑰花瓣一樣,散發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蘇菲故意疏遠愛彌兒,愛彌兒非常苦惱,後來,蘇菲才向自己的母親說出了,自己的家境貧窮,而愛彌兒的家境比較殷實。這樣,是爲了對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個把錢財看的高於一切的一個男子。

金錢從來都在愛情的左右,從未離開。簡愛的一段愛情告白“如果上帝賜給我美貌和財富,我也會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一樣。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過墳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諦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長大,要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爲父母的引導作用就漸漸變小,孩子要獨立地面對一切,獨自處理問題。

愛彌兒有感範文4

《愛彌兒》,這本被譽爲“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說:天冷了,窗還開着,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溫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並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

事實上,爲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愛彌兒有感範文5

《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爲“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閒暇,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思想的洗禮。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爲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記得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男生站起身來說:“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爲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爲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他平時身體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說。誰知道這一說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男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爲車子啓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說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爲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必須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盡情地玩。”,想想我們現在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爲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爲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爲此驕傲過。說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說:面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有感範文6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爲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爲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脫離了那裏。

不要試圖與大自然的法則抗爭,更不要因此耗盡自己的體力。大自然賦予你體力,不是讓你用來延伸或者擴展自己的,而是讓你按照它的指示並在只屬於你的領域裏去生存。

只有天生的體力以及其帶來的權利和自由是屬於你的,超出這個領域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幻想、虛名或者奴役。你可以隨心所欲,可一定要把你的權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一旦你開始用他人的眼光觀察事物,那你的意志很快也就變成了他人的意志了。

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借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所以,對於人來說,自由比權力更加珍貴。一個自由的人只會對他能得到的東西懷有慾望,只會去做他樂意去做的事情。依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的依賴,源於自然;一種是人的依賴,源於社會。

物的依賴無所謂善惡,所以既不會限制自由也不會導致罪惡。人的依賴則無秩序可言,所以亂象叢生,主人和奴隸是一種相互敗壞的關係。要想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體驗痛苦是什麼感覺。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體太過安逸,精神就會崩潰。

愛彌兒有感範文7

最近讀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本書,對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愛彌兒》一書語言通俗而易懂,娓娓道來,讀完後瞭解了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

書中有幾個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有的觀點值得我學習,也有的觀點存在疑問,不過值得學習的內容還是很多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在書中說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現在的孩子們在課業之外其實是缺少自然教育的,更多的孩子把課外時間用在了電子產品上,我認爲除了學校的課堂教育,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迴歸自然,讓孩子們的學習不僅限於書本知識,也讓個性得以張揚。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我認爲這些思想是有侷限性的,自由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可能會走入歧途。但是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教育他的愛彌兒,讓其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把握好教育的尺度。

三、崇尚自我保護的教育

在盧梭的《愛彌爾》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很受啓發。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隨着各類兒童安全問題的出現,教會孩子們自我保護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科知識,還要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動手能力,讓孩子們能真正的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讀了《愛彌爾》後,我更深入的理解了教育是一門藝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要熱愛教育,對孩子有責任感、有愛心,讓孩子學會關注生命、尊重生命、讚美生命、保衛生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