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1.23W人 

關於漢字故事1

民國初年,某督軍因手下一軍需官言語冒犯,便傳下手諭:“打棍三十。”

關於漢字故事(15篇)

軍需官被押到軍營外面,士兵舉槍一字兒排開,長官一聲令下,“叭叭叭”一陣響,軍需官被打得渾身是窟窿。

督軍正在書房喝茶,聽到槍聲,忙問何故。手下人報告軍需官已經處決。督軍大吃一驚:“誰叫你們槍斃他的?”手下遞上督軍自己寫的手諭,只見上面四個大字:“打槍三十。”原來是督軍把“棍”字錯寫成“槍”字。一字之差,枉送部下一條命。

關於漢字故事2

“年”字的各種字體 “巫”字的各種字體

本書精選了100個最中國的漢字,詳細講解了與每個漢字相關的故事,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漢字身世小檔案:“年”最初是一個會意字,像一個人揹着一捆稻禾回家的樣子。“過年”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去舊迎新。“同年”除了指出生於同一年之外,還可以指同科中士。

中國人每年都要過年,這個“年”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像一棵沉甸甸的莊稼,下面是一個面朝左、手臂下垂的人,會意爲莊稼成熟,人揹負着莊稼運回家去。葉玉森《說契》解釋道:“疑從人戴禾。禾稼既刈,則捆爲大束,以首戴之歸。”意思是人頭頂着沉甸甸的莊稼回家。《說文解字》:“年,谷熟也。”“年”的本義就是豐收。《穀梁傳》說:“五穀皆熟爲有年也。”又說:“五穀大熟爲大有年。”莊稼收割完畢,古人要慶祝豐收,同時祭祀祖先神靈,這個節日就稱作“年”。邢昺解釋道:“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不過據《爾雅》記載,堯舜的時候不叫“年”,而叫“載”;夏代的時候叫“歲”;商代的時候叫“祀”;一直到了周代才改稱“年”。

中國民間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認爲“年”是一種怪獸,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爲了趕走這頭怪獸,辟邪驅兇,保佑家中平安。不過放鞭炮的習俗起源很晚,南朝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臊惡鬼。”在火藥發明之前,古人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瘟神,稱作“爆竹”。但是周代時已經有了“年”,可見“年”是一頭怪獸只是民間相沿的傳說,實際上“年”的形成還是跟歲末的祭祀有關,這從載(堯舜)、歲(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今天我們所說的“過年”,意思就是在一年的最後一天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把這個舊年過去,迎接新的一年。這纔是“過年”的本義。孟浩然有詩:“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青陽是春天,逼着“歲除”,一年趕緊過完,好迎來萬物復甦的春天。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年、年齡等義項之外,“年”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用法,就是科舉時代同科考中的人的互相稱呼,比如年誼即指同年登科的關係,《儒林外史》:“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可互稱同年,除了指出生於同一年之外,還指同科中式,唐人李肇說:“(進士)俱捷謂之同年。”清人顧炎武說:“同榜之士,謂之同年。”

漢字身世小檔案:“巫”是一個象形字,是女巫行法時所用的道具。古代女巫才能稱爲“巫”,男巫則稱爲“覡”。男巫比女巫的地位高,在“巫”的右邊添加了一個“見”,以表示地位較高。“小巫見大巫”來自《莊子》。

巫師,巫術,巫婆……都是今天的人們看來非常神祕甚至被認作迷信的東西,但是在古代,“巫”卻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巫的甲骨文字像什麼呢?一種說法是像女巫行法時所用的道具;另一種說法是由兩個“工”組成,“工”是曲尺之類的測量工具,掌握了這種測量天和地的工具的人即爲“巫”;還有一種說法是“像二玉交錯之形”,巫師持玉降神。《說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這是許慎根據小篆字形得出的解釋,與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不符。爲什麼許慎說“巫”的字形象形的僅僅是女巫呢?這是因爲在古代,女巫才能稱爲“巫”,男巫則稱爲“覡”(xí),男巫也可以稱爲“祝”,是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

在我國,“巫”的起源很早,《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就羅列了十位巫師:“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據說最早的巫師叫做巫咸,因此這些典籍中屢屢出現巫咸和巫咸之國的名字。

歐陽修有詩:“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送迎神。”“巫”在楚國的地位非常高,楚人對巫非常推崇,尤其是對社會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大巫,更是頂禮膜拜。那時的巫,並非今天人們以爲的神鬼之屬,而俱是才學超卓之輩,醫卜星相之術僅其小端。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曾經說過:“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南人即楚人,楚人認爲沒有恆心的人不可以做巫和醫,正表示他們對巫的尊重。

《國語·楚語》中有段話,反映了楚人對巫的正式看法:“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二者,而又能齊肅中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月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莊子乃楚人後裔,因此對“巫”的理解非常深刻,著名的“小巫見大巫”這一俗語就出自他。至於“巫山”之名,是因爲此山的形狀酷似“巫”這個字的字形,故取名“巫山”,並且演繹出了“巫山雲雨”這段美麗傳說。(王璇摘自化學工業出版社《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你不可不知的100個最中國的漢字》。

關於漢字故事3

在漢字的王國裏各種各樣的漢字根本數不清,所以大家在漢字的王國裏的時候必須留心觀察每一個你認爲你最會寫錯的幾個字。不然就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和一些有趣的錯誤。

在我自身上也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是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叫我們回家寫個3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我聽從了老師的話回家寫了作文。我寫的是關於皇宮的,我就在在寫皇宮裏面的時候把太子錯寫成了犬子,老師到學校檢查作文的時候把我的作文拿到了講臺,我還以爲老師要表揚我的作文呢?老師卻是說:“餘偉豪你寫的是什麼呢!”雖然作文嗎寫的不錯但是你把太子寫成了犬子,你給我去操場跑個兩圈雖然那個時候跑兩圈不是問題但是從那以後我寫字的時候更小心翼翼了。老師在那個時候還立刻把我寫錯字的事情打電話告訴了我的老爸,我一回家還被打了幾下子,雖然我是那麼的痛但是我在下一次寫作文的時候更加小心翼翼了,這真是一箭雙鵰啊!我可真後悔,只恨當初不細心,錯把太子寫犬子。

在我的同學身上也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在寫作業的時候把休息錯寫成了體息,結果被他媽媽發現了,被他媽媽打了幾個,但是還不夠,他媽媽又叫他把那個休息抄了1000遍。還好那一天我在他家做客,陪了他一起寫1000遍,要不然的話他就算是寫個一天也寫不完了。我陪他寫了一大半,這是因爲他要寫週末作業。所以我才幫他寫了一大半的休息。如果是在星期一到星期四的話那就一定寫不完了。

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有趣的事情,在漢字的王國裏你要是不在漢字的王國裏,留一點心,細一點心的話。你就一定是漢字之王了,不然你就會想我和我的同學一樣,太丟臉了啊!

關於漢字故事4

(一)關於漢字組成的故事

中國的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纔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我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個眼睛,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爲“文祖倉頡”。

遠古時候,人們只會說話,不會寫字,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很不方便。傳說有一次,倉頡的母親出外採桑,倉額一人在家編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來告訴他,山上的一隻猛虎將本村一頭黃牛咬死吃掉了。倉頡十分氣憤,約了夥伴去除害。臨行前,他在西牆上畫了一隻老虎,又畫了一個圓圈,裏面點了一點,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陽落山才能回來。倉頡的母親歸來,見牆上畫了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口井,誤以爲自己的兒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氣得暈了過去。傍晚,倉頡打獵歸來,見娘臉色蠟黃,氣息奄奄,忙問有何傷心事,娘說明了原委,由於過度驚嚇,不久便去世了。倉頡既後悔又難過。從此,他便騎着驢騾,離開家門,體察各地風土人情,記錄方言土語,立志要造出字來。

那時沒有紙,倉頡便把蒐集到的資料記錄在樹皮和葦葉上。驢騾馱得過重,行到今岐山縣境內倉頡廟村時累死了。倉頡不能繼續前行,便尋了座茅草房住下,從早到晚寫寫畫畫,忙着造字不停。當時,他正琢磨着“出”和“重”兩個字,山上架山本該爲“重”,遠行千里本該爲出門在外的“出”,但由於青蛙的聒噪擾亂了他的思緒,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他一氣之下,飽蘸了濃墨,狠勁向旁邊的池塘中甩去。墨點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這纔不叫了。至今,這裏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詩云:“倉頡造字思緒濃,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筆輕點墨封嘴,從此閉口永無聲”。據說,倉頡在這兒造的字非常多,民間有詩爲證:“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子讀了七鬥七,剩下二斗無用處,撒到鄰邦贈外夷。”

關於倉頡及倉頡造字,在許多辭書典章中均有論述。《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述“倉頡作書”。《淮南子》記載:“史皇生而能書”。《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黃帝的記事官員倉頡,看見鳥獸的瓜印蹄遠之跡,知道了從事物的本質及外在表現形態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事物,這纔開始創造了文字。

(二)關於漢字組成的故事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爲繁水河(今南樂縣樑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着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衆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於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於沙地上畫巨龜形狀。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聖賢之君,以土爲德,名爲黃帝,你將來可投奔於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

後來繁水河氾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爲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緻。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爲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由於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後,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隻大龜揹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隻靈龜。倉頡便說,爲創制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揹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得丹書後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後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麼,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徵。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註,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天下禮儀歸於文字,文字必歸於六書類。黃帝聽後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佈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關於漢字故事5

阿皮蛋正傳

賈主任興沖沖他說:“今天工會發票看電影《阿皮蛋正傳》。”

一個青年笑了:“賈主任,你讀錯了,那是《阿Q正傳》。”“啥?我

讀錯了!?老子打牌打了幾十年,難道還不認識皮蛋,走開?”

老人掉齒

兩口子帶着爺爺去醫院看病。丈夫看到掛號單上年齡的“齡”錯印成

“令”了,就對大夫說:“這個‘令’字漏掉一個‘齒’字。”

“是掉個‘齒’字,大夫說,因爲我們這是老年人門診嘛!”

屈原醫生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同一個學生:“屈原是什麼人?”

“是醫生。”學生回答。

“胡說!”

“怎麼胡說呢,書上說他是大夫嘛!”

書法藝術

打扮時髦的一對男女青年手挽手,走進一家報刊門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衆花卉》對營業員說:“買一本《大衆花開》。”營業員衝他一笑,遞給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鏡,拿過來一看刊名便問;“這個開字怎麼上面多了豎?”

男青年答:“這是書法藝術?”

“哦。”女青年點點頭。

別字

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在黑板上寫了“現在另售”四個字。

旁邊一顧客說:“同志,零售的‘零’,你寫的是別字。”

售貨員瞪了顧客一眼說:“得了吧,‘別’字還有個立刀旁兒呢!”

何必在乎

胡主任總是寫錯字,唸錯音,笑話百出,卻從不虛心學習。

一次,單位開表彰大會,他把馮讀成馬,引起鬨堂大笑,他估計又是念錯了什麼。

祕書提醒道:“還有兩點呢!”

胡主任想糾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說:“大家不要笑了,少兩點也沒什麼關係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這一點兩點的?”

彼此

周先生接過陳先生遞過來的名片,看了一下說:“東先生,久仰,久仰。”

陳先生接過周先生的名片說:“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聽了不高興:“我姓周,怎麼扒了我的皮,我哪裏得罪你了。”

陳先生說:“我姓陳,興你割我耳朵,就不興我扒你的皮?”

關於漢字故事6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關於漢字故事7

因爲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關於漢字故事8

太平軍北伐時,有一支部隊駐紮在儀徵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將請示行軍路線。主將正在與人談話,就隨手寫了一個字,交給小校。先行官從小校手中接過手令一看,是個“燒”字,大吃一驚:燒城?想再去問主將,又想軍令豈可更改。於是命令士兵每人準備一把柴火,三更造飯,四更飯畢,拂曉前燒城。天將亮,衆軍一齊點火,頓時煙焰瀰漫,百姓哭聲震天動地。主將大驚,急忙找來先行官查問爲何燒城,先行官拿出手令交給主將,一看,主將頓足大叫:“我之過,我之過!”原來,他在不經意之間,將“繞”字寫成了“燒”字!結果,好端端的儀徵城化爲灰燼。主將只好請求上級判處自己極刑。

關於漢字故事9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爲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寫作業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關於漢字故事10

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覆,於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裏。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爲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聖經》裏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裏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

關於漢字故事11

自倉頡造字以來,漢字便成了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不識得漢字便成了一種笑話。正因爲如此重要的漢字,才引發了一場可怕的漢字大戰。

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早早地進入了夢鄉,可誰能想到,剛進入夢鄉的我竟夢到了一場漢字大戰……

夢中的我成爲了人類的代表進入了漢字王國,我來到漢字宮中拜見漢字國王——“字”國王。剛踏進宮門,、的宮殿頓時映入眼簾。我一邊參觀,一邊走,這兒有“形聲字王宮”“獨體字王宮”……真是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啊!

不知不覺中,我到達了“漢字總宮”。跨過門坎,便進入了正宮。只見文武百官整齊地站立在一旁。我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去,便說:“不知大王招我何事?”大王皺了皺眉頭說:“都是你們人類闖的禍,你作爲人類代表,自己坐下好好聽聽吧!”我應聲坐下,只聽文武百官議論紛紛,“這就是人啊,就是他們引起了這場大戰啊!”“嗯,應該是。”“他們能痛改前非,救我們嗎?”“說不定啊!”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國王開口了:“你們人類濫用錯別字、繁體字,使錯別字國王的兵馬越來越多,攻擊我們漢字國,想霸佔我國啊!”我恍然大悟,心裏怦然一驚,心想:原來平常的小錯竟會釀成大禍啊!

這時,一位小兵趕進來報告:“大王,不好了,錯別字國進攻了!”大王立即下旨:“快出兵與他們大戰一場!”我隨着大王馬上出征。來到城下,只見那些兵馬都是我們平常寫錯的字,心裏懊悔之極。眼看漢字國屢屢戰敗,我挺身而出,大喊:“從今往後,我決定再也不寫錯別字,再也不濫用漢字了,我們總有一天會戰勝錯別字的!”

“哎喲!”一聲驚叫,我醒來了,回想剛纔所發生的事,我下定決心,再也不寫錯別字了!一定要發揚我國的精神文化——漢字。

漢字的童話故事2:漢字王國

有一天,動物老師帶着一羣小動物去參觀漢字王國。

首先,動物們參觀一些字的屋子。調皮的猴子偷偷地溜進了一個神奇的通道,不一會兒就見到了幾座山房子,分別是淼、垚、品、晶、衆、鑫、森、焱這八個字的居住地。它先參觀“淼”的房子,看到淼的傢俱、工具、用具都是用水做的,小猴子感到很驚訝。接着看“垚”的房間,發現都是用土做的。垚給了小猴子一個土餅,它難受地吃了下去,罵道:“太涼的東西啦!用土做的餅我不怪你做的難吃,可你這個餅也不燒!”垚說:“燒了之後不就沒有了?那不就白弄了!”然後進“鑫”的房子裏,見裏面都是用金子做的:金盃子、金電視、金鍋子,甚至還有金書!讓猴子目瞪口呆。最後看“焱“的房子,小猴子一進門就暈倒在地上,幸好焱把它送進醫院,小猴子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小猴子不敢獨自一個人看了,於是回到自己的隊伍。這時,它們正好到了樹林裏。突然,前面跑來了木字旁、草字頭和三點水旁。小狗迫不及待地把木字旁和公自拼在一起,成了“鬆”,松樹長得更高,葉子變得更綠了。可愛的小兔把“柏樹”的“柏”拿了過來,把木字旁去掉,小兔就更白了。動物老師喊道:“同學們,你們可自由活動了!”它們就“呼啦”一下散開了。小貓想吃魚,任意讓小貓嘗;老鼠要有一個地洞睡覺,就把三點水旁給抓來,又拿來了同字,它的前面出現了一個地洞,小老鼠就休息了。

玩了好久好久,動物老師說:“我們去吃飯吧!”於是小動物們就匆匆忙忙地跑了過來,一起到一家高級漢字餐廳去吃東西。那裏的老闆BOSS說:“千萬不要MISS(錯過)這家餐廳哦!”便把一大羣偏旁、字給帶來。小雞飛快地把地吃了起來,它碗裏就出現了一些小蟲子,於是就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就這樣吃了好久好久,它們終於吃完了,還在不停地聞一聞,讓動物們回味無窮。

吃完了飯,動物們就離開了酒家餐廳。過了一會兒,它們來到河邊,準備做六條限坐15人的大船走了。在途中,動物膛,見到了三點水旁、木字旁、兩點水旁在河裏游泳,就把字拉了上來,和動物一玩。到了中間,強壯的小象把偏旁們往遠處一丟,說了一聲“再見——”就繼續看着前方,它們終於到達了河岸,也就是學校。

它們說:“今天的旅遊可真有意思啊!”

關於漢字故事12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爲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爲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爲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爲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着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爲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爲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爲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爲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的演變:

【原文】壞,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從土、不聲。

【原文】垚,高也,從三土。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雙,人→從→衆,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衆”。

⑸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裏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

“貓→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miǎo”,所以,“貓”聲定爲“māo”,造字時聲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爲“田中渺小之草”。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爲“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相象,理則相通。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

關於漢字故事13

多數情況下,“沈”與“沉”通用。“沈”是古“沉”字,查查字典,多數都註明“沈”通“沉”。早年出版的辭典,在“沉”字下面可能只解釋爲“通沈”字,沒有詞語條目,而在“沈”字下面,卻羅列了不少詞語。如較有代表性的《漢語詞典》,在1937年3月初版、1957年再版,直至1962年版本中,均是“沉”字下只寫“同沈”兩字,一個詞語例句都沒有;而“沈”字下面,做了“深入水中”等12種解釋之後,列舉了59個詞語條目。

但1965年以後至今出版的該詞典(現名爲《現代漢語詞典》)恰恰相反,在“沈”字解釋中只是寫姓氏,沒任何詞語,在“沉”字下共羅列了數十個詞語。這說明了“沈”、“沉”通用,古以“沈”爲主,到今日在讀古書時仍可通用,卻以“沉”代“沈”的演變和新的規範。現在若非古書原文需要,“沈”只是一個姓氏,其他情況下以寫作沉浮、沉默、沉沒、沉悶、沉重、沉痛、沉思……爲好。

關於漢字故事14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南方有一名大[)地主,平日依靠欺詐老百姓,搜刮了很多錢財,但他卻是個1個不認識字的人。所以他想自己有這麼多的財產肯定需要1個又學問的人來管理纔好,就將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從當地請來了一名非常有名望的先生來教自己兒子識字。

識字第一日,先生教地主的兒子寫字,寫上一劃的時候,老師告訴他這是“一”字;而寫上二劃的時候,則告訴他這是“二”字;三劃即是“三”字。財主的兒子聽後,將筆扔下開心得跳了起來,說:“識字那麼簡單,有什麼必要請老師呢!”地主聽從了兒子的話,當天就將先生辭退了,還誇獎自己的兒子,說他真聰明,這麼快就會識字了。

隔了幾日,地主要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家吃飯,叫兒子寫個請柬。地主的兒子1大早就來到書房動筆寫了,大半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寫成。地主着急得很,接連去摧他。

兒子很不耐煩地嚷着說:“姓啥不好,偏偏要姓萬。我從早上到現在,才寫了五百多劃哩!”

關於漢字故事15

最近,我閱讀了《漢字的故事》讓我對我們中國的漢字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更加深入的瞭解。讓我認識到,我們平日一直使用着的漢字其實是一個多麼優秀精深的藝術結晶。

可以說漢字是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甚至比我們口中說的四大發明更加偉大。沒有漢字,也就不會有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母親,在漢子之後,令人驕 一字一圖詮釋漢字的形與意生動解說講述漢字的根與源,瞭解漢字背後的故事,探尋漢字的前世今生。 作者是唐漢,西安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長期致力於漢字研究先後出版了漢字密碼。唐漢解字等著作使沉默多年的古文字,學風波再起各種媒體爭相報道,被譽爲 古文學學界挑戰許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每個字一則妙趣橫生的小故事,講述了漢字中深藏的文化、歷史、文學知識。 漢字有兩個基本的特徵:一個是象形特徵,一個是會意字。這兩個特徵導致了傑出的特殊方法這本書裏有兩個差不多的演變過程是“東”和“車”,這兩個漢字的古文字很難分。 對於學習漢語的國外人士來說漢字像一張張圖畫,難認、難記、難寫,而且量大。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社會背景,種種差異影響着學習中文、學習漢字的熱情。我記得一個老師曾跟我們說:“一箇中國人寫一幅對聯或別的漢字可以掛在牆上裝飾,但是外國人寫一張英語句子那掛在牆上不一樣。”

現在今天的社會飛速發展,漢字走向信息化是大趨勢,作爲炎黃子孫,我要做的是讓漢字從倉老變得年輕,從苦難走向輝煌,從而使得漢字具有無比光明的未來。明都是漢字的衍生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