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1.63W人 

三十六計故事1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苦肉計

三十六計故事15篇

一個人一般不會自我傷害,如果他受到了傷害,那肯定會讓人相信而不產生質疑;我軍則以假亂真,以真作假,就可以按照原來的計劃而實施行動。用這種方法去欺騙敵人,就是順從着敵人的心理順勢活動而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南宋時,金兵南侵,金兀朮與岳飛在朱仙鎮展開決戰。金兀朮有一義子,名叫陸文龍,這年十六歲,英武過人,是岳家軍的勁敵。

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度使陸登的兒子,金兀朮攻陷潞安州,陸登夫妻雙雙殉國。金兀朮將還是嬰兒的陸文龍和奶孃擄至金營,收爲義子。陸文龍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

一日,岳飛正在思考破敵之計,忽見部將王佐進帳。岳飛看見王佐臉色蠟黃,右臂以被斬斷,大吃一驚,忙問發生什麼事。原來王佐打算隻身到金營,策動陸文龍反金。爲了讓金兀朮不懷疑,才採取斷臂之計。岳飛感激涕零。

王佐連夜到金營,拜見金兀朮,痛陣岳飛的暴虐無道。開始金兀朮還對他抱有戒心,但見他血淋淋的斷臂和真切的恨意,最後完全相信了他。王佐藉機求的將他留在營中。

王佐利用能在金營自由行動的機會,接近陸文龍的奶孃,說服奶孃,一同向陸文龍講述了他的身世。文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憤怒決心爲父母報仇,誅殺金賊。王佐勸導他不可造次,要伺機行動。金兵此時運來一批轟天大炮,準備深夜轟炸岳家軍營,幸虧陸文龍用箭書報了信,使岳家倖免於難。當晚,陸文龍,王佐,奶孃投奔宋營。王佐斷臂終於使猛將陸文龍回到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三十六計故事2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隔岸觀火

當敵方內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方應該靜觀其變,等待地方出現進一步爲難的局面,好讓對方相互內訌。我軍則坐收魚翁之利,順應着時間變化而消滅敵人。 東漢末年,袁沼兵敗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恆,曹操進兵擊敗了烏恆,袁氏兄弟沒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過過節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生疑慮。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爲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招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衆將見此,不由打心眼裏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曹操笑着對衆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適吞併他,二袁上門,他們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而促成他們的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我們隔岸觀火,不費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倆個大敵,既保存了我們的實力,又爲下一步消滅公孫康打下好的基礎。

三十六計故事3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

在做事的時候要從表面上讓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於產生疑心,你從而能夠在暗地裏算計他:凡事要準備好再決定行動,而千萬不要讓對方猜測到你的真實想法。要裝做表面柔順,一切順從對方的心願,而內心要剛強,做到實質強硬。

戰國時期,秦國爲了對外擴張,派公孫鞅爲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吳城,可吳城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很難奏效。

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有過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一封,陳述了倆人往日的交情,並切說雖然倆人現在各爲其主,但是爲了避免傷害雙方的感情,應該建議倆國罷兵,議和大事,並且假裝向後撤退了一段距離,欺騙了公子印。公子印是個重情重義的人,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 會談氣氛十分融洽,倆人暢敘昔日友情。公孫鞅還設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興沖沖入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面保衛過來,公子印和三百隨從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公子印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當,內心後悔不應該輕信敵人這笑裏藏刀的陰險計謀,可後悔

已來不及了。

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打開吳城城門,佔領了吳城。魏國只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

三十六計故事4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拋磚引玉

用某種相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使敵人上當受騙,然後再攻擊對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將領,商議對西川用兵,並打算一舉攻下成都。 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戰,一時拿不定主意戰還是和。於是,他的副使趙季良出了一個“拋磚引玉”之計。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將留守在戰線的第一線,第二線,而把西川主力軍留在漢州後面,作爲第三線,伺機與董璋主力決戰。

董璋率東川精銳部隊進入西穿,一舉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線的防守,直逼第三線。董璋被假象所矇蔽,認爲西川主力對自己並無太大危險,所以率部隊繼續長驅直入,由於東

川軍隊長途跋涉,戰鬥力很差。而西川軍則長期以逸待勞,將士們一個個磨拳擦掌。經過激戰,西川軍大勝,收復了全部失地。

三十六計故事5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與強大的敵人正面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和藉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面,那麼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衆,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危在旦夕。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與韓,魏結盟,如果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共同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會打敗智家。”

幾經周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共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刺死了。

三十六計故事6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爲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爲人死後靈魂可附着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計名“借屍還魂”可能源於一個關於“八仙”之一的鐵柺李得道成仙的傳說。

相傳鐵柺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他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們等待久了,見師傅的遺體老是僵在那裏,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爲他已經死去,就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歸依。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乞丐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與原來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爲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噴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變爲鐵杖,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爲鐵柺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忘卻了。

三十六計故事7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指桑罵槐

如果勢力強大的一方要想控制弱小一方,就應該用警告方式去誘導它。恰當的強硬手段在這其中會得到很好的實施,這種行動方式會有危險,但會使敵方如自己願望順從。 元朝末年,陳友諒在江州稱帝,國號漢。他派人祕約張士誠,共同起兵進攻朱元璋佔據的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張士誠舉棋不定,末及答覆。而陳友諒便率水軍東進,一舉攻佔了朱元璋新構築的太平要塞。

消息傳到建康,朱元璋大爲震驚。這時,劉伯溫獻上一條“指桑罵槐”之計,全力擊敗陳友諒,敲山震虎,以懾服張士誠。

朱元璋使計把陳友諒大軍騙入他精心設計的包圍圈中,並且身先士卒,帶領部下一舉殲滅陳友諒的軍隊。

張士誠見陳友諒開始打了勝戰,也準備進攻建康,忽然在途中傳來陳友諒損兵折將大敗而逃的消息,張士誠噸時聞風喪膽,不敢再繼續北上了。

三十六計故事8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假癡不癲

寧僞裝作自己十分糊塗,不知道有這事而不有所爲,也不應該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而是要三思而後行,要沉着冷靜,深藏不露,這如同雲勢壓住冬雷且不露一點機巧,來春而待機爆發一樣。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比較強大的民族東胡,便藉機要匈奴爲他們獻上國寶千里嗎。沒想到匈奴單于冒頓竟同意了。

東胡緝拿匈奴如此軟弱,又向冒頓要一名妻妾,冒頓又順從了他們。東胡連連得手。 不久,東胡又看中了匈奴與他們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次地相贈。 匈奴將領們以爲冒頓一再忍讓,這次恐怕又得答應了,誰知冒頓卻說:“荒原雖然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中部隊,進攻東胡。

匈奴將士早就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根本毫無防備,只得倉促應戰。結果是東胡被滅,一味逞強的東胡王也被殺於亂軍之中。

三十六計故事9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連環計

如果敵人兵精將能,就不要與對方正面交戰,應該運用計謀使對方產生錯誤,藉此機會以削弱敵人的勢力。這樣主帥在指揮時一切順利,運用計謀而克敵制勝,就好像得到了上天保佑似的。

赤壁大戰中,周瑜利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之後。由於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無法適應戰船的顛簸,爲了讓船平穩,曹操聽取了龐統的意見,用粗大的鐵索把船全連在一起。這樣,不管多大風浪,船也紋絲不動了。每個船上的士兵打起仗來,還可以相互照應。

這時候,周瑜的部將黃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用火來攻打連在一起的大船。周瑜設計讓黃蓋詐降曹操。兩人還使出“苦肉計”,讓曹操放了心,他對於黃蓋害怕自己才投降,一點也沒有懷疑。

黃蓋讓士兵在大船上裝滿了枯草,還澆上油,上面蓋了布,並插滿了彩旗,還有幾隻小船拴在大船的尾部。黃蓋在刮東風的夜裏,率這支船隊假意來投降。

曹操聽說東吳大將黃蓋來投降,就和自己的親兵到船頭看。可是沒有料到,在離自己只有二里地時,這些來投降的大船同時起火了,火借風勢越燒越猛。東吳的戰船就像一條條火龍衝進了曹操水寨。而曹操的戰船又連在一起,很快全燒了起來。大火波及岸上的營寨,許多士

兵來不及逃跑,就被火燒死了,還有一些不會游泳的士兵掉到江裏淹死了。周瑜乘勢帶兵渡江向曹操發動了進攻,曹操的士兵嚇得全跑光了。

三十六計故事10

【釋義】打不過就走,這是上策。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齊記七》。

王敬則是南北朝南朝齊國的一位大功臣。他曾爲齊高帝蕭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蕭道成死後,皇室發生內訌。蕭鸞靠陰謀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後輩中有人企圖推翻他的帝位,便殘忍地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很遠,蕭鸞極不放心,他表面上對王敬則非常敬重,但暗地卻派張瑰爲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祕密防備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領叛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率l萬兵馬,渡過錢塘江,一鼓作氣衝散張瑰的3000名守兵。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直逼京口。

這時蕭鸞正生病臥牀,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十分驚駭,滿朝文武大臣也無不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目望,只見徵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爲叛軍已到,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王敬則聽說此事後,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惟有逃跑這條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爲上策,計汝父子唯走身)……”

三十六計故事11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空城計

如果自己的實力比較虛弱,那就置於一邊,使自己的敵人在疑惑中感到更加的疑惑;在剛與柔相交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功效。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將文夫人佔爲己有,而文夫人卻無動於衷。

公元前666年,爲討好文夫人,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危在旦夕,羣臣慌亂。鄭國上卿叔詹在衆臣面前獻上一計,言稱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安排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國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奇怪。他率衆將到城外高地探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旗盔甲。公子元認爲其中有詐,不敢貿然進攻。

恰在此時傳來消息說,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趕緊收兵回營。

三十六計故事12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關門捉賊

對付小股或數量較少的敵人,應該把它包圍,然後殲滅它,而不利於窮追猛趕。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王採納了範眭的建議,用離間法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爲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

秦將白起先故意讓趙括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雖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白起先見趙括中計,便分兵幾路,形成對趙軍的保衛圈。

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追趕被打敗了的秦軍。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此時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來。趙軍四下受阻,被秦軍分頭隔離,各個擊破。最後,趙括也中箭身亡。從此,趙國實力大減,沒有幾年就被秦國所滅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遠交近攻

受到地勢或形勢的限制,發展受到阻礙,攻取較近的敵人就有利,攻擊較遠的敵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處流淌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如此。

春秋初期,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已深,鄭國時刻都有被倆國夾擊的危險。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倆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鄭國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修舊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爲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倆國終於重新修好。後齊國出面調停鄭,宋暫時修好。齊,鄭也因此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爲由,代洲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佔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倆國。三國糾集大軍,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許多小國都依附於鄭國,鄭莊公的“遠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若處於倆個勢力雄厚國家的小國,敵人一方用武力威脅它,我方要出兵援助,藉機擴展力量。我軍若只有空話,而無行動,是不會取得其信任的。

東周初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着和齊國聯姻,就不買楚國的帳。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係很好,後來倆國夫人因一點小事而產生積怨。楚文王抓住時機,趕緊派人與息侯聯繫,息侯設計和楚國聯合,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虜之後,對息侯痛恨不已,使討好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是一個絕代佳人。楚文王一見,果然天姿國色,馬上決定要把他據爲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佈置好了伏兵,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三十六計故事1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瞭解《暗渡陳倉》這個計謀的背景,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這個成語,激發學生對其它計謀瞭解的慾望。

2、通過經典計謀的學習知道一些克敵制勝的方法,引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講解《暗渡陳倉》故事。

1、講解:

諸葛亮在聽說東吳與魏發生了戰爭,就讓劉禪討伐魏。發兵之前,將軍趙雲突然病死,心情沉痛,但仍不放棄伐兵。於是諸葛亮就借用了歷史上的著名計謀《暗渡陳倉》。

2、交流:

這個計謀的實質是什麼?(提示:可以從書中去找一找)

3、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哪些事情中可以用上這個成語?

(二)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計”名稱,回憶有關故事情節

(四)引導學生從書中選擇一個成語,講一講這個成語故事。

(五)小組交流

先在小組裏交流,評出本組的“故事大王”。主要從以下方面評議:

(1)講的故事與成語的意思是否符合;

(2)內容是否有趣;

(3)語言是否連貫、通順。

(六)全班交流

各小組的“故事大王”上臺講故事,學生評出“最佳表演獎”“最佳語言獎”。寫出自己交流的成語故事的內容。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八)佈置作業:

利用課餘時間繼續閱讀學習其他計謀故事,看看原文,再看看在什麼情況下運用了哪個計謀。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處理問題時會得心應手。

三十六計故事14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

當敵方身處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就應該利用這一絕好的時機獲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機出兵打擊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戰國時期,爲了對付秦國的擴張,魏,韓,齊,楚,燕,趙等六國常常聯合抗秦,這種聯合,歷史上稱爲合縱。

這時魏國和韓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秦惠王見機會難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爲藉口打擊另一方。策士陳軫對秦惠王說:“魏韓倆國戰爭時間不長,次數不太多,主力均未傷,秦如出兵,倆國必聯合抗秦,則秦無異引火燒身。而如果待他們倆敗俱傷,秦趁火打劫,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韓,魏倆國。”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沒有急於出兵。果然不出陳軫所料,魏,韓倆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雙方的戰爭上,早就忘了背後有個虎視眈眈的秦國。

後來,秦惠王出兵征伐韓,魏倆國,一舉就征服了他們,秦國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當敵方神志混亂而且疲憊不堪的時候,我軍應該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時機而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等戰爭謀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取向,然後乘機消滅敵人。

東漢時期,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貴附匈奴,反對漢朝。爲了平定西域的戰亂,漢朝派班超出使,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國。莎車國王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國。班超兵力也只有二萬五千人,敵衆我寡,難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軍中散佈對自己的不滿言論,製造準備撤退的跡象,並且故意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

當日黃昏,班超命令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亂之際,故意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倆路,追擊逃敵人。

班超趁夜幕籠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隊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莎車王和軍營上下正在飲酒作樂。班超的部隊天降神兵,莎車軍猝不及防,頃刻間土崩瓦解。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鄉,繼而用大的家鄉,最有突然變爲真相。

戰國末期,六國爲了仰制秦國的對外擴張,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國邊上的齊楚倆個大國當時關係非常密切,對秦國構成極大威脅。秦王派張儀使楚國。張儀知道楚懷王是個貪圖小便宜的人,並且沒有什麼雄心大志,關鍵時刻就會見利忘義,於是就想了一個“無中生有”的計謀,並很快實現了諾言。

張儀帶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但要楚國絕齊之盟。懷

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痛快地答應了。

楚懷王向秦國要土地。張儀卻說:“秦國的土地全是憑着打仗得來的,哪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六裏俸邑,大概楚王聽錯了吧!”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此時秦,齊已結盟,楚國昔日的盟友非但沒有出兵援助楚國,反而響應秦國的號召,從側面配合秦軍反攻楚國。在倆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最後楚懷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計故事15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樹上開花

藉助某種局面或外來的力量來裝備自己的形勢,雖然自己力量弱小但可以顯示出強大的力量。這如同鴻雁一樣,依靠它的羽毛從而使自己裝飾成顯赫的儀表。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去世。作爲人質的太子橫就請求齊王允許他回楚國奔喪並繼承王位,齊王乘機要他割地五百里。太子橫爲求脫身,只好先口頭上答應了齊王。

太子橫回到楚國,繼承了王位,號稱頃襄王。而他剛剛即位不久,齊國的使臣便來到楚國,要求頃襄王履行割地五百里給齊的諾言。頃襄王一時無計可施,便與羣臣商議。

慎子給頃襄王獻了一條“樹上開花”之計:先讓子良到齊國佯稱獻地,以麻痹敵人,派昭常率領軍隊鎮守邊疆,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派景鯉到秦國求援,借秦國力量懾服敵人。 頃襄王便依計而行,齊王見楚國邊境有大批軍隊,又聽說秦王援楚,想討伐楚國,又擔心倆面受敵,只得按兵不動,不敢再進攻楚國了。就這樣楚國未動一兵一卒,就從氣勢上壓倒了齊國,從而讓齊王放棄了霸佔楚國土地的念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