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誠信的故事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1.43W人 

關於誠信的故事1

曾子殺豬

關於誠信的故事通用15篇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着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爲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爲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着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爲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爲楚王,他仍然惦記着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蔡璘堅還亡友財

吳縣有一個叫蔡璘lin的人。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朋友之間的情誼。有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璘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裏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 蔡璘笑着說:“字據是在心裏,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把我當知己,所以不告訴你。”最終蔡璘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運着送還給他。

關於誠信的故事2

今天,我看了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桂桑的藏族小女孩,從十六歲起,就許下諾言:長大以後一定要征服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不過由於第一次攀登的時候,同隊隊員一不小心碰到滾燙的高壓鍋,致使她的腳受傷而無法前行。可是,她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儘管後來她當了媽媽。到了1990年,她纔有機會再次登上珠峯,並上了峯頂,完成了自己許下的諾言。

看了這則故事,我不禁對桂桑這種對自己的諾言負責任的性格表示佩服。想想我自己,跟桂桑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

記得有一次,媽媽花了好幾百塊買來一臺名牌電子琴,只爲讓我多掌握一種本領,我也答應了媽媽要認真學習,可是,學了僅僅一年我就半途而廢,不想學了,媽媽無奈,只好依着我,讓我不用學了,可那是媽媽用辛辛苦苦賺來的汗水錢買的,我卻害怕辛苦害怕累,完全忘了自己當初立志要學好電子琴的願望,既白白浪費了媽媽的一片苦心,也失去了自己的對媽媽承諾,是沒有誠信的表現。

所以,在今後的日子裏,我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對自己的諾言也要堅持去做,做到有誠信,這樣才能擁有朋友,甚至更多人的信任。長大後,步入社會才能立足,夥伴們,你們說是嗎?

關於誠信的故事3

第一則故事:賣火柴的小男孩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

說着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着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得更破爛。

“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

“你的哥哥呢?”紳士道。

“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着呢。”

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

“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

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裏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

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第二則故事:做生意的祕密

從前,有一對兄弟,開了一家酒店,由於賣出的酒物美價廉,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哥哥外出,弟弟偷偷在酒裏摻了水,多賣了五元錢。

晚上,哥哥回來,弟弟得意地把自己的“祕訣”告訴哥哥,以爲會得到哥哥的表揚。誰知哥哥一聽,急得雙腳直跳,說:“唉,你把我們最值錢的東西只五元錢就賣掉了!”

果然,從此他們的生意不如從前紅火,最後終於徹底破產了。當弟弟貧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時候,他悔恨地流着淚,說:“我明白了。。”

第三則故事:士兵的選擇

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着。

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

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徑跑去。

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關於誠信的故事4

情同朱張

東漢時期,朱暉和張堪都是南陽人,張堪早就聽說朱暉品德高尚,最講信用,對他十分仰慕。

有一次,兩人在太學裏結識,分手時,張堪對朱暉說:“我有一要事相托,我身體多病,恐怕不久於人世,我死後希望你能對我的妻兒多多給予照顧。”朱暉認爲張堪比自己先在朝廷做官,資格比自己老,怎麼敢受此重託呢?於是只是笑着拱拱手就道別了。

兩人再也沒有見面了。過了幾年,張堪果然病逝。朱暉聽說張堪的妻子兒女過得很貧困,便親自去探望,送給他們許多財物。以後的日子裏也對他們很關心,就像關心自己的妻子兒女一樣。朱暉的兒子朱頡對父親的這一舉動很不理解,便問道:“父親過去和張堪並沒有太多的交情,他死之後怎麼對他的家人關懷備至呢?”朱暉回答說:“張堪生前把妻子兒女託付給我,只有信得過我他纔會這麼做。我必須講信用,不能辜負他的囑託啊!”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證明不管有沒有人監督,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心中都要有信用。心中的誠信不因時間而改變,不因人而改變,不因事而改變。

2.範式嚴守信約

東漢時,山陽人範式同相隔幾千裏的汝南人張劭讀書時有深交。學成後話別,範式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將來府上看望你,並拜見伯父伯母。”到了約定之日,張劭催母親做飯準備迎接範式。母親笑着說:“範式遠在幾千裏之外,怎能說來就來,兩年前說的話,哪能當真。”張劭說:“範式最守信用,他一定會來的。”母親說:“他若真來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爲他釀酒。”話音剛落,範式已到門前。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論述恪守承諾,是人際交往中應遵循的一條基本的道德標準。還可以闡述“言必行,行必果”這個觀點。

3.誠 信

一個顧客走進了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個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賬單上多寫幾個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方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地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去談這種生意去。

這時,顧客露出了微笑並滿懷敬意地握住店主的手說:“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論述做人要堅持原則,即使是再大的利益也要不爲所動;還可以用來闡述,不要貪小便宜。

4.齊桓公信守盟約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他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人。他曾經多次與諸侯訂立盟約,即使是訂立了不利於自己的盟約,他也能遵守,因而在諸侯中的威信很高,被擁護爲霸主。

有一次,齊桓公出兵討伐魯國,把魯軍打得大敗,魯莊公不得不提出獻邑求和,齊桓公同意了,齊魯兩國就在柯地會盟。這時,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他退回被侵佔的魯地。齊桓公迫不得已,只好同意。曹沫這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齊桓公真有點後悔,而管仲則從大處考慮,勸他說,如果背信,則失信於諸侯。最後,齊桓公終於將侵佔的魯地歸還魯國。諸侯們聽到這事,都認爲齊桓公言而有信,能遵守盟約,都願意歸附齊國。

齊桓公成爲霸主後,有一次,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立刻起兵把山戎驅逐到孤竹這個地方。燕莊公十分感激齊國的救援,熱情地把齊桓公直送到齊國的境界。齊桓公說:“我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國界,這是規矩,我不能對燕國無禮。你把我送到這裏,這裏就是你的境地。”於是,就把這塊本來屬於齊國的土地割讓給了燕國。諸侯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讚揚齊桓公救人又遵禮,對齊桓公更加欽佩了。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論述“言必行,行必果”,還可以用來論述對別人有禮的人別人自然都會尊重他。

5.信用的保險金

1835年,摩根先生成爲一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的股東。因爲這家公司不用馬上拿現金出來,只需要在股東名冊上籤上名字就可以成爲股東。這符合摩根先生沒有現金但能獲益的設想。

很快,有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如果按照規定完全付清賠償金,保險公司就會破產。股東們一個個驚惶失措,紛紛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認爲自己的信用比金錢更重要,他四處籌款並賣掉了自己的住房,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東的股票,然後將賠償金如數地付給了投保的客戶。

這件事後,伊特納保險公司成了信譽的保證。

已經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成爲保險公司的所有者,但保險公司已經瀕臨破產。無奈之中,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到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

不料,客戶很快蜂擁而來。原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納公司是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這一點使它比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受歡迎。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崛起。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論證信用是要下極大的決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斷堅持努力才能做到的;還可以用來論述講究信譽,最後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

6.生死之約

公元前4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輕人觸犯了國王,被判絞刑,在某個法定的日子要被處死。

阿司是個孝子,在臨死之前,他希望能與遠在百里之外的母親見最後一面。國王答應了,但條件是必須找一個人來替他坐牢。有誰肯冒着被殺頭的危險替別人坐牢,這豈不是自尋死路?但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真的願意替他坐牢。

達矇住進牢房以後,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頭。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沒有回來的跡象。那是個雨天,當達蒙被押赴刑場時,圍觀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但刑車上的達蒙,不但面無懼色,反而有一種慷慨赴死的豪情。追魂炮被點燃了,絞索也掛在了達蒙的脖子上。人們在內心深處爲達蒙惋惜,並痛恨那個出賣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在淋漓的風雨中,皮斯阿司飛奔而來,他高喊着:“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國王聽到消息後,親自趕到刑場,他要親眼看一看自己優秀的子民。最終,國王萬分喜悅地爲皮斯阿司鬆了綁,並親口赦免了他的罪。

發散思維

可以用來論證信守諾言,不僅僅是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

7.誠實節的由來

5月2日是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誠實節,又稱“不說謊紀念日”。它是爲了紀念一個年僅8歲因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男孩而設立的。

這個男孩名叫埃默紐?旦南。埃默紐5歲時,不幸父母雙亡,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後被諾頓夫婦收養作義子。埃默紐8歲時,一天晚上他剛睡着,就被樓下一陣敲打聲驚醒。他急忙下樓,只見繼父和繼母正在謀殺一個寄宿在小酒店的小販。第二天一早,他繼父就來到他的房間,教他在警察面前說謊。埃默紐回答說,他不想說謊話。諾頓夫婦就把他的雙手吊在樑上,用柳條抽打他,逼他說謊。抽打了兩個小時,埃默紐的回答還是:“爸爸饒了我吧,我不想說謊……”最後被活活打死。

事發後,諾頓夫婦受到法律的嚴懲。市政府爲埃默紐建造了一塊紀念碑和一座塑像。紀念碑上寫着:“懷念爲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所在的威斯康星州政府定每年的5月2日爲誠實節,以永久紀念。

發散思維

本故事可以用來闡述誠實是一種美德;也可以用來證明誠實是一種信念,給予了人們反抗非誠信的力量。

關於誠信的故事5

唐太宗的誠信之道

歷代以來,中國的統治者都擁有着無窮無盡的小聰明,並以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誠實執政,坦白對人。結果當政者用詭計馭使部屬,部屬也依樣畫葫蘆用詭計矇蔽首腦。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誠實執政的唯一人選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時,對臣僚敞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伎倆。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污受賄的不治之症。爲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貪官污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他說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樑不正下樑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李世民不但沒發怒,反而認爲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這句逆耳的忠言。

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徵入伍,大臣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爲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己的無限權力),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深以爲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關於誠信的故事6

人生離不開誠信友愛,和諧的社會離不開誠信友愛,世界更離不開誠信友愛。

誠信像我們那明亮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這個五彩的世界;誠信像我們那勤勞的雙手,讓我們創造出自己的天地;誠信像我們那堅毅的腳;讓我們走過了無數艱難。人類因有誠信而得到了高尚,社會因有誠信而得到了發展,世界因有誠信而得到了發展。而在這個和諧的社會裏,我們小學生也要講誠信,以成信作爲爲人處事的根本。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纔會充滿友愛,充滿陽光!我們作爲新一代接班人,更應該把“誠信”兩個字牢牢的記在心上,因爲只有擁有誠信才能在學好知識、學好文化的同時學會做人。擁有了誠信,我們便自己的'人生塗上了一層永久鮮豔的色彩!

想要擁有誠信,就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真誠待人、守時守信、勇於承擔責任,敢於承認錯誤、

說到做到都是誠實守信的高尚品格。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努力,爲和諧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吧!

愛,使我們的校園充滿歡樂,使我們的家園充滿溫馨,使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暖,使我們的世界充滿陽光。

在我們那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裏,友愛是一聲甜甜的問候,給我們無比的甜蜜,友愛是一種尊重,給了我們強烈的自尊,友愛裏滲透着同學之間的理解,友愛交會着師生間的寬容,友愛是一顆顆美好心靈溝通的橋樑,友愛更是一種無窮的力量!

因爲這種友愛,我們才能感受到陽光的燦爛,空氣的清新,校園的美麗和生活的充實;因爲這種友愛,我們纔會得到學習的樂趣,嬉戲的歡樂,收穫的喜悅和童年的美好!

因爲這種友愛,我們纔有人生堅實的起步和童年美好的遐想!

同學們,珍惜這份友愛,好好把握今天,相信大家的明天會更精彩!

讓我們人人到都獻出自己的一份愛,一份真情,讓誠信友愛之花處處盛開,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美好的人間!

關於誠信的故事7

爸爸常常告訴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一個連誠信都沒有的人,將來走入社會就沒有人會信你。”

我看過一個典故:爲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傳說講:有一個國王爲博美人一笑,一個謀士爲這個國王出主意,把烽火點着讓各方諸侯盟友從四面八方慌亂趕來支援,美人看着人們慌亂的樣子笑了。

但是,後來有敵人入侵,國王點着了烽火卻沒有一個盟友或諸侯來支援,最後國王被殺了。這個故事傳說講我們要誠信。不能爲了一時之快,隨意欺騙別人,哪怕是自己的親人朋友。最後卻有無法預知的後果。

現在,有很多商家爲了掙更多的錢財用了很多辦法如:有一些肉明明稱的八斤,但回家以後切好馬上就成了七斤,這是商家的一個手法,但在我想,我以後在也不會去這個攤點,買東西,而且我還會告訴左領右舍的人,也不去他那買,這個商店沒有誠信。

有一次,我和同學去上學的時候:我們看見一元的果粒橙,這個價錢讓我有點吃驚,果粒橙不是要3。5元嗎?怎麼一下一元一瓶,同學毫不猶豫的買了一瓶。我走的時候給同學說給我看一下,這個東西的日期。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日期是20xx年1月2日過期,今天都2月12日了,幸虧我沒有買,我把這個事告訴同學,同學立馬扔了,我想:爲什麼,不去換要扔了,哎!好可惜。

有一次,同學告訴我不要去三校買樂高,因爲他門店樂高零件不全,說好零件不全可以換的,但是他最後說100元的東西你拆開了我再怎麼賣,他答應的東西沒有做到,店家沒有誠信,老闆還老訓人,有人在那挑東西,但他說你來偷東西。我點點頭,表示我知道了。

看了這幾個故事傳說,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信中國人。

關於誠信的故事8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十分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之後,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就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我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就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關於誠信的故事9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趙王答應。

這件事讓趙惠文王左右爲難:要是答應了,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於是,趙惠文王就想藺相如出使秦國,讓他要麼把壁帶回來,要麼把十五個城池帶回來。

藺相如一口答應了,並且說:“不完成使命不回來見大王。”

藺相如帶着和氏壁到了咸陽,秦昭襄王接見了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秦昭襄王接過壁看了看,挺高興,又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着看,可是就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確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換壁。

於是,他上前對秦昭王襄王說:“這塊壁有點兒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爲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壁遞給商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氣衝衝地說:“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壁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壁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壁在這柱子上一同撞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對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壁,連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怕再上當,就說:“大王如果誠心換壁,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壁的儀式,我纔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的模樣,把壁貼身藏着,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的咸陽的使臣,在大殿上舉行隆重的儀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騙,丟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

秦昭襄王聽到這裏,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有誠意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壁交出來。”

秦王覺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國當然不願意割十五個城池,這件事就這樣放下了。藺相如回到趙國後,趙惠文王提拔他爲上大夫。

查道吃棗留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僕人挑着禮物去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麼辦呢?僕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麼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着肚子繼續趕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十分招人喜愛。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更覺得飢餓難耐,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採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採過棗子的樹上。僕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應該給錢。”僕人說:“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爲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關於誠信的故事10

誠信的小老鼠

有一天,一隻小老鼠在水池邊玩耍時,一不小心掉在了水池裏。它一邊大聲呼救一邊在水裏爪忙腳亂地在水裏亂劃拉。

就在這時候,一頭大獅子正好在水邊喝水,就把小老鼠救了起來。小老鼠一邊抖擻身上的水,一邊打着噴嚏說:啊啊啊,謝謝您大獅子啊嚏獅子說:小老鼠嘴還挺甜呀!不過今天我餓了怎麼辦呀?小老鼠嚇得渾身直哆嗦,忙說:大大王我我一隻小小老鼠全身還沒二兩肉,還還不夠你塞牙縫呢,不如你放了我吧?日後我一定會報答你的!大大王!獅子想了想說:好吧!本大王今天開恩,就放你一馬罷!小老鼠磕頭如搗蒜地說:謝謝謝大王,我一定會報答您的救命之恩的!小老鼠一溜煙地跑了。

一天,小老鼠聽說森林裏要開大會就來到森林裏,小動物們都在,只是小老鼠東找西看卻怎麼也找不到它的恩人——大獅子。他問問這個說不知道,他問問那個說不知道,它問遍了所有的動物們,他們都說不知道。小老鼠嚇壞了,莫非小老鼠不敢再想了。小老鼠找遍了所有動物的家都沒有獅子的影子。

在天還沒有黑之前,小老鼠憑着自己獨特的嗅覺功能,終於在一個獵人的小房子前找到了大獅子。它發現大獅子被獵人捆在了一顆大樹上。小老鼠身子小,又加上天黑作掩護,它悄悄地爬到大獅子的身邊,用尖銳的牙齒把繩子咬斷了。大獅子得救了。它眼含熱淚地對小老鼠說:謝謝你,小老鼠,要不是你救了我,我的命早已經歸西了。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太謝謝你了!小老鼠說:大王,別客氣,上次你不是也救了我嗎?我救你是應該的!我要知恩圖報,做一個講誠信的小老鼠!大獅子早已經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它拉起小老鼠就回家了。

小老鼠救獅子大王的消息很快就在森林裏傳開了。許多的小動物都願意和小老鼠做朋友。他成了森林裏最受動物們歡迎的小動物。在20xx年的感動森林十大動物評選中,小老鼠名列前茅,獅子大王還把這一年定爲鼠年,以表彰小老鼠的功績。

從此,小老鼠更受歡迎了。

關於誠信的故事11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就是自我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十分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

於就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就是東宮官適宜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就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就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關於誠信的故事12

我有一個好爸爸,他是一個講誠信的人。

記得本學期剛開學時,老師讓我們到書店買一本《陽光新課堂》,當做自己的家庭作業。我就讓爸爸帶我去買這本書。剛走到書店門口,我們就看到裏面人非常多,圍得水泄不通。我和爸爸只能從人羣邊上擠到櫃檯前,問:“老闆,有《陽光新課堂》這本書嗎?”“有,在裏面。這兒人太多,你們自己去拿。”老闆頭也不擡地說。於是,我就彎着腰從人縫中使勁地向裏面鑽。等我拿着書想返回櫃檯付錢時,卻被人羣衝到了書店大門外邊。這時書店老闆正在裏面忙活,根本無暇顧及我們。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不付錢直接走開,老闆也不會發現。但是,爸爸卻在一邊耐心地等待,直到人散後纔到櫃檯前付了錢。

回到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爸爸,埋怨他真傻。爸爸聽了卻嚴肅地對我說:“買東西要付錢,這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誠信。如果我們趁別人不注意,買了東西卻不付款,表面上我們節省了幾塊錢的書錢,但實際上我們卻丟掉了誠信,失去了自己的尊嚴。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聽了爸爸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

這就是我的爸爸,一個有誠信的人。

關於誠信的故事13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了的話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辦到,不拖拉。生活中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而一個不講誠信的人,人們就會忽視他的存在!而雷鋒叔叔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一次雷鋒和他的新助手小喬,運送給養回來時汽車過河汊陷入了淤泥,加大油門衝了幾次都沒衝出來。於是雷鋒想想說:別急,附近有個山村叫黑林子,我去找老鄉借個撬槓來試試。雷鋒碰到了姓田的大娘。雷鋒懇切的態度,親切的模樣,使大娘非常相信他,隨即領他繞到房山頭,雷鋒借了一根碗口粗一人多高的硬木槓子。雷鋒說:大娘,車從淤泥出來,我拿來馬上還給您。雷鋒扛着木槓子跑回來,指揮小喬開車,自己在車下用木槓撬車輪,深陷車輪終於駛出了污泥。正在這時不知何故,車突然熄火了,怎麼也打不着。天色黑下來,沒有手電,沒有火柴,車可怎麼修呢?雷鋒說:我得趕緊去還木槓子,對老鄉失了信義可不好。小喬說:那你快去快回,最好能借盞燈來照照亮修車。雷鋒把木槓放回原處,轉過來敲敲窗櫺:大娘沒睡吧,木槓給您送回來了。我還想······沒等話說完,屋裏走出來一位小姑娘,拉住雷鋒的手說:去年我在學校聽過你的報告,前些天在外村見你扶過犁,快到屋裏坐。油燈下,一個小姑娘,正在寫作業。雷鋒盯着那盞油燈說:大娘,我還想借點兒東西。借什麼,說吧,我想借着盞燈雷鋒說出了難處。小妹妹立刻把作業本收了起來,一把端過油燈塞到雷鋒的手裏,田大娘又把一盒火柴遞給他,說:拿去,快把車修好,可別誤了事!雷鋒說:大娘,謝謝您謝謝您,車修好了我就馬上拿來還您。第二天早晨,田大娘一出屋,就瞧見窗臺上放着那盞油燈和火柴,燈裏還裝滿了油。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的基道德。還記得小學三年級時,到好朋友家,看到了一本《海底兩裏》,便向朋友借一個星期來看,一個星期不知不覺地就過去了,可是我借朋友的書還沒看完這可怎麼辦,正在這時,咚咚咚,打開門一看原來是好朋友來了,一進來她就看到我拿着《海底兩裏》便問:看完了嗎,可以還給我了嗎?我搖搖頭,她聽了說:誠信是一面鋥亮的明鏡,照應着你我的內心;誠信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洗去骯髒流淌潔淨;誠信是一塊不朽的基石,讓我們踏它前行……以誠待人,以信律己是我們一直以來必須實行的宗旨。可以說:誠信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你既然答應了的事情就應該做到。聽到這裏我慚愧不已,頓時,臉唰一下紅了起來,把手中的書慢慢的遞給她。

我深深地領悟到了誠信兩個字的道理。誠信是古人崇敬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人的修養,也是一種道德行爲。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社會生活實際上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集體的生存之基。誠實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言必信,行必果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

關於誠信的故事14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着誠信友愛的傳統美德。她使人們在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中,感受做人的價值和尊嚴,體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記得幾年前地區高中有個大哥哥生了一場重病,急需一大筆錢動手術救命,但他家裏十分貧窮,就是變賣全部家當也只有一千多元呀!面對鉅額的手術費,面對奄奄一息的孩子,他的家人束手無策,只能以淚洗面,眼睜睜的看着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在慢慢的消失!病牀中的大哥哥還在一個勁地問:“醫生,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我落下的功課已經太多了!我要回學校上課。”面對那雙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雙眼,有誰又能拒絕他的求生慾望呢?有誰又忍心眼睜睜的看着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慢慢消失呢?

於是學校的全體師生和醫院的全體員工紛紛解囊相助,同時媒體也向社會報道並倡議社會各界人士:爲了還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請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幫助下,大哥哥順利的動了手術,手術後身體恢復很快。不久就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大學。在我們祖國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裏,不僅歷來就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美德,還有尊老愛幼的社會公德。

五一放假,我和媽媽、妹妹一同前往柳州龍潭公園觀看小丑表演。今天的人可真多呀!我們在公交車站候車,好不容易盼到一輛車過來,誰知又是因人多而不停站。一直等了一個多小時,累得我們都打退堂鼓想不去看錶演了。就在這時,奇蹟出現了。一輛掛着大站牌的公交車駛來,我們上車剛坐下便不約而同的說:“累死了!終於可以坐下了。”當車駛到下一個大站時,又上來一大羣人,把車廂都擠得水泄不通。突然聽到一個小女孩的哭聲,我尋聲望去。

在離我不遠處,有一箇中年人抱着一個小女孩站在車廂裏隨車晃動。也許是人多太擠、也許是晃動得厲害讓小女孩不舒服,所以哭鬧不已。此情此景,讓我很爲難。給她讓座,自己已經累死了,不讓嘛又於心不忍。正在這時,車廂裏播放《愛的奉獻》這首歌,我不由自主的站起來走到中年人身邊剛想說:“阿姨,到我這裏坐吧!”卻意外的聽到了:“阿姨,到我這裏坐吧!”這聲音來自四面八方,車廂裏的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情不自禁跟着音樂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誠信友愛時時有,處處有,她成爲了人類和諧的橋樑!

關於誠信的故事15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裏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緻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啓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後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爲。爲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爲王,並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並認爲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麼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於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麼,致知是什麼,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後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後。但若是探究大道並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麼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爲‘萬物皆備於我’,是因爲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於致知的願望,完成於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裏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於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慾望;至於被這些慾望包在裏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爲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裏,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慾,‘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爲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範。

朱熹笑着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麼鑽進石頭裏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採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着的時候,鑽在海底的泥土裏;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乾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裏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後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恆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變的?所以,《詩經》裏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於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並以硯臺爲例,爲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鑽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羣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髮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於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後,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後,確實受到啓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