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用大數據忽悠考生

本文已影響3.42K人 

請別用大數據忽悠考生!不少商家把準高三學生及其家長的脈,推出各色“志願填報卡”,每個售價在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聲稱有大數據支撐,可以指導學生填報志願,並與各地教育考試院、招生辦有合作,這類產品真的靠譜嗎?

請別用大數據忽悠考生

請別用大數據忽悠考生1

今年高考結束後,在估分以及報考志願階段,出現了很多以“大數據”分析爲名頭的報考軟件。有媒體報道,只要是用手機下載軟件,歷年各省錄取分數線、大學不同專業的年錄取率,統統可以查到。有的軟件還宣稱自己能預測出各高校的“大小年”,甚至可以根據你的分數,直接推薦你該報考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還有的軟件聲稱能直接給出報考專業的就業形勢分析。

顯然,這些軟件都是依據往年的數據進行預測的。在高考分數尚未公佈的情況下,對以往的數據進行分析,未嘗不可,但如果一味依靠這些軟件去填報志願,則不太科學。可以推測,對志願填報情況的預測,必然會影響到參與者的選擇,反過來參與者對預測的響應,必然會影響未來的結果,這種博弈結果有可能使預測偏差越來越大。

另外,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是會隨着報考人數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微調的,一所學校的招生專業也會根據報考人數有所調整,這不是計算能夠預測的,需要考生和家長向學校招生部門諮詢。

當然,報考志願除了與分數有關,還有一定的技巧。依據經驗和分析,以及考生的一些愛好、性格特點、知識能力,給出一些專業報考方面的建議和指導,這對於考生是有益的。但在各個媒體的報道中,許多高校的招生人員都提醒考生,不能以這些軟件爲依據來填報志願。

今年高考以“大數據”爲名的軟件預測不僅在考後出現,在考前也有。比如百度預測高考作文,將作文分爲六大類別,並預測每類概率,每類中再有一些關鍵詞,每個關鍵詞有相對應的作文題示例,考生點擊這些示例關鍵詞,就可搜索到相關範文和素材。

但是,對此類軟件略加分析就會發現,預測高考作文題的幾十個關鍵詞,範圍非常廣,幾乎涵蓋了各個方面,其實際價值微乎其微。每年高考後,都會有培訓學校說自己預測中了高考題,預測軟件的功效其實和這類學校的宣傳噱頭異曲同工。

無論是高考作文還是報考軟件,這些都是基於數據整合和分析,把過去的統計方法冠以“大數據”預測之名。當然,數據分析、挖掘、熱詞搜索,是“大數據”應用並向生活滲透的一種體現,而一些院校的報考趨勢、冷熱門專業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絕非數字統計那般簡單。“大數據”之所以成爲一些軟件的招牌,不過是用這個時髦的科學詞彙來包裝,以便贏利。

“大數據”本身及其用途已經毋庸質疑,生物、醫學、天文、環境、物理、工程、經濟、互聯網等諸多領域都開始出現基於數據的利用研究,尤其在交通管理、城市佈局、市政設施等政府社會管理多個方面用途很大,數據思維也越來越被重視,但數據分析不是萬能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應用。很多學者指出,“大數據”的提法在學術界過熱,明顯有炒作的味道,不要說“大數據”的本質和理論方式,就是“大數據”的定義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概念。而眼下,“大數據”過熱過濫,被用於商業包裝也就不足爲奇。

通過對高考報名人數、分數分佈、報考志向等進行整體分析,對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整、高考科學出題甚至一些政策的調整會有所裨益,但如果以經濟利益爲目的',打着“大數據”的旗號,進行各種預測,則應該有所警惕。

請別用大數據忽悠考生2

對不少考生和家長來說,除了考場上的奮筆疾書,志願的填報無異於“第二場高考”。於是,不少商家把準高三學生及其家長的脈,推出各色“志願填報卡”,每個售價在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聲稱有大數據支撐,可以指導學生填報志願,並與各地教育考試院、招生辦有合作。這類產品真的靠譜嗎?家長應該如何理性看待這類產品。

高考期間,考生和家長最關心兩件事:一個是高考成績,另一個就是志願填報。前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後者需要一些經驗和技巧。如果是高考狀元,自然無需發愁,名校都要排隊來搶了;可如果考砸了,或許也不用操心報志願的事了,選擇復讀或者上普通高校。事實上,大多數考生都處於夾心層,同一級別的分數相差不大,競爭非常激烈,錄取名額有限,志願填報就要費一番思量了。

考生和家長大都缺乏志願填報經驗,往往需要尋求老師的幫助,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考生成績和競爭狀況,選擇適宜的專業、學校。近年來,一些商家瞄準志願填報的剛需性質,揣摩考生和家長想報個好學校的心思,也順勢推出志願填報指導服務,諸如高考志願在線填報輔導、APP填報軟件、“志願填報卡”、一對一名師專業指導等,這些服務都是收費的,價格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令人眼花繚亂。

很多商家打着高科技的旗號,聲稱採用大數據支撐,甚至還有官方背景,根據考生的預估成績,給出投檔建議,這看上去非常高大上,實際上是把各個高校公開的數據加以整合、彙總,再重新整理利用罷了。之所以搞得如此高深莫測,就是以高科技爲噱頭,迷惑考生和家長相信大數據填報志願的能力,從而賺取高額的指導費用。

其實,如果懂一點基本的概率常識,就能看明白其中的奧妙。所謂的大數據填報志願,只是在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做判斷,給出一個含糊的推薦,比如“穩一穩”“衝一衝”,實際上是對考生和家長進行心理暗示,讓其產生一個較好的預期,可這些概率並非百分百,又沒有將話說死,即便將來錄取失敗,也不能歸咎於商家和大數據了,只能怪自己的運氣不好。

可見,這種大數據填報志願的商業模式,其本質就跟路邊的算命先生一樣,沒有啥真正的指導價值和科學性,只是在玩心理遊戲,信則有、不信則無。至於名師也存在可疑之處,名師身份是否真實,很難判斷,一對一諮詢時間也很短,對考生的情況掌握有限。只是這樣一來,就會誤導一些考生和家長,花了錢也沒得到真正的指導服務,浪費錢不說,關鍵是耽誤填報志願的大事,影響到考生的未來前途。

因此,考生和家長都要理智些,不要輕易相信商家所言,不要被大數據、名師所忽悠了,謹慎對待商家的宣傳,儘量尋求學校老師的建議。同時,有關部門也有必要對填報志願輔導服務建立行業標準,要求有相關教師資格、招生經驗的人才能從業,以防範被人利用成爲非法牟利工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