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

本文已影響1.78W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古代的時候很多詩人在仕途的路上並不如意,在失意的時候很多詩人會通過發表一些詩句來抒發自己的感慨。以下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先天下之憂而憂 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1

宋朝時期,滕子京因遭誣陷被貶到嶽州當知府,重新修復了岳陽樓,范仲淹受他的囑託寫一篇《岳陽樓記》:“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外物好壞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被貶外逐時,還念念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先天下之憂而憂2

在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自己一人,覺得日子過得實在是悽苦,於就帶着他改嫁到了另外一戶人家。當時的范仲淹僅僅兩歲,兩歲的他一點都不記得當時的情況,只知道自己家裏很窮,爲了擺脫這樣的狀況,便勵志在醴泉寺苦讀。因爲他家境貧寒,一日三餐都只能使用很少的米來煮粥,等到第二天起來的時候粥凝成固體後,再用小刀切成四塊,早上和晚上用來當自己的飯。由於他的母親沒有將他父親的事情告訴他,後來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非常傷感,他覺得自己拖累了母親,所以他只好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她。

先天下之憂而憂

那之後范仲淹就前往應天書院刻苦讀書,到了冬天,大多數人讀書都容易嗜睡,范仲淹當然也不例外,每次只要發睏,就去用冷水洗臉,來緩解自己瞌睡的症狀。當他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過每一天。一般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多年的苦讀,范仲淹終於考中進士,朝廷也給他官職,有了俸祿,於是把自己的母親接到自己的住處,開始贍養自己的母親。

范仲淹在任時,剛正不阿,也非常清廉,深得百姓愛戴。後又調任西溪,當時正直河堤年久失修,又時逢大雨,河堤氾濫成災,淹沒了農民的莊稼,使得人們痛苦不堪,范仲淹便上書請求修復堤岸,還百姓一個幸福安康的家園,於是後任命他爲縣令,負責修築堤岸。還沒修成時,母親便去世了,范仲淹便不得不回家服喪。服喪期間,大家都知道範仲淹非常有學問,便請他到應天學院擔任教師,他以身作則,矯正當時的社會風氣,嚴於律己,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與認可,也使得他名聲在外。後又上書希望改革冗官冗兵的局面,深得宰相賞識,便去京城任職了。范仲淹直言不諱,上諫的事情一直都石沉大海,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後來仁宗掌握大權時,便重用了他。有一次,天下大旱,蝗蟲到處都是,便勸諫皇上趕緊治理,然而皇帝不願意,范仲淹便直面斥責皇帝說:“如果你沒有了糧食,你吃什麼”,皇帝轉機一想,的.確如此,於是便派他去賑濟災情,打開糧倉,去緩解當時的情況,結束後,他又把災民吃的野草拿到宮裏,用來警示那些鋪張浪費的大臣和后妃們。另外范仲淹待人也十分寬厚,當他擔任汾州知州時,曾有一次在酒館喝酒,他透過窗子看到下面有人正在安葬他人,便下去詢問什麼情況,誰知是一名書生客死他鄉,沒有錢置辦棺材等東西,范仲淹二話不說就從自己的腰包掏出錢送給這個人,這是何等地慷慨,何等地愛護百姓。當他外出打仗時,對當地的百姓也是如此,本着優待農民,勤政愛民的原則,深得百姓愛戴,甚至有的地方的百姓還畫出范仲淹的畫像來膜拜他,當他去世後,許多地方百姓大哭一片,感嘆命運的不公,甚至每年都會有百姓祭祀他。

范仲淹不僅治國有方,時刻爲百姓考慮,爲百姓謀福利,在家教方面也是非常嚴格的,對待自己的子女也是嚴慈相濟,他教導自己的子女要樂於助人,要公正,要正心修身。他們家的家風是非常棒的,全家都能勤儉持家,公正廉潔,樂善好施。

我個人認爲,像范仲淹這樣的能夠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難得的,他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是天下,是國家,可能這一切的一切都跟自己的家庭環境有關。他自己從小就生活在社會底層,甚至母親經歷二婚,他那麼努力,那麼的發奮讀書,就是爲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希望能夠改變像他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所以在他做官之後,便直言不諱,勸諫皇帝進行各種改革,即使身居高位也沒有當官的樣子,仍然跟百姓打成一片,時時刻刻想着爲百姓謀取更多的福利,修理河堤,治理旱災蝗蟲。即使有了自己的子女,也會教育他們要有一顆寬廣的心胸,要樂善好施。真可謂是做到了一切爲了百姓,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