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

本文已影響4.09K人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聯繫以一本書爲載體,學會模仿和借鑑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能給人帶來生機,學會精讀是把書讀透的重要途徑,書中自有黃金屋,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1

相信每個人對狄更斯的這部作品都耳熟能詳。故事發生在倫敦,主角奧立佛是個孤兒,在貧民救濟院裏長大,一直受到別人的歧視。因爲不堪虐待而逃到倫敦,誤入賊窩,受罵捱打,成長過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頭。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但奧裏佛有一顆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願做壞事的決心是最大的。他受恩於人,永遠也忘不掉感謝恩主。雖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並收養,如布朗魯先生,梅里太太,但盜賊集團裏的人仍不放過他,而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也想致他於死地。奧立佛的命運是悲慘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幫助,查明瞭他的身世,並獲得了遺產。他的命運最終得到了改變,可望成爲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部作品在開頭就寫了奧裏佛在貧民救濟院的情況,狄更斯在描寫貧民院的生活情況時用了極其諷刺的手法:“每個孩子有一碗薄粥,一點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節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麪包。他們吃過的粥碗從來不需要洗,孩子們總是用調羹刮碗裏的殘汁,一直刮到碗鋥明爍亮。刮碗這件事完成之後,他們坐在那裏眼睜睜地盯住大銅鍋,彷彿他們能夠把一塊塊竈磚都吞下去。這是他們還窮兇極惡地舔着自己地手指頭,巴望着有幾滴濺過來地粥星兒。”從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兒的生活是多麼的貧困,整天都處在飢餓狀態中,無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頭,巴望着濺過來的粥星兒。可想而知,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悲慘,而奧裏佛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說形式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貧困,貧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寫的一樣。狄更斯被稱爲維多利亞時代的眼睛,因爲用小說的形式把觀察到的東西用小說的形式再呈現出來。所以說,這部作品的內容正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覺得作者在描寫貧民救濟所的孤兒的生活時用了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也是一種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在狄更斯寫這部作品的前幾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救濟法,取消了對貧民的救濟,而是直接將貧民收容到貧民救濟院去。狄更斯筆下的貧民救濟院就是當時的貧民救濟院的真實寫照。貧民在救濟院中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餓受凍,一個個面黃肌瘦,隨時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區幹事們,那些總管們,一個個卻吃得肥頭肥腦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對貧民救濟院的生動描寫就是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

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畫了一連串人物,如教區幹事班布爾,賊頭兒猶太老頭和慈善學校的學生諾亞,破屋大盜蒙克斯等等。沒有一個不刻畫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畫的人物還是主角奧立佛以及女偷南茜。奧立佛天生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圖報。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後總算遇到好人。不管是布朗魯先生,還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對待奧裏佛都如同親人一般,儘管他是個“賊”,他們都同情他,收養他,並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後還弄清了他的身世,爭回他的遺產。在描寫奧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欽佩的還是第六章節中講他受嘲諷時奮力抵抗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說的那樣“從表面上看我所記述的是那麼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實上他對奧立佛的前途及發展卻間接地影響,併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奧立佛雖說在貧民院中長大,本身就沒有自由,受人使喚,但他還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面對諾亞的人身攻擊,他顯得異常激動。而因爲諾亞對奧立佛死去的母親的惡毒侮辱使他義憤填膺,熱血沸騰。“他立刻跳了起來,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後揪住諾亞的喉管,用盡全身暴怒中的力氣抖動着諾亞,一直抖得諾亞的牙齒髮出格格的響聲,然後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氣給諾亞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奧立佛激烈的反應令我迷惑,按常理來說,他一直是個文靜的,溫和的,雖受到非人虐待卻是個垂頭喪氣自甘倒黴的少年,此刻卻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諾亞。是什麼力量使他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或許不應該是“決定”吧,強烈的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許別人對他的母親有絲毫的侮辱。雖然奧立佛對他的母親毫無印象,記憶中從來就不知道母親長什麼樣子。然而,對母親的尊重感卻一直伴隨着他。所以,當諾亞侮辱他的母親時,奧立佛顯現出從沒有過的激動。這一事件的結果是奧立佛受到了毒打併被關押起來。

衆多學者都認爲作品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雖然作品以奧立佛爲主角,但從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南茜是個心理複雜的年輕女性,從小在盜賊集團中長大,沒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進入賊窩後也沒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當然最後也遇到了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時已經太晚了。最後她慘死在強盜賽克斯的手中,她的命運是悲慘的,就如同現實社會中的孤兒陷入黑 社會後的下場一樣。南茜看透了盜賊集團中一切醜陋的東西,她厭惡那種奸詐、兇狠、殘暴無情,滅絕人性的東西,但她對盜賊集團也有一定的感情,又捨不得離開。她同情奧立佛,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般對待他,在危急時刻能夠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親手將奧立佛推上盜賊之路。她羨慕有文化教養,有溫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這樣美滿的生活。她的內心是矛盾的,當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勸她離開盜賊集團重新做人時,她卻拒絕了他們的好意,雖然她嚮往着這樣的生活。南茜的矛盾可以從她的原話中看出:“我不願意那麼幹!我不願意那麼幹!雖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對我比魔鬼還更加惡毒,但是我不想那麼幹……另一個理由是,他過得是罪惡生活,我過得也是罪惡的生活,我們在一起許多年過得都是這樣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賣他們,何況他們當中有一些本來也可以出賣我,但他們沒有出賣,儘管他們也是壞人。”她內心的矛盾衝突是真實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誤入歧途就可能會產生類似南茜的這種矛盾思想:既想脫離犯罪同夥又捨不得離開。南茜雖然對賽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惡痛絕,但又離不開他,有人認爲南茜的行爲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樣,她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真實的。人的心理和思想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爲問題,不可能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解決的。

讀完這部小說,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奧立佛是個堅強、善良、聰慧和勇敢的天真男孩,卻經歷了坎坷的人生,最終雨過天晴,迎來了幸福的生活。而我們現在是生活在蜜罐裏,在福窩中,卻經常抱怨,總是不滿足。但我們可曾想過,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貧困的孩子,正面對着失去親人,漂泊流浪的生活,或許是面對輟學的困境和捱餓的局面。他們充滿着對生活的熱愛,憧憬着明亮的教室,嚮往着可口的食物或者是保暖的衣服。面對這些渴望生活的貧困的孩子,我們能視而不見嗎?能袖手旁觀嗎?當我讀到狄更斯筆下的貧民院孤兒的生活時,我的頭腦中總會閃現出在電視上看到的非洲難民的畫面。舊社會貧民的生活是貧困的,挨餓受凍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21世紀裏,在這個文明的時代,飢餓、恐懼、挨凍依然存在。在看到奧立佛被虐待,被毆打的情節裏,我又不時地聯想到了常常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賣藝和乞討的孩子。聽說這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們也是誤入了一個黑 幫組織,不管是賣藝得到的錢還是乞討而得到的錢,硬或是偷來的錢,也要上交他們的“頭兒”。這就是文明的社會嗎?那些孩子的命運,他們的生活,和狄更斯筆下的孤兒奧立佛的生活又有什麼區別呢?奧立佛是幸運的,能夠遇到善良的人。而在現實社會中那些誤入不明組織的孩子們,他們的命運會怎樣,能夠遇到好心人嗎?我想不會的,他們的結局或許是像這部作品中的南茜那樣,或者是餓死、病死。這也是這個所謂的文明社會的必然結果。社會越是進步,人類越是文明,那些不良分子也就越猖狂,而不幸誤入他們手中的孩子們命運就越悲慘。所以,我們更需要用愛心去幫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迎來幸福的生活。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2

《霧都孤兒》是年僅25歲的英國天才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小說。在書的封面上一句“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吸引着我去閱讀。我很好奇:在狄更斯的筆下,什麼樣的心態纔是健全的心態?我想跟隨譯者去尋找答案。

故事是以孤兒奧利弗爲主人翁,伴隨着他的出生、成長出現的一系列的人物填滿了整個故事的架構。包括:代表着貧困、壓迫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有濟貧院的女總管、牧師助理邦布爾、殯儀員索爾貝里夫婦;代表着污穢、骯髒、死亡的有殺人犯賽克斯、罪大惡極的費金、冷血無情的蒙克斯、不思悔改的道金斯;代表着富足、善良、和諧的有布朗洛先生一家、梅利太太一家;代表着良心未泯的南希、痛改前非的貝茨少爺。

一、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

借用譯者的話說,在19世紀初,英國受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代的影響,國內社會 動盪不安,經濟異常蕭條。因此,很長時間以來,濟貧工作一直是英國的主要問題,貧民的數量日益增加,從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就開始進行直接的救濟活動了。然而,籌措濟貧經費需要增收沉重的教區稅務,也因此導致了種種弊端,許多體格健全的人寧願接受政府救濟,也不願去尋找工作。這樣反過來又挫傷了渴望獨立自救的工人找工作的積極性,形成了惡性循環。1834年頒佈的《濟貧法》規定:凡體格健全的貧民必須住進濟貧院。居住濟貧院的貧民成了公開恥辱的衆矢之的。於是濟貧院愈加不受歡迎,因爲政府故意讓濟貧院裏的生活條件變得更加苛刻,令人難以容忍。

主人翁奧利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然而,就在他脫離母體十分困難的呼吸上一口空氣的時候,母親只來得及在他的額頭上印下一個永別的吻,就撒手人間,把他孤獨的留在了所有人都認爲他是一個累贅的濟貧院裏。從此,他便被貼上了標籤,立即歸入了他的階層––教區的孩子,濟貧院的孤兒,地位低下的半飢不飽的苦命人,一個在世界上被銬上手銬的、捱揍的、受大家鄙視卻無人同情的角色,從此只能任憑別人的擺佈。

奧利弗在濟貧院裏受盡飢餓與暴力,後來被“賣”給了殯儀員,只是他從人生裏的一個坑走到另一個坑而已,飢餓、暴力、驚悚一直伴隨着他。這讓我聯繫到了我的學生,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否帶着殘缺的來?不是他們自己的意願,隨着慢慢的長大,當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心裏得承受多大的壓力啊!奧利弗孤身來到了亂世,受到了鄙視,而我的學生帶着殘缺來到了這個雖說是個和平的國度,但也不能事事順遂。作爲教育者,我們該如何去平衡社會與特殊孩子之間的差距,讓前者釋放出更多的善意與尊重,拉近彼此友好距離呢?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 第2張

我曾與一名從普校轉過來有白化病的學生聊天,發現他並沒有多大的智力問題,於是我問他:“你可以在普校裏讀書的呀,爲什麼來這裏呢?”他回答我說:“我喜歡在這兒,以前的學校,同學們老是欺負我,說我是怪獸,總是把我的眼鏡摘掉嘲笑我。”腦裏出現一幕幕他說的情景,這才七八歲的孩子呀,社會給予了他又一層壓力!我輕撫着他雪白的頭髮,表達對他無聲的安慰。

曾經我有一位學生阿金,經過評估後轉介到了普校,幾年過去了,阿金也長大了,有一天下午,我發現他獨自騎着自行車,在離學校門口對面大約50米的地方,呆呆的看着學校的一切,我以爲是他上學路過。再過了幾天,我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段又發現了他,我就奇怪了,於是向他走近,結果他看到我微微一笑,就逃也似的走了。後來致電他的父母才知道,他非常想回來我們這。從這次電話裏也知道了他在學校裏有不愉快的經歷。當然我贊同逆境也是培養人成長的一部分,也不能用一兩個例子去代表整個社會萬象,但心裏依然保持美好的期待,並一直爲之努力着。

有全國人大常委說:想知道一個地方的民生情況,你不需要去詢問,你只要走到那個地方的大街小巷裏,如果發現殘疾人都能享有與正常社會人所享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平對待,那麼這個地方的民生就不用調查了。而作爲教育者的我們,是更加任重而道遠!而作爲特殊孩子的家長,對待孩子其實基本有一個這樣的過程,從剛開始的晴天霹靂,到無奈接受,一部分會全力供養,一部分會無奈放棄,一部分會極度厭惡,我們要做的何止只是殘疾孩子的教育呢?要想所有的社會人都接受我們的殘疾孩子,我覺得首先得從家長開始,先自己接受了,別人才能夠接受,如果連自己都不接受,那你如何要求別人去接受呢?所以,消除歧視首先從家長開始。

我們需要告訴家長,一個人可以從生命的磨難中成長,正像腐朽的土壤裏一樣可以生長出鮮活的植物。有時候,磨難會激勵你更加成熟,可以磨練你的智慧和勇氣,生活便會帶給你更多的幸福!喬西婭說:熱愛別人,被別人熱愛;永遠追求,尋找快樂,忘記悲傷,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我們需要告訴世人,要真心對待世上所有的生命。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心靈純潔的人,生活才充滿甜蜜和喜悅。

我們需要告訴自己,能決定一件事情結果的,往往不是我們的才華,而是我們爲之奮鬥的過程,是否能持之以恆,只要堅定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在對待殘疾孩子的教育,只要我們不倦不息,努力不輟,最後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我們需要告訴學生,要生存一定要靠自己,奇蹟有時候會發生的,但是你得爲之拼命地努力,在理想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對於理想的執著,與身體的殘缺是毫無關係的。永遠保持着十足的幹勁,所謂奇蹟,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二、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消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馬克思

可憐的奧利弗歷經磨難,千辛萬苦地從吃人不吐骨頭的殯儀員手中掙脫出來,流浪到了倫敦,在那他掉進了一個更大更黑暗的坑––賊窩,雖然那兒有吃的,有睡的,但每個分秒都讓他過得瑟瑟發抖,黑暗、骯髒、齷齪的生活,使善良的他難承其重,他奢求着進入酣甜、平靜的夢鄉,去洗滌靈魂,再也不願醒來面對一切令人乏味的回憶、眼下生活的一切煩惱、未來一切的憂慮。手捧着書,心跟着奧利弗一起抽痛,眼睛逐漸模糊。作者狄更斯徹底地把我的思緒帶到了令人窒息痛恨的資本主義世界裏。泥濘的倫敦街頭小巷、墨黑的泰晤士河水、高大陰森恐怖的絞刑架、發出惡臭的垃圾堆,冰冷的監獄等。雖說那是19世紀的英國,但21世紀的今天,資本主義世界裏仍然還存在着這樣的境況,特別是被弱肉強食、戰爭欺凌下的國度裏,人們像老鼠一樣藏着掖着,生命被踐踏着像螻蟻,唯有以哪怕付出生命爲代價的逃竄,以求賣 腎來換取一個避風的帳篷……

這就更加反映出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而已。一場新冠戰疫照出世間百態,全國人民齊心爲了打贏這場戰疫把中國幾千年來的過年方式給徹底改變。奔赴一線努力救人的醫護、全力做好後勤補給的社會各界、宅家不添亂的老百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成......。當同樣的疫情出現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的時候,中國如神話般的抗疫戰法不能在他們的世界裏複製,更多的是無奈與悲哀。感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恩祖國的擔當。

曾有國外心機者評論中國人沒有信仰,但我想說,善良就是我們的信仰,這個信仰深入骨髓!

祖國曾經歷盡滄桑,滿目瘡痍,一路摸爬打滾,犧牲無數的建設者才換來這樣一個幸福的國度,我們需要學會珍惜,學會愛護。

現今的和平也正是奧利弗所心之嚮往的日子,他猶如一棵白蓮出淤泥而不染,在無法抗爭被安排命運的時候,在讓飢餓、暴力、恐懼、壓榨、威逼隨便一個都幾乎能奪走他生命的時候,他始終清晰的認知有所爲有所不爲,仍能保持純淨的心靈,哪怕以付出生命爲代價,抗爭到底。

回看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無害的,每年的犯罪分子名單裏,絕大多數都不是他們這類的。因此我們需要繼續堅持,教導好他們的同時,努力消除社會大衆對他們的歧視,給予他們更多的淨土,讓他們有更多美好的'心情去消除殘疾帶來的痛楚。

三、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培養人格,人格影響命運––詹姆斯

故事來到了結尾,主人公奧利弗迂迴曲折的人生終於迎來了春天,作者狄更斯特意安排了一個所有善良的人都期待的完美結局,幾乎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快樂自由安逸,難怪後人將狄更斯捧爲“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合上書本長舒一口氣,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真心希望這樣的“明燈”佈滿世界,點亮每個黑暗的角落。到那時我的學生不再介意自身的殘缺,內心充滿陽光與感恩,社會充滿包容與尊重,我深信這願望一定能實現。

中國古語有道:善有善報。真正善良的人從來不求回報,不會在做一件事情前就盤算得到他人的回報,他們只會出於真誠而伸出援助之手,我相信善良的人肯定是一個幸運的人,讓我們習慣善良,用善良定格人格,鑄造魅力。我更相信只要擁有這樣一個健全人格的人,肯定也會有像奧利弗一樣的幸運。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3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看着這本書,好幾次淚水打溼了我的眼睛。不僅是爲了小奧力弗。退斯特的悲慘遭遇,更是爲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無奈,甚至是老猶太費根。書中每一個人都有這鮮明的性格。奧力弗。退斯特雖是書中的主人公,但我覺得奧力弗不是他一個人,而是孤兒院裏的所有孤兒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難中的孩子,也許他們最後都沒有奧力弗的幸運,但奧力弗的幸運也只是作者對於生活的美好希望,在當時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擁有奧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慘結局。這個孩子面色蒼白,瘦骨如柴,面頰凹了進去,眼睛顯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區施衣他的貧兒號衣在他弱不禁風的身上仍顯得寬鬆肥大;他幼嫩的身體卻像老人一般乾枯了這就是狄克的真實形象,可以說是所有貧兒的形象,迎接他們的只有死亡。看到這,我哭了,眼淚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但至少代表着觸及靈魂的感觸。

在書中並不起眼,但是不能沒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親的形象,看到可憐的而有善良的小奧力弗,她不顧背叛他所愛的人塞克斯,也不顧自己冒着被抓,被處以絞刑的危險,爲小奧力弗逃出悲慘的生活,最後摻死於塞克斯的拳頭之下。沒有太多對於南希的描寫,但是她的內心世界讀者能略微感受得出來:無助,憤怒,矛盾。她與習藝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憎的曼太太貪婪地剝削着那些可憐的小生命,卻從來不爲自己的行爲感到可恥,也許我們也不能太多地責怪於曼太太,生活的殘酷造就了人們的殘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殘存的那一點善良給予了我們那麼一點感嘆,但是最後的命運仍逃脫不了悲慘的死去。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大學生 第3張

這本書給我的第二個很深的感觸就是主人公小奧力弗的勇敢的精神,雖然在黑暗的習藝所裏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是並沒有給這麼一個美好的心靈蒙上灰塵。由於飢餓他向幹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時,被那些幹事認爲這2孩子將來一定會被絞死。在當學徒的時候他面對人們對於他母親的羞辱,奮起反抗。他啊也許是由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竭盡全力反抗着。後來逃亡到倫敦後,純潔的心靈讓人們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還熱病快死掉的時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帶到他家裏去,照看我養好了病。哦,求求你們把這些都送回去吧,把書和錢還給他。你們要我一輩子待在這兒都可以,我只求你們把這些東西送回去,不然他們應定會以爲我逃跑了的,你們可憐可憐我,把書和錢送回去吧這是小奧力弗被抓後說的話。我不禁被他維護尊嚴的行爲所打動。一個人活着就要有尊嚴。

這本書給我第三個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個性化的語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種手段。書中的流氓,盜賊,妓女的語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語言中充滿了譏諷的韻味。彷彿一個人的表情中帶着辛酸的笑,讓人讀完之後不禁無奈的一聲嘆息。

合上這本書我沒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個:人活着只要不斷地向這夢想千金不需要顧慮太多,不要向命運低頭,命運永遠在我們手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