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

本文已影响2.63W人 

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宝宝的智力程度体现在这些方面,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导,家长们应当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机会。以下是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方法。

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

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1

1、“孩子依赖评价

源于父母——过度表扬或批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使用恰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爸爸妈妈受到赏识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夸奖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评价和定义,过分地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每当做一点小事时都希望能够得到表扬,否则的话就不情愿去做。

同样,如果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所以,孩子出错时,爸爸妈妈需要有分寸地、恰当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取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

源于父母——过于盲目的民主!

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他们往往能接受新一点的教育理念,并进行彻彻底底地执行,比如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

原因是孩子由于年龄的特性,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爸爸妈妈为他们建立规则、进行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完全地放手“自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

所以,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爸妈可以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还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屡教不改”

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年龄小,缺乏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爸爸妈妈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中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只有奖惩结合,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点。

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当然需要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并不专指打骂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了。如果在不该奖励的时候给予奖励、不该惩罚的时候给予惩罚,都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当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时,爸爸妈妈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是有的爸妈为了表现对孩子的包容,偏要使用不适当的奖励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乱画,明天我给你买个新玩具。”

显然,这种方法只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管教”

源于父母——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如果你们是聪明的父母,那就应该选择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不在孩子的面前争论。可是,有些爸妈往往做不到,当看到对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顺眼”时,就会直接指出,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

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或都是趁机钻空子!

所以,在孩子面前时爸爸妈妈应该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性,切勿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如果让孩子认为找到“靠山”了的话,那么日后对孩子的管教将会难以进行下去!

5、“孩子缺乏自信”

源于父母——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爸妈对子女过度地保护,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就算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帮孩子完成。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出现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的情形是,有些爸妈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被盲目扼杀,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摧毁。

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2

如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

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

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

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

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