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做法,粽子怎麼包才好吃?

本文已影響2.83K人 

包粽子的確是一門技術活,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粽子的包法大同小異,當然,粽子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糯米為原料,包粽子的基礎做法如下:

粽子的做法,粽子怎麼包才好吃?

1.選兩三片粽葉,把這些粽葉錯開摺疊,即上面的粽葉壓住下面粽葉一半即可。

2.把粽葉摺疊成漏斗形狀。

3.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再放幾粒紅棗,然後再放點江米把紅棗蓋住。江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癟,太多了包不住。

4.摺疊粽葉使粽葉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線纏繞粽子4―5圈,繫上活釦,吃粽子的時候方便解開。

那麼這種做法只是普通的粽子,我們在選擇粽葉和原料的時候最好也要注意一下的,因為新鮮的食材是美味的前提哦。

粽葉

粽葉有乾製也有鮮材,新鮮葉片的碧綠色澤雖然引人入勝,但上鍋蒸熟後也不復青翠年華了。關鍵倒不在顏色,能借得些草木清能借得些草木清香便算好處。至於品種取材,更多則是與地域有關。北方以蘆葦葉為主華東、華南、長江流域,則更多見的是箬竹葉。兩廣及福建、海南一帶多用柊葉,以及芭蕉葉、荷葉,無一例外的都是平展、寬闊、質地厚實的大葉片。

原料

粽子的主料基本都是糯米。至於輔料的豐富多彩,則一直都在不斷翻新中。甜者如棗泥、豆沙、蓮蓉、蜜餞、果仁等,譬如宋代就有蘇東坡的“時於粽裏見楊梅”這樣的創意搭配。鹹者如禽獸肉,板栗,火腿,蛋黃,菌菇,甚至椒鹽、豆腐、酸菜,可謂無奇不有。如今食材豐富,舶來品眾多,粽子的內容擴充更是不在話下。

説起原料和做法,每個地方的做法和原料都是有所不同的。

·貴州草木灰粽

比起蜂蜜涼粽的潔白瑩潤,特產於貴州、雲南一帶的草木灰粽看上去一副灰頭土臉相。不過也別小覷了它,灰色的成分是由一種類似香茅草的植物燒成灰後拌入糯米,不僅讓粽子沾染上獨特清香,對於消化也有促進和改善。此外又有類似的“稻灰粽”,灰色的來源換做去蕪存菁的稻草稈。至於西南地區布依族的“灰粽粑”,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特色食物。

·廣東裹蒸粽

廣東人愛吃是出了名的,粽子裏的老大自是廣式粽子當之無愧。不僅個頭極大,重量普遍在一斤以上,內餡也了不得的豐富——蛋黃,叉燒、板栗、蘑菇、火腿、鹹肉,頗有讓人一口吃盡天下珍的感覺。這一做法也大大影響到台灣粽子,都是以豐足濃厚取勝。

“裹蒸”算是廣東粽子中衍生出的特色品種,以整張冬葉包紮,一煮就是大半天。不過,傳統裹蒸更多是在春節期間食用,清代詩人王士禎的描述可作此證——“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真是聲勢浩大啊。

·江浙一口粽

一口粽現在已經十分常見,但終究還是以江浙滬一帶最為流行。這一粽子充分繼承了江南人的精緻風格,又稱“一葉粽”,無非都是突出其小巧玲瓏。由於形狀所限,自然也容不下太多餡料,一般以豆沙粽和白棕居多。嘉興、上海又有在其中包入小塊火腿的,袖珍之中只略略提加味道。

·湖州枕頭粽

沒吃過湖州粽,總看過《鹿鼎記》——雙兒做給韋小寶的“入口甘美,無與倫比”的粽子,就是湖州粽了。與江南普通粽子相比,湖州粽的長條形狀與濃郁口味尤為突出,甜者以紅豆沙拌豬油為餡,鹹者以醬油醃豬肉為餡。雖然每個粽子只包一肥肉一瘦肉,卻十足入味。

·雲南四方粽

四方粽其實要算作源起越南,然而我國滇、桂、湘西一帶也多有流傳。比起同樣大塊頭但物料十足的廣東粽子,四方粽似乎更傾向於清雅質樸的東南亞風情。原料只是簡單的糯米、豬肉和綠豆,以芭蕉葉或荷葉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醬料。據説正統的越南粽還分方圓兩種,一以喻天,一以喻地。

·海南那大粽

那大,實際上是儋州附近小鎮的名字。這種粽子又名“洛基粽”,在幾種海南特產的粽子中,算是最具代表特色的。那大粽呈方錐形,常見的是在其中加入鹹蛋黃和五花肉,也有加入蝦仁和鹹魚一類。有趣的是煮熟後的粽子表層糯米會呈現出清淺的淡淡綠色,這個就要歸功於包裹用的粽葉了。除了尋常粽子,海南還有一種“煎粽”,不用粽葉,將包有餡料的糯米糰切成片油煎食用。相比粽子,倒是更接近餈粑一類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