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

本文已影響1.93K人 

領導班子的積極引導、學校的評估和考核制度、學生是教師之間溝通與協作的紐帶等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1

第1步:互相來自支持配合。教師之間互相配合彼此的工作,教師與家長之間也配合工作。

第2步:嚴於360新知律己,寬以待人。從大局出發,尊重他人。

第3步:弘揚正氣,摒棄陋習。教師之間要形成互幫互學、進取察題國此步:向上、互通信息、共同進步的.風氣,要克服文人相輕、業務封鎖的陋步:習。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
  

第4步:老師自身的素養。提高老師本身的文化素養, 團結他人,以集體利益為重。第史訴青簡半按入倒步:

第5步:對不同的學生因者批具六維房兒繼速客材施教。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2

學校的方針政策。

要想讓教師更好的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學和科研上,學校要在方針政策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這樣在大的方向上保證了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的'環境。

領導班子的積極引導

要想讓教師更好的團結協作,領導班子的引導作用很重要,領導班子要做到以身作則,如果只是在大會小會上講同志們,你們一定要團結,要有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但是自己在日常的表現中卻不能做到,那麼是很不好滴。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 第2張
  

學校的評估和考核制度。

教師之間也是有競爭的,最主要的體現在考核和晉級的時候,學校的考核好評估制度要公平,公正和公開,不讓踏實肯幹,成績突出的教師吃虧,也不為喜歡佔小便宜的教師留後路,開後門,這樣也會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

教師自身的素質。

有的人喜歡斤斤計較,有的人喜歡針鋒相對,這樣都不利於教師隊伍的團結合作,要提高自身素質,以集體的榮譽為重,將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後,有團隊協作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是教師之間溝通與協作的紐帶。

教師可以在工作之餘在一起就某些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討論和溝通,從不同的方面瞭解自己的學生,既有利於很好的瞭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為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提供了機會。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3

一、團結協作的含義

所謂團結協作,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與其他教師、學校領導以及有關人員之間的關係,做到互相尊重、團結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其基本要求是: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

二、團結協作規範確立的依據

(一)團結協作是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在教師職業道德上的具體體現

人生來就是社會的人,離開了社會,任何人都難以生存。特別是勞動對象特殊的教師,不僅要在社會中生存,而且還要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因此,教師的團結協作相對於其他職業更重要,要求更高。現代教育是分工協作的事業。學生在其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所受的教育都是各學科教師密切配合、分工協作所形成的集體力量作用的結果。

教師勞動在形式上雖然較多地表現為個體勞動,但其實質是一種集體勞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每個教師都擔負着某一門課的教學或某一個班級的教育工作,各個教師的工作內容、職責劃分非常清楚,分工明確。上好一節課,做好一個學生的思想工作,對某一班級進行指導、輔導,都需要教師獨立地完成。而在另一方面,教師的教育活動必須圍繞教育目標規定的培養人的整體性要求進行。這就需要學校各部門、各學科、各年級以及任課教師前後相繼,上下配合,各方協作,共同努力。

在教師集體中,每個成員的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存在着既相一致又相矛盾的情況。在調整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時,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保證個人利益,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慶祝我國第一個教師節時指出,教育工作不是一個人所能搞好的,需要全體教師們共同努力,教育工作一定是能夠與志向、興趣相同的人合作。即使是一個偉大的天才,離開集體也是微不足道、無所作為的。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師只有以集體主義原則為指導,關心集體,維護集體的利益,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關係,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個人利益才能在集體中得到實現。在教師的.職業活動中,強調團結協作,正確處理與集體和同志之間的關係,正是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在教師職業道德上的具體體現。

教師之間如何做到團結協作 第3張
  

(二)團結協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沒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沒有教師之間真誠的合作,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協同一致,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教育力量,也就沒有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之間的關係看起來是個人小事,

實際上它反映出人的思想品德和社會風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一所學校,一個地區,如果同事之間、幹羣之間、新老之間的關係是融洽和諧的,不但有利於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還能造成一種健康的風氣,影響全學校、全地區。

反之,如果人們之間相互不信任,彼此勾心鬥角,就會影響安定團結,不利於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指出: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必將使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人和人之間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關係不斷髮展,使整個社會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需要建立新型的人際關係。人民教師是全民中思想、道德、文化水準都比較高的一個羣體,無疑應當率先去促進這種新型關係的形成。

實踐證明:一所學校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校風,具備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也就有了一種能夠在無形之中影響人、陶冶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從而使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獲得終身難忘的教益。

而要想形成優良校風,優化育人環境,最主要的條件就是需要全體教師、幹部和職工,在正確教育思想的統一指引下,處理好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上真正做到關心集體、團結協作。

(三)團結協作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客觀條件

教育勞動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這一要求並不能夠完全從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中獲得。教師應儘快提高自身素質及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斷參加教育實踐,在教育實踐中豐富、充實、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年長教師以及優秀教師們通過傳、幫、帶,指點方法、傳授經驗。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方案的設計,教育步驟的實施和教育任務的完成,實際上也都是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晶。如果教師之間缺少合作,僅靠個人單槍匹馬去闖,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提高就會相當緩慢,其勞動也很難獲得成功。

教師同其他人一樣,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發展需要。教師從事的是精神生產勞動,因此更加需要獲得後三種需要的滿足。

他們希望獲得友誼、尊重,獲得社會團體的接納。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往來,就會感到失衡、壓抑,產生一種孤獨感,影響身心健康。所以教師只有投身到集體中,團結友愛,才能促進教師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團結協作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我們知道,教師的道德形象不僅是學生直接模仿的對象和內容,而且也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如果教師不具備較高的道德,那麼就會出現身教不存、言教無力的局面。教師要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友愛的美德,那麼其在處理與同行關係時,就要有高風亮節的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令人折服的團結協作的品德。

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班級和學校等集體生活中逐步養成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精神,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