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

本文已影響4.25K人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下面來看看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1

二十四節氣來由

根據考證,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文獻《淮南子.天文訊》,根據歷史記載,到西周時期,古人已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節氣,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歌基本形成。漢武帝時,將二十四節氣歌納入《太初曆》作為曆法補充,用於指導農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源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劃分。“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其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人們從事農耕生產的指南。

二十四節氣內涵

按照“定氣法”劃分方法,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依次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個節氣的名字都與節氣的特點相關,二十四節氣歌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總結。

二十四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21 日左右,下半年在 8 日、23 日前後,相差一般不超過 1~2 天。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1.立春:表示春季的開始,公曆上一般在2月4日左右, 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乃萬物起始、 一切更生之義也。 這時,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 氣温、 日照、 降雨開始上升或增多。

2.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這時,氣温回升較快, 降雨逐漸增多。

3.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 春雷始鳴, 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般在每年公曆的 3 月 5 日左右 ,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已升至 0℃以上。

4.春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左右,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表示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 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一般在公曆每年 4月5日左右。

6.穀雨:雨水增多,有利於穀類作物的生長,播谷降雨之意。一般在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這時,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 所以穀雨就是 “雨生百穀”。

7.立夏:夏天的開始,一般在公曆的5 月 5 日左右,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温顯著升高, 炎暑將臨, 雷雨增多, 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在每年公曆5月21日左右。小滿也反映了降雨多、 雨量大的氣候特徵。 俗話説 “立夏小滿, 江河易滿”, 這句話正反映此時南方地區降雨多、 雨量大的氣候特徵。

9.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公曆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芒種諧音 “忙種”,也是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 民間也稱其為 “忙着種”。 芒種後, 雨量增多, 氣温升高, 我國一些地區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

10.夏至:夏季到了 ,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左右,這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 此時, 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是一年裏太陽最偏北的一天, 是太陽北行的極致。

11.小暑:暑, 表示炎熱的意思, 小暑為小熱, 還不十分熱, 意指天氣開始炎熱, 但還沒到最熱。一般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左右,此時, 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 常伴隨着大風、 暴雨。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 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一般在公曆7月23日左右。 這個節氣雨水多, 洪澇災害易發。

13.立秋:秋季的開始,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8 月 7日左右。進入秋季, 意味着降雨、 風暴、 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 在自然界, 萬物也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14.處暑:“處” 是終止的意思, 處暑是表示炎熱的酷暑結束, 一般在公曆8月23日左右。 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影響, 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温, 會感到悶熱。

15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 秋屬金, 金色白, 故以白形容秋露,一般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 白露前後, 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 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 天氣漸漸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 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16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 陽光幾乎直射赤道, 晝夜幾乎相等,一般在公曆9月23日左右。 從這一天起, 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 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南半球相反。 秋分時節, 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

17.寒露:氣温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寒露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左右。寒露後, 晝漸短, 夜漸長, 日照減少, 熱氣慢慢退去, 寒氣漸生, 晝夜的温差較大, 晨晚略感一絲寒意。 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表徵。 從氣候特點上看, 寒露時節, 南方秋意漸濃, 氣爽風涼, 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 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 中午則比較熱, 晝夜温差大, 秋燥明顯。

19.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一般在公曆11月7日前後, 意味着風雨、 乾濕、光照、 氣温等處於轉折點上, 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秋收冬藏”, 萬物在冬季閉藏, 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20.小雪:一般時間在每年公曆 11 月 22 日或 23 日, 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小雪後, 我國東部會出現大範圍大風加大了降温天氣。

21.大雪:一般為每年公曆 12 月 6 日至 8 日。 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 降水量漸漸增多。 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温、 下雨或下雪。

22.冬至:標示着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 白晝時間最短, 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一般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 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23.小寒:標誌着寒冬開始,一般在公曆1月5日左右。 冷氣積久而寒,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俗話有講: “冷在三九”, 由於隆冬 “三九” 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 因此有 “小寒勝大寒” 之講法。

24.大寒:表示天氣寒冷程度,一般在公曆1月20日左右。 大寒以後, 立春接着到來, 天氣漸暖。 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週, 完成了一個循環。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2

24節氣的知識點

每年9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温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

然太陽一歸山,氣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節氣氣候特點

1、降温幅度大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範圍的降温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2、冷暖空氣勢均力敵

此時,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乾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時期,第一場秋雨往往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是如果冷空氣與颱風相會,或冷暖空氣勢均力敵,雙方較量進退維艱時,形成的暴雨或低温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不利。

白露之後還熱嗎

該説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陰氣漸重,早晚比較涼爽了,隨着天氣漸漸變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早晨會有露水了,秋天的大幕徐徐拉開了,白露時白天夜裏的温差很比較大,白天有時還會熱,但不會大汗淋漓那種的。

基本上單衣單褲,超短,吊帶,真空,透視等暴露系列可以暫停,古語説:“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就是提醒我們白天雖然温和,但早晚已涼,袒胸露背容易着涼。所以一定要露,有一短搭好些。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 第2張
  

白露後吃什麼蔬菜

1、紅薯

中醫學認為,紅薯味甘性平,補脾益氣。《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另外,紅薯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熱能食品,多吃紅薯有利於減肥。在我國,民間認為白露吃紅薯可使全年吃紅薯絲和紅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有白露節吃紅薯的習俗。

2、花菜

花菜有助於解秋乏。花菜之所以能夠抗疲勞,因為它是B族維生素羣“聚居地”。B族維生素成員眾多,在身體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維生素B1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況,維生素B6在蛋白質的代謝過程中起調控作用,有助於能量產生,維生素B2與B6一起還有助於緩解疲勞及提神醒腦。

3、胡蘿蔔

《本草綱目》記載,胡蘿蔔能“下氣補中,和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有益無損”,胡蘿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維生素A原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具有滑潤、強健皮膚的作用,並可防治皮膚粗糙及雀斑。乾燥的秋季不妨吃點胡蘿蔔來潤膚。

4、蓮藕

九月的蓮藕脆嫩多汁,甜味濃郁,是餐桌上很受歡迎的一道美食。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5、南瓜

秋季是乾燥的季節,南瓜中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同時,南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它是提高免疫蛋白活性、加強免疫蛋白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素。南瓜性温,味甘無毒,入脾、胃二經,有潤肺益氣,化痰排膿,驅蟲解毒,療肺癰便祕,滋潤毛囊壁、美容抗痘等功效。

6、口蘑

秋季正是採蘑菇的好時候,更是吃蘑菇的好時候。口蘑作為蘑菇的一種,8、9月正是採摘的最好時候。中醫認為,口蘑味甘性平,歸心、肺經,可宣肺解表,益氣安神,在秋季這個養肺的季節裏最適合食用,同時可散血熱,透發麻疹,常用於小兒麻疹的治療。

7、芋頭

芋頭甘辛、性平,歸腸、胃經,具有益胃、寬腸、通便、解毒、補中益肝腎、消腫止痛、益胃健脾、散結、調節中氣、化痰、添精益髓的功效,尤其適合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及久病體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補的佳品。

8、茭白

9月中旬—11月上旬是吃茭白的時節,茭白味甘、微寒;具有祛熱、生津、止渴、利尿、除濕、通利的功效;主治暑濕腹痛、中焦痼熱、煩渴、二便不利以及酒毒、乳少等症。應酬要喝酒的時候,不妨用茭白做一道下酒菜,可以幫你抵禦一些來自酒精的危害。

9、菱角

秋季是菱角採摘時節,菱角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養胃、補腎養血之功效。一般情況下,生食以皮脆肉嫩的嫩菱為好,熟食以肉質潔白的老菱為佳,煮、燉、燒、煨等都可,像炒嫩菱、菱燉排骨、菱炒肉片、菱煨雞及菱燒豆腐等,均被認為是風味獨特的好菜餚。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3

二十四節氣文化積澱

經歷歷史長河的洗禮,二十四節氣成為指導農耕的重要指南,人們基於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特徵以及相應的民俗,有的甚至變為傳統節日。例如:

立春“迎春接福”,立春前後通常就迎來了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親人團聚,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的好日子。過後驚蟄就迎來了春龍節,即民間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通常人們通過理髮來走好運,給小孩理髮稱為“剃龍頭”。 在春分清明期間放風箏、蕩 秋 千、拔 河。 清明節出門踏青春遊,祭祖祈福。

立夏時節可以鬥蛋和秤人,小滿食苦菜、祭蠶、喝雄黃酒預防疾病,到了五月初五就迎來了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 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因屈原跳江被北方視為“惡月惡日”。 所以人們通常包粽子,編彩繩掛彩蛋,在家門口懸掛艾葉,以此避驅趕瘟疫,防病去災。

中 元 節,處暑前後的節日,俗 稱“七 月 半”和“鬼 節”。 在這天中家家都要放河燈、祭亡魂,並且用新米和熟肉來敬已過世的先人。 鬼節是一種傳統文化,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反映了古人視死如生的哲學觀。

24節氣的相關知識簡介 第3張
  

中秋月圓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也是我國的傳統佳節, 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另外,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因日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寄託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此時人們通常進行秋遊賞菊、佩戴茱萸、感恩敬老以及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動。

立冬過後,開始釀酒。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是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 羊肉湯是時令補品。 北方人有吃水餃的習俗,而南方人則流行吃湯圓。 過了冬至,“小雪殺豬,大雪宰羊”是北方人在這兩個節氣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南方則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説法,大寒來了,就要儲存食物準備過年。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有着漫長的歷史,經過時代的變遷匯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打上了鮮明的文化符號,值得我們後人傳承和發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