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後感範文15篇

本文已影響2.53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著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名著讀後感範文15篇

名著讀後感範文1

故事主要叫了:綠山牆農舍兄妹馬修和瑪莉拉決定領養一個男孩,不料陰差陽錯,孤兒院送來了一個愛幻想、喋喋不休的紅髮女孩——安妮。她獨特的個性使她頻頻闖禍又令人忍俊不禁,改變了兄妹倆,牽動着倆人的愛心。安妮聰明、勤奮,憑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但為了照顧瑪莉拉,她又放棄了學業。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關於友情、責任和愛的感人故事。

安妮是個孤兒,雖然她身世淒涼,但她並沒有成為一個性格孤僻的小女孩,而是成天沉浸在自己的夢幻和想象中。她想象自己也許是個國王的女兒,被海盜偷了出來;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就想到也許那是另外一個被魔法困住的小姑娘。她可以把不順心的事想象的很温柔,藉此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輕鬆的拋開。這個特別的姑娘,她那天馬行空的幻想,是那麼美好、純真;她的天真爛漫,令我掩卷難忘!

作者用細膩的手筆描寫了主人公安妮內心的情感變化,故事情節生動幽默,引人入勝,馬修和瑪瑞拉兄妹對安妮發自肺腑的疼愛和無私地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純真善良,熱愛生活,堅強樂觀的形象更使故事增添了幾分美好的色彩!這本書讓我身臨其境,就是因為故事裏有許許多多的情節被作者刻畫的栩栩如生。安妮的那些天真而充滿着美好夢想的話與想象,彷彿使我走進了綠山牆農舍,走進了一個充滿甜蜜的夢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神奇與快樂!安妮對生活也充滿了好奇,對於她來説,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是一個個可愛的生命,她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它們,安妮已經把它們看作了自己的朋友,付出了自己的愛。安妮對身邊的朋友、親人、老師一樣懷揣一顆純真、無私、熱忱的心去呵護着。

安妮這種堅強勇敢、不畏懼貧苦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現在是五年級的學生了,算是個“小大人”了,但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而哭泣,一點也不懂事。遇到小挫折或被斥責幾句就會難過好久。現在,我要勇敢,堅強,不做“温室小花”。

我們都讀過安徒生的童話《醜小鴨》,安妮看似就是一隻醜小鴨,在不被人認可的生活中還是那麼樂觀向上,充滿希望。不過,最終得到認可,得到如白天鵝一般美麗的榮譽。也許就是這樣,努力地跨過一個又一個坎坷,才能夢想成真,才使她——“紅頭髮安妮”

成為我們心中的偶像。

看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後,我不免有些慚愧,安妮才是多大的時候就已經如此堅強了,而我呢?遠不如她!安妮遇到困難總能樂觀對待,無所畏懼,而我們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就喪失信心,不去嘗試解決,甚至哭泣。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讓我這種只知道逃避與享用的“温室小花”體驗到了堅強與獨立,其實我們需要磨練!

希望讓我們像安妮那樣,用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充滿幻想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吧!

名著讀後感範文2

最近,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過學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受益匪淺.

一、教師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

學困生一直是任課老師很頭疼的問題,通過學習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覺得:有些學習困難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多,卻往往事倍功半,這是受到了不當的學習方法或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影響。教師上課要千方百計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一位學習困難生,由於幾次考試不及格,對語文失去信心,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生不愛聽老師上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上課上得不夠生動,無法吸引學生去聽課。我認真地去反思我教學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學生來聽課,我感受到了教師肩上的壓力。沒錯,學生的上課不認真,能完全怪學生嗎?難道老師就沒有錯了嗎?我們的學困生只是把這種反映表現得更加明顯了些而已。由於他們本來對學習的興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課上得不夠吸引,不夠生動,他們便立即表現出多動,不安。但如果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讓他們時時處在動嘴,動手,動腦的狀態,那麼相信他們還是會配合學習的。

二、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三、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

學生除了在學校學點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一點的是也要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學習中學生一定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一個積極的學生能夠認真面對,從而解決困難;而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由於人性懶惰,所以放棄了,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缺乏了。記得一句話:對於遠足的駱駝,最可怕的並不是眼前一望無際的沙漠,而是心中無綠洲。那麼如何來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了。世界著名的激勵大師安冬尼羅賓説過:“人為什麼願意去做事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快樂,另一種是逃離痛苦。”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認識學生需要什麼,學習對於他們來説有什麼好的地方。而總有一些基礎實在差的學生,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一大堆。那麼我們就不要對他們有多少高的要求。對於這一類同學,我一直灌輸一種思想:把困難當作挑戰。這樣子,就減輕了一些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但我們決不可以不管他們!

名著讀後感範文3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閲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温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為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説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剛要説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名著讀後感範文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閲讀讓我成長,書香讓我振奮。在學校圖書館裏閲讀,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説到這我便想起了《西遊記》。

雖然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接觸少兒圖書版的《西遊記》,電視劇也看過好幾次,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的情節可以説是耳熟能詳,但是真正品讀本書,卻是在近段時間的事情。

《西遊記》是一部極其成功的小説,主要人物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以及他們的師傅唐僧。它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了孫悟空的出世和他大鬧天宮的故事;第二部分講的是孫悟空要和唐僧去西天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主要説了他們取經路上遇到種種妖怪和重重的苦難,從中認識了豬八戒和沙和尚,然後師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經,一起克服重重的困難,最後終成正果。

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還有他們的師傅唐僧這四個人中,我比較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想必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比較喜歡孫悟空吧。孫悟空同時也是整篇神話故事中最光輝的形象。它是一個頭緊戴箍,身穿虎皮裙,會七十二變的猴子。同時也是一個為人間降妖除魔、解除魔難的大英雄,在困難面前他無所畏懼、隨機應變。經過了重重困難,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頑強不屈、聰明機靈。

在《西遊記》中,最為精彩的就是三打白骨精,比如裏面的一個片段:打死的妖怪現了原形,成了一堆白骨,在脊樑骨上還刻有“白骨夫人”四個字。悟空把這些指給唐僧看。唐僧這才有點相信。不料,八戒這時卻在一邊插嘴:“大師兄怕師傅唸咒,才用了法術,變出副白骨來騙人的。”悟空聰明機靈,英勇無畏,但卻遭到師傅和豬八戒的不信任,其主要原因是豬八戒老是在其間挑唆。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怎麼喜歡豬八戒,但是他也有勇敢的時候。《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都有正反兩面,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人也一樣,所以我們要看到每個人的正反兩面,不能看到反面了就説別人的不好,就不喜歡這個人。我們應該學習孫悟空不斤斤計較的優秀品質。

《西遊記》不僅讓我領略到一些非常神奇的故事,還增長了我的知識,並且讓我學會了很多道理。我們做人應該像孫悟空一樣,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假如你是孫悟空,你做不到寬容別人,那麼肯定就不能成功地取經,因為八戒和唐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信任他,甚至有時還會冤枉悟空,如果做不到寬容的話,又怎能最後一起成功到西天取經呢。他們的成功還取決於他們一路上的同心協力、團結一致,一起解決了種種困難。在我們的生活中,同心協力和團結一致也是不可少的,就例如我們的班級。我們每一個人的班級都是一個集體,特別是在參加一些班級的集體比賽的時候,就更加需要班裏的每個同學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同學的同心協力和團結一致,才能在比賽中拿到好的名次。在學習上,也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進步,對於小事不斤斤計較,多年以後才能成功到達“西天取經”。

名著讀後感範文5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波瀾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這本《魯濱遜漂流記》的著作是被譽為"英國小説之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寫的。主人公魯濱遜懷着雲遊四海的高志遠向,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鬥勇。

在故事中,堅強不屈的魯濱遜憑着自己的力量和在廢船上找到的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種起了麥谷,還飼養了動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這個過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難和挫折,負出了辛勤的勞動。例如,他那個有兩層圍牆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麥和稻穀的時候,由於播種的不是時候,這些寶貴的存貨就浪費了一半;為了挖幾個地窖以備貯存淡水,魯濱遜又辛辛苦苦地幹了幾個月;為了做一個能夠煮湯的鍋,他絞盡腦汁,嘗試了多種辦法,也失敗了無數次,才研究出製造方法;但是,這一切的困難,都被魯濱遜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所征服了,這個孤島上每一樣魯濱遜親手製成的東西,都凝聚着他所有的心血,他也會因為每一個小小的成功而高興得無法形容。每當我看到這些片段,我內心中的感覺簡直不能只用一個“佩服”所來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魯濱遜征服得五體投地。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説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準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雖然,我是個男生,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難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媽媽總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意識到家人關愛是一種莫大的快樂看着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可以想象到他在孤島生活的艱辛,體驗到他不屈不撓的冒險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愛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淒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名著讀後感範文6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我國明代小説家吳承恩所作。每每捧過《西遊記》,總有一番熱血由心頭奔向全身,促使我全身心地去端詳字裏行間中的每一點精彩。

吳承恩根據唐初玄奘西天取經改編成了《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八十一難!為什麼他們不放棄呢?或許這也是《西遊記》常常附在我手心的原因之一吧。

説到“斬妖除魔”,首先想到的就是孫悟空了。孫悟空機智勇敢,無所畏懼,總能樂觀地面對一切,而且會七十二般變化,火眼金睛,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妖怪,必定會與妖怪戰鬥到底——這也體現了他的鬥爭精神!在西行過程中,孫悟空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他,唐僧就難以難取得真經了。

説到唐僧,我就由不得心生怒火。唐僧像老鼠一般膽小,綿羊一般軟弱,也正是因為他的膽小怕事,是非善惡不分,導致孫悟空幾次被誤解,被驅逐!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善良。正因為此,他方才打動了上天,成功取到了真經。

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與豐富多彩的情節設置,才使得《西遊記》妙趣橫生。

讀完《西遊記》後,我感觸甚深——人生的價值貴在困難重重而不是一帆風順,只有遭遇得多、克服得多,團結協作、互愛互助,才能橫斬漫漫路之風雲,人生才會變得精彩而沒有一點遺憾。

回想一次集體活動,是挑戰“六人七足”的團體比賽。比賽之初,我方兩步未到就全都摔了個“狗啃泥”,場面也是“催人淚下”。接着,我們連試了好幾次,還是沒能走下去。當第六次摔倒時,有一位已經摔得手臂都腫起來的同學大聲喊道:“再摔幾次我們就可以到輪椅上享受餘生了!倒不如放棄算了!”放棄嗎?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亂撞着。清風撫了撫我腿上的瘀傷,燦陽使我渾身燥熱。這時,孫悟空不知不覺來到了我的耳畔,活潑而有力地跳來跳去,説:“這點困難都把你難倒了?俺老孫可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贏得古今中外眾人之讚賞。可你呢?這才剛剛開始就想要放棄了?那我何必遠行西天呢?”他的這番話,使我的好勝心愈發愈強烈:“放棄什麼,難道就讓這些傷白捱了嗎?放棄以後我們就會舒坦地度過這一天嗎?”好像也正是因為這些話,重振了我們隊的士氣。我們開始計劃起來,如何走得更穩,如何走得更快……最終,我們以第一名的佳績贏得了這場比賽的勝利!“我覺得你越來越像孫悟空了!”這自然是對我的讚美,或許事實也真是這樣。至於那些放棄的隊,只能沉浸在在傷痛與懊悔的折磨下了。正是因為孫悟空,我們才能一鳴驚人,創造佳績。再看看那些傷——何必在意呢?它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重要而精彩的“里程碑”。

水滴因穿石而受人讚歎,星星因黑夜而變得閃亮,荷花因出淤泥不染而顯得純潔。而人,必將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斬妖除魔”,才能在狂風暴雨中毅然生長,擁抱驕陽,收穫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名著讀後感範文7

初讀《悲慘世界》是在近六年前,只是連環畫式的壓縮版本,我記得當時我反覆看了三四遍,哭得一塌糊塗。

現在終於拿到了一百多萬字的原著,我花了十天的時間才閲讀完,有感於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了以下的分析:

維克多·雨果不愧為名作家,本書的人物包括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種性格,各種遭遇,幾乎展示了整個法國社會,是法國那個時期的人物畫廊。圍繞中心人物冉阿讓,各種人物的經歷,心態各有不同,但都符合在革命時期的特點,因此人物雖多,卻不繁雜。

當然必須得談談中心人物。在冉阿讓的身上,時時透出悲慘的氣息,從苦役犯到市長再到逃犯,冉阿讓的命運在那個悲慘的世界中,無法依靠法律制度,也只能如此吧。

從冉阿讓開始,縱向來看,即是他的一生,這是貫穿全文得主線。他的靈魂深處,始終存在着邪惡與正義的對比與衝突:一方面,他是因為一塊麪包而進監獄,成了19世紀的苦役犯;另一方面,主教的事蹟和教誨讓他震撼,主教幾乎是作為神的形象在他的記憶裏。就在他從苦役犯變成市長以後,得知商馬第即將作為他的替罪羊而被判刑時,他的內心矛盾極了,然而,自我保護的意識首先讓他在英雄主義面前退縮了,同時,他也希望“真正意義上的復活”,換出那個承受不白之冤的人。兩種思想僵持不下,以至於在法庭上他的頭髮全白了。當他知道他即將失去珂賽特,而搶走她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時,他面前同樣有兩條路:任他自生自滅。他在剛開始甚至為這一想法而竊喜;或是救他,不讓珂賽特傷心。猶豫了許久,最終正義佔了上風。他內心所受的痛苦煎熬更貼近常人,畢竟”但丁在邪惡之門前駐足,徘徊,最後離開,而我們最後走進去“,所以他真實,即使和現實存在着時間,地點上的對比,他也會被接受。

從橫向來看,圍繞冉阿讓的眾多人物,善惡分明,善的代表如主教,惡的代表如德納第,對比分明,而在他們的一生中,前後命運、遭遇也大多不同,存在着類比,吸引着讀者的視線。在冉阿讓就任市長之前,有人認為他只想發財;他有錢後,人們又認為他是個野心家;他放棄了市長頭銜和十字勛章,又被認為是投機鑽營的傢伙。“隨着地位的提高,上層社會要他。這個市的佈置整齊的大廳的門,當他還是個手工藝人時,對他當然是關閉的,現在對這個百萬富翁,卻是大開特開。”他逐漸勝任了市長的職務,人們尊敬他,但一旦得知他從前是個苦役犯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拋棄了他。不到兩個小時,他所做的一切善事都被遺忘了,他只是一個罪犯。這只是一個小城市中無知的市民的心態。認識的改變,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悲慘世界。冉阿讓的命運具有必然性,這些眾多人物如眾星捧月,豐富和完善了冉阿讓的形象。

合上書後,在我的腦海中,所有人物依然那麼清晰、稜角分明,感謝雨果,他像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用他奇妙的刻刀,重現了19世紀法蘭西的芸芸眾生的生活,讓我們從另一側面去探索人性,瞭解法國。

他真的屬於全世界。

名著讀後感範文8

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信,一封封容具了親情。我開始看的時候,心裏甚是喜悦,可以知道鋼琴家的成才之路,這樣的話可以借鑑到我以後的日子裏。殊不知,傅聰的成才之路充滿了坎坷。他也有喪氣的時候,他也有脾氣暴躁的時候,我之前以為名人都是神人,都是很能藏住自己的內心,這些信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傅聰,更能走進傅聰的生命。我更看到在他失敗的時候,父親不是安慰,而是指導他,引領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有時候,我們失敗了,我們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眼淚,不是陪伴,而是一條能走出困境的路。

傅聰他比常人幸運,卻又是不幸的。他可以有留學外國的經歷,卻得飽含思鄉思歸之苦。在異國他鄉固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也得一個人面對那些苦難。在這樣的狀況下,傅聰是需要人陪伴的。但也許也因為這樣,傅聰才有了3次婚姻。他迫切地需要家庭的温暖,可是太急太沖動,以至於還沒得及看清是否適合在一起就邁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又迅速地離場。我想説大學,不要因為寂寞而去愛,而去背上那些今後的痛苦,抉擇必須清楚理性,我們也算離家,但大學生要學會自管。

傅雷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傅聰,他們不像父子,更像朋友。他父親沒有怪過他,那是傅聰自己的選擇,父親只是一個提供建議的人,而不是決定一切的。在適當的年齡講適當的事,從來不會抹殺傅聰的求知慾。當下,我們有時候過於強硬,過於逼迫,孩子們去接受那些他們並不清楚的事情,我們這是在扼殺孩子們的權利。父母的話只是一種建議,而不是硬性指標。

上了大學,我們的獨立性增強,但並不是天高任鳥飛,你就可以無目的地飛翔,忘記歸家的路。即使身在他國的傅聰,還時刻保持與家裏的聯繫,這是傅雷要求的,因為家人總是想要知道你的近況的,你過的一切。在大學的我們,可曾記得,多與家裏聯繫,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孩子,我們都歸屬於家。有家才有一切,家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前面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父親的教誨,夾藏着慈愛,但讓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在1966年寫的信吧。讀到他臨死前的告示,心裏酸酸的,大概是傅雷夫妻雙雙吊死在家裏,那種悽苦吧。這雖然不是傅雷家書的主要內容,但卻撼動我的內心。在那個時候,在那種情況下,傅雷那種不卑不亢的精神,以及看淡生死的氣概。人世間即使仍有他牽掛着的人,他的兒子孫子,但是文革給予人們的傷害是需要血液來洗刷的,是需要鮮血的祭奠喚醒人名的內心。人世太多的可惜,十年的文革,中國太多的文人逝世,寄託於未來,傅雷也是這麼想的,總會有洗冤的一天。

每一個人看傅雷家書都有自己的體會,不同時期看也有不同的想法,和當時的心境也有很大的關係,不管如何,傅雷家書是那個時代留個我們的一筆財富。

名著讀後感範文9

憶往昔,讀過的書不少,唯有那豪情萬丈的《水滸傳》,令我久久難忘,又是一個愜意的下午,輕撫有層薄塵的書面,手邊的香茗冒着熱氣,令我不禁想起往昔讀《水滸傳》的點滴,輕品一口淡茶,輕啟書頁,好書需久讀。

書中人物情節是那樣的熟悉與陌生,少了一分表面的浮華,多了一分內心的思考。在我眼中,他們不僅僅武藝高強的英雄,更多了一分深沉與內心的表現,我亦非昨日,只見事之表象,未明事中真意,豪邁之情油然而生,正義在心中湧動。

初見林沖,總覺其過於怕事,雖有一身好武藝卻未有男子氣概,現在覺得並非其無男子之氣,實其有觀大局之心,有容人之度,大丈夫能屈能伸,豈料他人無容他之意,最終恍然大悟,奮起反抗,我覺得這才是真男人。

再説魯智深,先覺他力大無窮三拳,便打死了鄭關西,倒拔垂楊柳更是厲害無比。可現在看來他更有十分細膩的內心,不似一般莽漢,只有力,未見智。

最後説宋江,開始覺得他着實仗義疏財,求賢若渴,寬容大度,更有統領才能,可現在覺得他有些忠君思想過了頭,最終斷送了梁山好漢的大好前途,甚是可惜。

再讀好書心中湧起千思萬緒,匯聚成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欺負,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而我們的目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神聖維護這一份“神聖”。

名著讀後感範文10

暑期老師要求我們看名著《傅雷家書》,老實説,我並不喜歡名著,在我的印象裏,名著裏的語言是枯燥而乏味的。可是《傅雷家書》顛覆了我對名著的看法。

我認為家屬無非就是表達對遠渡重洋的子女的依依不捨,而《傅雷家書》不僅僅如此,家書中所充斥的,是對自由的嚮往,是對真理的追尋。它像一面玲瓏剔透的鏡子,反映着人們內心的道德觀念。它是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是父親時時刻刻提醒兒子的警鐘。它也是母親對兒子辛車勞頓的理解,是母親對兒子永不改變的支持。

父親會對兒子談理想,同時也會端正兒子的道德思想。父子之間似乎是四目相對的坦誠,談古論今,討論音樂,説國家大事,更是會一一指出兒子的優缺點。母親會對遠隔萬里的兒子訴思念,互相告訴近來發生的事情。但是我的父母卻不像書中的一樣,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會寫幾個字,更不會給我寫信。他們有時會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時每晚才會跑到這邊來,爸爸看電影,媽媽看電視,偶爾也會和我們寒暄幾句,等到第二天,我起牀的時候,早已不見他們的蹤影。

以前,以前他們不這樣的,在我們一家人住在瓦房的時候,還能時常得看見他們,因為那個時候工作的地方就在家裏。但由於以前的家離學校有5裏多的路,有時我會騎自行車去學校,有時走路,弄得經常磨出水泡,而且成績也直線下落。慢慢地,我們就住進了新房,面對乾淨冰冷的大房子,再也不見一家人在一起的笑臉。以前爸爸總喜歡在餐桌上説長論短,也會和我們討論學習的問題,我也時常抓着爸爸説歷史,道如今。我喜歡在餐桌上眉飛色舞的描述學校裏的事,而爸爸通常在桌上放一碗白酒,吃着炒熟的鹹花生,那是他認為最愜意的事情。

《傅雷家書》裏有一句我最喜歡的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人生不就是靠隱忍來撐過去的嗎?”

隱忍,這兩個字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

我還記得那個有微風拂過的夜晚,爸爸語重心長的對我説∶“潔潔,你知道嗎?人生有好多事都需要隱忍的。凡事要以兄弟朋友為先,就算他們對你不好,你也要視如己出地對他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腦後。”我聽不懂似的眨了眨眼睛,爸爸笑了,前面禿頂了的額頭,在昏暗的燈光照射下分外光潔。很多年後,我才明白爸爸説的是嬸嬸。每當過年我們會邀請叔叔一家來吃飯,而嬸嬸嫌我們家太髒,用各種理由搪塞我們,儘管爸爸給錢他們還款,而我們家依舊欠着款,也不要嬸嬸還。而爸爸依舊一如既往地請嬸嬸過來吃飯,一如既往的去叔叔家拜年。

因為隱忍,因為寬容。

而這句話像是被時光深深鐫刻一般,刻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名著讀後感範文11

暑假,總比平時多了一點空閒,想讀一讀書櫃中平時無暇顧及的書,一本《史記》映入眼簾,那是爸爸以前帶回來的。

赤足踩在歷史鬆軟的沙灘上,俯身拾起一個散發着智慧光芒的五顏六色的貝殼,細細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歷史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智慧之人善於從中挖掘經驗和長處,以便借鑑和學習。歷史是一為和愛又不是為威嚴的老人,他的'口袋裏裝着無數無價的珍寶,那是智慧和思想的產物,了得到這些珍寶就必須翻開歷史的長卷孜孜不倦的學習學習。

這本《史記》是已經譯成白話文的。原著是司馬遷,對於歷史,我興趣不濃,對於此書,我卻一改往日,興致勃勃地翻閲起來。

雖然是譯文,但裏面的歷史人物錯綜複雜故事繁多,古典成語還是讓我讀起來頗費勁的,但越讀你就越感到,《史記》是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明史。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從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創建者——黃帝,他使中國從野蠻的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後才出現了“堯”“舜”“禹”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動人故事。在這部畫卷上我瞭解了從商國到春秋戰,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全國,漫長的歷史,每個細節,司馬遷竟寫的如此詳細,真讓我最佩服。我不國禁對司馬遷肅然起敬,這麼一部鉅作,沒有一點文字動底,沒有對祖國曆史的負責精神,是不可能寫出這一部千秋不朽的鉅著的。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我從這本書裏獲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語古典。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讓我瞭解了藺相如的歷史故事。讀了此書我還知道了“一鳴驚人”“指鹿為馬”“管鮑之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些成語的來源,《史記》也更詳細的記載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在這部鉅作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音樂的起源,也知道了音樂能與天地相和,音樂能與國家安定想和,音樂能展示一個民族的文明史,這時我聯想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張藝謀導演的一場氣勢恢宏的音樂盛典,中國音樂能讓人驚歎,2008名演員為奧運而歌,讓世界矚目,音樂的魅力之大,打響之歌,讓世人明白這悠久的文明歷史。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裏面的內容太豐富,讀一讀只能瞭解它的大意對於我來説,以後要讀上幾遍或幾十遍,才能真正瞭解它才能真正瞭解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而讀了後記,更是對作者司馬遷的佩服,司馬遷身陷監獄,還在研究歷史,出獄後繼續編寫史記,直到五十歲,才基本編成,可見他的敬業精神。

《史記》的前言中是這樣評價《史記》的,“《史記》有史鑑的明智,詩歌的穎慧,數學的精神,博物的深沉,倫理的莊重,邏輯與修辭的善變”。做為一個初中生的我,平時喜歡讀小説,欣賞散文,但自從初讀《史記》,讓我又一次感受,我們讀一些古書,瞭解自己祖國的歷史,那也是受益匪淺啊

名著讀後感範文12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者亞米契斯先生寫的。這本書是以一個小學生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在學校裏一年的所見所聞。書裏洋溢着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等等,這麼多的愛,讀後讓我感覺到自己就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愛的海洋裏徜徉。

在沒讀了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愛到底是什麼。讀了本書後,我才知道愛有好多種。

一種是母愛,母愛是慈祥的,也是偉大的。我曾看了一個故事,講了一個孩子家裏很貧窮,沒錢上學,他媽媽為了讓孩子上學,不顧病痛的身體四處奔波,終於湊足了錢,讓孩子上了學,可她的身體卻越來越差,越來越差,為了供孩子讀書,這位母親卻捨不得花錢治病。終於這個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而這位偉大的母親卻永遠離開了他親愛的兒子。故事中母親的這種愛讓我知道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我們也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

一種是師愛,老師的愛有時是仁慈的,有時是嚴厲的。有一次,上課我在上課時看課外書,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沒收了我的書並叫我下課去辦公室。下課我來到辦公室,心裏害怕極了,老師卻仁慈的對我説:“下次上課千萬別看課外書了,這樣會對你學習有影響。”還有一次上課鈴響了,可教室裏還是吵鬧一片,如同下課一般,老師來到教室,嚴厲地批評了我們。老師的愛讓我們懂得了守紀律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種是同學的愛,同學的愛是關心的愛,是互助的愛,還是快樂的愛。有一次,我摔傷了,同學看見了忙把我送到醫務室擦藥,看到同學們關心的模樣,我從心裏覺得很温暖。還有一次快考試了,而我的同位卻發現忘了帶鉛筆盒,她急得快哭了,我立即借給她鉛筆和橡皮,讓她完成了考試。同學間的愛使我們每天都在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玩耍,我們將會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時光。

祖國讓我學習,祖國讓我安寧,祖國讓我幸福,還有一種是對祖國的愛。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們從小就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鬥,是自己具有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本領,將來也像他們一樣,要為祖國增光添彩!

讀了這本書,我真正明白了愛是一種神聖的信念,愛是一種高貴的人品,愛是無限的,愛是博大的。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只有學會愛別人、愛集體、愛國家,才能同樣使自己享受到愛所帶來的幸福、快樂。

《愛的教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名著讀後感範文13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説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期望自我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説:‘在我自我,本以為此刻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我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

至於自我,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名著讀後感範文14

一陣微風拂過,吹開了有些泛黃的紙頁,一股久遠的氣息襲來。拾一朵落花,憶一段往事,品一味人生。指腹在燙金文字上摩擦,魯迅先生説,那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文章”——《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前不久讀過的一本書。剛開始讀的不懂,覺得隱晦,但慢慢品味,你就會發現作者感情的細膩。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會流露的真情實感,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文章,把感情寄於其中,字字基於真心。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十篇。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十四孝圖》。剛開始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再拿起來讀,感悟很深。《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社會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鯉”“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這幾個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令多少人潸然淚下。可這種將“肉麻當做有趣”當真就是盡孝?黃香温席,大家也一定不陌生,甚至家喻户曉,他沒有以性命盡孝。都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傷半分半毫,而“卧冰求鯉”中的王祥呢?可看做是以性命來討繼母的歡心不是嗎?

人們從未深思過常常掛在嘴邊的“孝”。

生活中,很多子女因上班或者生活瑣事而無暇顧及父母,總是把他們獨自留在家中,或是送到養老院,老人也不會多説什麼,為了不做子女的累贅,也是選擇安分地待在養老院,與世無爭。要是放在古代,這種方式就相當於把老人放在竹簍裏背到山上由他們自生自滅。現在呢,子女也會定期給老人安心,不去煩他們,要真是想盡孝道,也不會把人送來養老院。 除了“棄養分子”,還有一種就是賴着父母不走的——啃老族。這種人就是典型的白眼狼。他們不出去工作,好吃懶做,整日遊手好閒,真不知道什麼是人間疾苦,跟“太上皇”似的,當然是不受人待見的。

很多人説,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根本不需要古人的那一套。這些人只不過是在找理由讓自己安心罷了。不管是哪個朝代,或是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心中都還需要“孝”的存在。不必像古人那樣捨命盡孝。生活中,即便是幫父母乾乾家務活,他們也會覺得開心,不過是一篇文章,竟讓人生出如此多的想法,真不愧是魯迅先生。

看着正在掃地的媽媽,我放下手裏的書。“媽媽,我來吧。”奪過母親手裏的掃把,她眼裏閃過一絲驚異,很快又笑起來,眼底一片湖水泛起漣漪,笑意藏不住,那邊是幸福吧。

現在的人似乎已經曲解了“孝”的真正含義,以為讓父母不缺錢花就是盡孝了。中華自古以來被世人稱讚的“孝”已凋落不曾被拾起了,漸行漸遠的現代社會也讓它變得模糊。人之所以痛苦,那是因為一直在追求錯誤的東西,

但我一直知道——朝花夕拾——過去的事情精不精彩,都要珍惜,回憶起來便是一片春光:對於父母,盡孝便是第一。

名著讀後感範文15

山的青翠孕育了一灣清泉,涼爽,甘甜;海的蔚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洋生物,傳奇,偉大;而從古到今千餘年來的時光則化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流進了浩瀚的書海。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將離人的情感一一顯露。望着中秋的月兒,哪個背井離鄉的人不會落淚?而蘇軾卻把無盡的思念、祝福融進了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道出了對人間的多少份牽掛?多少份愛?

走進史書,有歎有哀。秦始皇統一六國何等威風;“焚書坑儒”之舉卻又令後人百思。一塊和氏璧斷送了幾許人命,而又令多少後人垂簾?岳飛精忠報國,卻被十二道金牌從沙場召回,風沙亭成了民族同胞的遺憾。漢武帝的年輕有為讓後人敬仰,任用賢能成就了一份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更是讓我等後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國》中的故事讓人為之歌為之泣,劉備、張飛等八拜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怎麼能不叫我為之震撼?曹操一次次再點戰火,令人氣憤……

一路書香,走進古代文人的心裏;穿越時空,飛到他們身旁。屈原雖出生名門,且與黃帝還沾親帶故,但面對這些,他卻能過勤簡的日子,對於朝廷的黑幕,無能為力的他遠走異鄉,一首《離騷》滿是無可奈何。讀讀詩仙李白的詩,我願與他共攀天姥山,採摘白雲彩霞;聽聽徐志摩的心聲,我願和他在小河邊徜徉,一起採水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質;“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尚虛心”是鄭板橋剛正不阿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是周敦頤潔身自愛的情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多少的無可奈何?“我們可以被消滅,但絕不會被打敗”又是幾許的堅強意志? “冷月藏花魂”是怎樣的堅貞……

時間雖不會倒流,但一路的書香,足能讓你我感受到千年前的一切。

如果人生是充滿活力的春天,那麼有書香瀰漫的日子便是一道最美的風景線;如果人生是一個傳奇的故事,那麼有書香漫漫的日子便是最美的奇蹟;如果人生是一條路,那麼充滿書香的日子便沒有坎坷與無奈!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之與作文的意義從此文中可見一斑。怎樣讀書?讀什麼書?中學生朋友應不難從中發現答案:用心讀,用情讀,讀一切古今中外之優秀文學作品。唯有此,才能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領略文學大家的風采;唯有此,才能讀出作者的柔情、豪情、親情、友情,與他們同喜同悲。讀此文,蘇軾的豪情,陶淵明的豁達,屈原的憂國,林黛玉的悲傷……在小作者的心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演化成了小作者筆下優美的文字。從全文來看,此文給人們以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強烈的情感震撼,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一位喜讀書、會讀書的人。讀書吧,朋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