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的來源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12W人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名字有著美好的祝福,名字是比較嚴謹的,名字是我們身份的象徵,這是萬里挑一的,不同的名字包含著父母不同的期望,為大家分享起名的來源是什麼。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1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故《說文解字》稱,“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此即《儀禮·喪服》中所謂“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後世就不這麼講究了,有時候先起個“小名”或是“奶名”,六七歲入學起蒙時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關鍵是選好字,上古時期比較簡單,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時期,起名的講究開始多了起來。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記。

那時桓公的太子出生,便諮詢申繻怎麼給太子取名,申繻遂說了這番話。申繻的具體解釋是:“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在具體選字時,申繻強調要“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

傳統文化流派中,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最深廣。因此中國人的名字與儒典大有聯絡。

取自《論語》的名字,如毛澤東的女兒李敏、李訥,取自《論語·里仁》“訥於言而敏於行”。李宗仁,字德鄰,取自《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

抗日名將孫立人,現代史學家孫達人,取自《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取自《論語·八佾》“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數學家陳省身,取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取自《詩經》的名字,如秦邦憲,即博古,取自《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張聞天,取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革命家馮白駒,理論家邢賁思,取自《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賁然來思”。

胡喬木和夫人谷羽,取自《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中組部副部長陳野蘋,科學家屠呦呦,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錢其琛,取自《詩經·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2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撔諗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撌蠑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

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撌蠑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撔諗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撔諗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 第2張

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年。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 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ldt;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中國呢?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有《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撔諗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樑、葉。佔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池等等。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3

中國姓氏由來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

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起名的來源是什麼 第3張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

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範縣),便以姚為姓,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