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5.57K人 

孔子的故事1

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一家三代魯國大夫。

孔子的故事精選15篇

一次,孔子問漆雕馬人道:“先生曾事奉過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說說,哪個要更賢明一些呢。”

漆雕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塊很名貴的龜殼叫‘蔡’。如遇有什麼大事不能定奪,就會用‘蔡’來占卜決疑。在文仲主事時期,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一次。在武仲主事時,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三次。這都是我親眼所見。至於這三位大夫誰最賢明,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聽完笑著說:“先生真會說話!”

孔子回到家裡,跟弟子們談及此事,讚歎不已地說:“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願在別人面前議論主人的賢愚,但卻很巧妙地舉了一個例項,將事情的真相,表露無遺。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因智識無力察遠,德慧無足見機,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說,一個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覺洞悉,事物變化的規律。”

孔子的故事2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裡面講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經歷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會見》。

在這個故事中,孔子被魯昭公建議去洛陽觀光,於是孔子到了洛陽。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裡,於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識廣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積極和熱情,於是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幫互助的兩人。老子教給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學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禮數方面,也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這兒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地給他送行。而且還贈了他一句話:“第一,你所鑽研的大多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裡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而孔子也忍不住讚美了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可是會飛的還是經常被射下來。魚,我知道它會游水可是游水的,還是經常被人釣起來。獸,我知道他會走,可會走的也經常落網。只有一種東西,我們不能控制他。他愛在雲裡來就在雲裡來,愛在風裡去,就在風裡去,他愛上天上天,這就是傳說中的龍。我沒辦法琢磨老子這個人,老子就像龍一樣吧,

我們也要像孔子一樣做一個謙虛的人。

孔子的故事3

開學第一週,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孔子的故事》,內心頗為感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他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這本書裡,孔子是一個善良、聰明、重情重義、誠實,為了天下太平而活著的人。

這本書詳細描繪了孔子從出生到他死去的29個故事。作者李長之一絲不苟,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兩三個腳註,運輸有幾十多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孔子早年好學;中年就把這些知識都運用到教育、政治上了,並且可以將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們。而且還出國,帶著自己的弟子游學了14年,學到了更多知識;晚年他輕視政治,注重教育,還在60多歲高齡中創作了《春秋》等書。他值得我們尊重、學習。

孔子一生說過許多名言,“名無信不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告訴我們要誠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複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告訴我們要謙虛好學。虛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個字,是“仁”,並且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仁學的內涵:

1、以人為本,仁者愛人,仁者人也;

2、為人由己,這是仁學得實施方式;

3、血緣基礎,總的來說,仁學就是孔子想讓我們懂得忍耐,要善良。

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懂仁、不會愛的人,而且有些人還很殘忍,殘殺一些自由自在動物。這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得阻止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並去做,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

孔子的故事4

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孔子的故事5

練兵場

☆比一比,再組詞。

艱( ) 湧( ) 需( )

恨( ) 誦( ) 雷( )

漸( ) 懂( ) 稿( )

慚( ) 董( ) 搞( )

快樂島

☆選字組詞,寫在橫線上。

艱 堅(強 難 定 辛 決 持 苦 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 刻(服 苦 制 扣 意 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海漫遊

☆根據畫線的部分寫出詞語。

孔子聽了,認為這不對,一點兒也不放在心上,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法呀!” ( )

他通過努力,成了全世界都知道,非常有名的人。( )

智慧宮 ☆你知道嗎?

下面是孔子的名言,請你讀一讀,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句子的意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儀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故事6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是李長之寫的,他的原名是李長植。他寫的這本孔子的故事裡面寫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一開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著老師發給我的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看的時候底下還有註釋可以幫我理解看不懂的內容。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十一章從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歲,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魯國當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那個時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績,當時四方各國都想學孔子的治理方法,於是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彷彿是後來管建設工程的首長,又由司空而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長。但是雖然孔子現在在魯國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鄉跟前卻仍保持著謙遜淳樸,像不善於說話似的。當他在朝廷議事的時候,是很會辯論的樣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級談話,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態度,和同僚談話,卻又和悅近人了。

為什麼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會瞧不起百姓。然後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總會提出來,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說,跟同僚或朋友談話,卻又很和顏悅色。我就喜歡她這種人品。

長大以後,我也一定要像孔子這樣子,好好做人,不幹壞事。

孔子的故事7

雨絲輕飄,巷子裡幾乎沒有人在走,只看見秋葉隨風飄落。我匆匆地走著,遠遠地望見庭院門廊下掛著幾條幹肉。

“先生您來了。”門童笑吟吟道。

“啊,夫子開始了嗎?”我收起油傘立在牆邊,秋風吹得我打了個寒戰。

“別提了!”門童一咂舌,“剛才夫子居然生氣了。宰予先生上課打瞌睡,夫子說他‘朽木不可雕也’。”

“是曾參回來了吧?”夫子的聲音穿過雨簾。

“是!”我應道,走進門去。几上像往常一樣堆著厚厚的書簡,子路在一旁,夫子正微笑著,似乎很高興的樣子。一點兒也看不出剛剛動過氣。窗子並未關,雨絲細細的,偶爾飄進屋裡,灑在地上的竹蓆上。

我向夫子行過禮,便在一旁坐下。夫子很慈祥地看著我。

“曾參啊,你這次出遊有什麼收穫啊?”

“遇見一些人和事,更驗證了老師您的‘恕道’啊!”說到這兒,我忽然想起門童說給我的話。“老師,聽說您因為宰予偷懶而動了氣,為什麼不寬恕他呢?您常常是寬以待人的啊!”

夫子聽後嘆了口氣:“話的確是這樣說,可他所犯的錯誤實在讓人氣憤。課堂上,是提升自我、修身養性的好時機,他卻浪費時間在睡覺,讓人不能不痛心啊!”夫子一頓,喟然嘆道,“唉,只有顏回是達到了我的標準的……只可惜……”

三個人都沉默了。雨打著屋簷。泥土清新的芳香,從視窗飄了進來。顏回的馨德也應是這樣流傳著吧。想起老師再三稱讚顏回的言語,令人在追憶時備感欣慰。

子路忽然發問:“那麼,老師,顏回是智者中的智者吧?他可以舉一反十呢,我只會舉一反三罷了!”

“可是,”我問道,“智者與仁者哪個更優秀呢?”

“智者與仁者,”夫子合目道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說罷,起身向雨後初晴的室外走去。

“智者動,仁者靜!”我恍然大悟,人,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然而,不只是這樣,應外動而內靜!智與仁本不是作為比較而存在的啊!而山與水,本屬自然,本性不同,但水環山行才是美景啊!夫子寥寥數語,就點破了我長久的困惑。

窗外,斜陽穿過樹枝,照耀著被雨滴潤澤的一切,晶瑩閃亮。光芒間,漫步著一位智者與仁者完美結合的長者。

這是一篇想象瑰麗的故事新編。文章大膽虛構了“和孔子討論‘恕道’、智者和仁者的討論”的故事,叫人耳目一新。文章一開始就巧妙地描寫雨景,精心營造了一種靜謐的氣場,在這種場景下,“我”從外面匆匆趕回,故事就在這樣的場景下展開了!兩個場景,三人對話,頗似當年的孔子和弟子之間的爭論,語言貼近人物身份,人物對話中穿插神態刻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還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行文中間靈活穿插了景物描寫,不僅巧妙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渲染一種寧靜的氛圍,也使文章籠罩在一種詩意的氛圍中,滋潤著讀者的靈魂!

行文語言流暢且優美,而文言詞彙的使用,不僅切合人物身份,也再次展示了作者厚實的文化底蘊。

孔子的故事8

讀完《孔子的故事》這篇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章,我深深的被孔子那種一心想要安邦定國,造福人類的精神所感動。這篇文章講述了孔子17歲時被人數落,立志要為祖國做出貢獻;30歲時就辦了“私學”,把文化傳播給平民學生;63歲時他又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的編修工作,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暑假過後,我就是六年級的小學生了,不久就要上初中,只有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在學習上,我就要學習孔子這種精神。

第一,學習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只有不斷奮鬥,才能登上科學的高峰!

第二,我們要學習孔子這種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我和他比起來可差多了!小時候,我喜歡下圍棋,夢想當圍棋明星;上小學了又愛上了打乒乓,想當乒乓健將;現在又迷上了打籃球,做事總是有頭無尾,以後一定要改正!

《孔子的故事》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今後我一定要像孔子一樣迎著困難而上。“功夫不負有心人”有朝一日,我一定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孔子的故事9

一日,孔子閒居無事,在室內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麼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裡,怎麼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麼會這麼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裡,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讚歎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通曉音律的奧祕。”

接著,孔子繼續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几案邊彈琴,有一隻老鼠在室內遊動,被一隻貓發現了。那隻貓,便循著房樑,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後,選好地點,眯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隻貓的心態,反映在我的心裡,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裡,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生於人的內心。人的情感動於衷,體現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祥和的狀態。在動盪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瀰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的故事10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10個生字,1個多音字。學寫8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孔子在學術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與他的刻苦、虛心好學分不開的,教育學生要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查閱資料,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教學難點

孔子是怎樣勤奮、刻苦學習的。

教學準備

生字卡、課前收集孔子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名言揭題。

1.出示孔子的名言,讀一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蒐集的孔子的資料。

簡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者,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3.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交流:讀了課文,你對孔子增加了哪些瞭解?

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畫記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討論交流:

(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麼?

(2)相機理解以下詞語。

字: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

舉目無親:抬頭看不到一個親人。形容人地生疏。舉目:抬起眼睛,指抬頭。

孤苦伶仃:孤單困苦,無依無靠。孤苦:沒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獨。

羞慚:羞愧。

(3)這個自然段與後面的內容有什麼聯絡?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小結。

4.齊讀。

四、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生字詞。

2.檢查交流識記方法。

3.指導書寫。“慚”為左中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把各部件寫緊湊。“艱”字的右邊部分不要寫成“良”。“懂”字是左右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尊”的上面不要寫成“”。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朗讀課文。

2.提問:課文介紹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

1.自由讀。

思考:講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2.討論:

(1)孔子的境況非常淒涼,他是怎樣對待學習的?

相機理解以下詞語。

祭祀: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師法:在學術或文藝上效法(某人或某個流派)。

風涼話:不負責任的冷言冷語。

禮法:社會上通行的法紀和禮儀。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然:對,正確。

經典: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傳誦:輾轉傳佈誦讀。

(2)如果平時聽到別人說你的風涼話,心情會怎樣?

3.講故事。

(1)課文中講述的關於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2)小組內講故事。

(3)指名上臺講。

三、拓展延伸。

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從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

2.你還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3.如果我們面對孔子,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模擬採訪孔子。

四、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孔子名言做成書籤勉勵自己。

2.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閱讀《論語》。


孔子的故事11

有一天,子路穿著華麗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看到之後說:“仲由啊,你穿得這麼華麗是為了什麼呢?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酒杯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兩條船要並列航行都很困難,而且不避風都無法渡過。”

子路問:“敢問夫子說的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為逐漸地接納眾多的水流,這才成為一條大河的啊!你現在穿的衣服這個華麗,華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還有誰能夠再給你增添點什麼呢?”

子路以為孔子對他所穿的衣服太華麗而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換了一身衣服才進來,並且對孔子表現出很恭敬有禮的樣子。

孔子看到子路還不是很明白他所說的道理,就接著說:“仲由啊,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表面上很聰明而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應該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能夠做到的事就說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就說沒有能力做到,這是做事的要領。說話的時候能夠簡明扼要,是智慧的體現;做事不生枝節而簡練,是仁德的體現。如果能夠既能智慧,又能仁德,還有什麼問題可說呢?”

孔子的故事12

孔子是個名不虛傳的人,《孔子的故事》記載了他的一生。孔子是中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收的學生有千名之多,無論貧窮、富貴都同樣對待。

這本書主要講了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就移居把家搬到了魯國。孔子小時候以祭祀為遊戲,15歲時他非常好學。30歲他是個百問百答的學者,之後他開始收學生滿足的的理想。

這本書令我回味無窮的是孔子剛任中都宰時把中都安排的井井有條。魯定公又讓他做司空,他和學生調查農業並修水利,之後又升職了。他實施了一些法律還創造了陪審團,他斷父子案,又在夾谷和齊國公盟,取得了勝利。

我合上書沉思了一會兒:不貪汙百姓的財產,他用心對待百姓,孔子真偉大呀!

孔子的故事13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情況。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麼樣?”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的作風,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這裡,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並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彆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注: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於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侷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關於子路,”孔子繼續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

孔子的故事14

孔子不明白為何沒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於是請教老子。老子對他說:你應慶幸沒遇上治世之君,否則你就有去無回了。你所推行的東西都是別人留下的陳舊遺蹟,好比別人留下的腳印。你拿腳印當腳,脫離了本原啊!孔子聽後,回家閉門三月不出。後來他跟老子說:我終於醒悟了。不能跟上社會的變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聽後說:“好。孔丘得道了!”其實對於孔子的“全盤周化”思想,衛國的師金也給予了嚴厲批評,說孔子是“在陸地上行船,絕對行不通,只能徒勞無功,並且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孔子雖然也深知做事應該順應時代變化,但他只是認為這種變化無非是對禮樂進行必要的修正,而沒有認識到應該從根本上破除這些精神枷鎖。雖然這次閉門苦思了三月,好像覺得自己已經得道,其實離道甚遠矣。

4、為修真情之性,他曾拜漁夫為師

孔子的故事15

我讀了《史記》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從30歲開始一直從事教育。相傳,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個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

孔子是一位品學兼優、虛心好學的人,他從小就十分崇尚禮制,讀書也十分勤奮、謙虛,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問。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他勸君主要以“仁”治國,要愛護老百姓還要講禮儀,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一生有遠大的抱負,但他卻不得志。孔子在二十歲就立志想成為大官,但是由於敵國的詆譭,使得他在50歲時才做了一個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經過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著作,這些經典一直流傳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許多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經過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編成了《論語》。

孔子是一位聖人,他的思想影響了全人類,我們中華民族為孔子而感到驕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