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41K人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舞蹈作爲一種表情達意,而又不受語言文字侷限的特殊文化現象,那麼你知道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嗎。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1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爲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術性舞蹈等類別,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爲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民衆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爲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爲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二:象腳鼓舞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爲“光”,跳舞爲“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圍着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衆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

舞蹈樸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爲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

四:雙面鼓舞

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兩人用竹杆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衆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2

西雙版納的傣族稱舞蹈爲“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

凡婻諾,直譯爲雀(鳥)公主舞,以模仿禽類動作爲主要特徵。這種舞蹈,以具有某種鳥羽特徵的模具作爲道具,讓舞蹈者帶模具而舞,擊鼓、敲鋩作伴奏。婻諾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其中以孔雀舞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孔雀舞以美麗的孔雀翅膀、尾羽、雀身作爲道具,舞蹈人員身套模具,模擬孔雀展翅、搖身、擺尾開屏、跳躍等動作,已被專業舞蹈工作者提煉、加工成爲優美的舞臺藝術,深受觀衆喜愛。

凡光罕,直譯爲金鹿舞,是以鹿的模具作爲道具而表演的獸類舞蹈,可由一人披具而舞,也可由多人披具而舞。這類模仿野獸動作的舞蹈還有獅子舞、大象舞等。其舞蹈造型美觀奇特,很受羣衆歡迎。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 第2張

凡光,直譯爲鼓舞。舞蹈者以鼓爲道具,挎鼓或擊鼓而舞,自己爲自己伴奏。鼓舞,是羣衆性的舞蹈,僅限於男性表演,在民間流傳極廣。常見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腳鼓舞、大鼓舞等。嘎光鼓舞是自娛性集體舞,舞者圍成圓圈,依鼓點移動步子,腿或蹲或躍,或曲或伸,手腕內曲外翻,不時發出吆喝,氣氛十分活躍。象腳鼓舞,由一人或多人挎鼓邊敲邊舞,配以蹲、踢、蹬、掃等動作。大鼓舞,主要由僧侶在佛寺內表演。鼓舞的節奏鏗鏘明快,動作剛柔兼容。

凡整,直譯爲武術舞,是舞蹈與武術兼容的一種舞種。其中包括拳術舞、棒術舞、刀術舞等。表演時常敲擊鼓、鋩、鑔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節奏應與鼓點協調,具有娛樂和自身防衛等特點。

除了以上幾種有統一名稱的舞蹈外,民間還有一些反映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舞蹈,常見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環舞、花棍舞、蠟條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3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間的平壩地區和江河之畔。那裏風光綺麗、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史書記載,大約兩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們就已進入“蓋房建寨、定居種瓜”的農耕時期,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長期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安定環境之中,故而人們具有清新、雅緻、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傳入,成爲傣族的全民信仰,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普度衆生”不同,只主張“自我解脫、自我拯救、積善行、修來世,最終達到涅盤”。因此,它的舞蹈風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樣雄闊、壯美,有救衆人於水火的氣勢,而是比較柔婉、秀美,與秀麗的山水風光融爲一體。如“蠟條舞”,這是一種由女子表演的儀式性舞蹈,舞者兩手各託一支燃燭,在鼓、鈸等樂器的伴奏聲中起舞。主要動作是兩手向內或向外劃圓旋繞,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種“三道彎”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時做緩步流動,燭光隨着舞姿的變化而搖曳,營造出端莊、典雅、安靜、祥和、虔誠、神祕的氣氛。煙燭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帶有祈福、祝願的含義,希望通過這種舞蹈儀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夠在光明中超脫、昇華。又如廣爲流傳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經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編的。舞者身穿白衣,頭戴瓔珞,手執蓮花,乘金孔雀傳經,這些白衣、蓮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審美心理的寫照。再如獅舞、象舞等都源於佛經,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這種“佛在舞中”的現象也是傣族舞蹈風格的一大特徵。

二、水文化特徵及亞熱帶風情

(一)傣族民間舞蹈的亞熱帶風情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羣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這裏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樹高聳,蕉林處處。人們都住在幹欄式竹樓上,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優美寧靜,一派南國田園景象。在這種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溫和、善良,民間舞蹈洋溢着亞熱帶特有的風情。

1、安詳、舒緩的動律

傣族民間舞蹈安詳、舒緩的動律,來自他們勞動生活的環境,來自他們傳統的審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氣炎熱的亞熱帶地區,人們自然喜歡樹陰和水,喜歡明月和繁星,勞動生活的節奏也不能過於激烈,勞動後歸來清洗潔淨,飯後大家和着輕緩的鼓聲自由跳舞。素以潔淨、愛美和擅長歌舞聞名的傣族,就是這樣把水的清純和水波流淌的輕柔,化爲他們安詳、舒緩的舞蹈動律。此外,人們生活在亞熱帶與動物相處,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對這些珍禽異獸的藝術昇華,使之成爲動態的文化因素。

傣族羣衆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農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使他們對自然界充滿親切感,人們之間和諧、融洽。小乘佛教傳入後,教度所宣揚的“唯我獨善”、以佛祖爲榜樣的積德行善與原有的傳統觀念相結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心理,融爲安詳、舒緩的動律,貫穿於舞蹈動作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間舞蹈的動態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勻的節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輕擺;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着地。這種均勻的舞蹈動律中,有孔雀的輕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緩、穩健的步態,更在象腳鼓、鈸等樂器和諧打擊的伴奏樂聲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賞心悅目,沁人心脾。鼓平穩的節奏、綿延的樂音和舞蹈均勻的動律相呼應,增強了安詳的氣氛和熱帶的風情。

傣族的民間舞蹈是什麼 第3張

2、“三道彎”與“一順邊”的舞姿造型

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還體現在舞姿造型上。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和手臂關節的彎曲,其淵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切感情。從古越人的鳥圖騰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發展。孔雀的自然形態也有“三道彎”的特點,傣族人民通過對孔雀的仔細觀察,進行孔雀舞的藝術創作並於後來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順邊”的美,則源於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手與腳同出一側而形成“一順邊”的特點。傣族雖然居住在山谷間的平壩上,但山地的動態特徵也反映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尤其是婦女,她們在擔水、挑谷、揚場等勞動的步態和形體中就有“一順邊”的特點。作爲舞姿造型的“一順邊”,又和審美情趣有關。“三道彎”與“一順邊”兩者融合後形成的體態,纔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亞熱帶風情的舞蹈

傣族民間舞蹈都充滿亞熱帶風情,比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腳鼓舞”“嘎光”“依拉賀”“嘎甸(蠟條舞)”等。

(二)水文化特徵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潤萬物,勤於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愛水、勤於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徵之一。人們勞動歸來,先洗濯後才吃飯。村寨內的水井上,設有精緻、美觀、塔形井蓋式的小建築物,以保持水源清潔。這種風俗是古代祓禊習俗的延續。祓禊,源於祓禊與“三月三”有關的習俗,後來雖因地區與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這一天,或者內容已與水無關,但水節是辭舊迎新的年節,其形式雖和“浴佛節”的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但沐浴更衣、以水互相潑灑、賽龍船等項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風,又是古越人“習水便舟”的發展,潑水節的三四天中,人們歡歌起舞,表演各種民間舞蹈。在帶有祓禊古風的節日中,人們所表演的各種舞蹈也就帶有水文化的特點。

三、擬獸舞及圖騰崇拜

在亞熱帶叢林中,常有珍禽奇獸出沒。比如孔雀、馬鹿、猴子、大象、魚、蝴蝶等動物,是原始遊獵時期的傣族先民最常相處的善良夥伴。人們觀察它們的種類、形態、習性,久而久之,這些動物就在他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狩獵而歸、喜慶捕獲的時候,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所跳的動作自然是那些穿梭印在他們頭腦裏的動物形象及其動作姿態。無意識地再現這些動物的簡單動作,逐漸成了他們表達滿足、喜悅等情緒的方式。隨着見識範圍的擴大,他們就能模仿更多動物的更爲複雜的動作姿態,於是也就產生了早期的孔雀舞、馬鹿舞、猴子舞、魚舞、蝴蝶舞等舞蹈。

以象舞爲例,傣族地區氣候炎熱、森林茂密,古時即有“乘象國”之稱,至今仍常有象羣出沒其間。人們對象懷有好感,以掌心手背相合,前後甩動來模仿大象鼻子的動作。傣族人民只要一跳舞就用象腳鼓爲之伴奏,小象腳鼓舞動起來,舞步靈活跳躍,舞蹈以鬥鼓、賽鼓爲基本內容。鬥和賽中以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躲閃,最後抓住對方包頭或帽子爲勝。只要有節會、慶豐收、大型儀式或舞蹈就要打象腳鼓,而傣族人民只要一聽到鼓聲就會從四面八方擁來合着鼓聲盡情舞蹈。

另外,傣族人民對孔雀的喜愛和崇敬已經帶有一定的民族圖騰崇拜性質。這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傣族是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據說“傣”的`含義就是和平,傣族就是和平的民族。他們把美麗、善良的孔雀視之爲吉祥、幸福、純潔、和平的象徵,把自身的情感都寄託在孔雀身上,並把它看作自己民族的象徵。傣族人民喜愛孔雀、崇尚孔雀,當他們讚頌孔雀的時候,也就是在讚頌自己的、民族。孔雀舞代表了傣族舞蹈的最高水平,是傣族舞蹈風格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藝人及藝術家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影響

談論傣族舞蹈的風格,就不得不談到楊麗萍這位著名的傣族舞蹈藝術家。她對推動、發展傣族舞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藝當隨時代。今天創造的民族民意舞蹈作品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再創造而成的。白族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甩脫了表層的描述,把創作的意向、內含的意蘊,與由此而生髮的形式美,融合成一個趨於完美的統一體。使人們在耐人尋味的形式美中,彷彿看見一個純潔、高尚、典雅的精靈,漂游在森林中,徜徉在小溪邊,是那樣坦蕩自如、高尚嫵媚。她在表演舞蹈《雀之靈》時,每片肌膚都好像在吟詩,都好像在講述一個美麗的故事。她的手乃至每根手指的關節,都能表演出極其細微的舞蹈詩情,有如五根琴絃一樣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震顫和頻閃。她用手和手臂的細膩動作描繪了孔雀走路、喝水、抖翅、覓食等情態,讓人們通過她的手和手臂的動作,感受到一隻活生生的、人性的孔雀。她把這種手影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審美的高層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傣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舞蹈藝術苑中的一朵奇葩,它體現着傣族人民的靈魂、心聲。今天的傣族民間舞蹈在藝術內容、表現形式、舞蹈風格上有着飛速的進展,在不失其古樸、稚拙的原始風貌的同時更真摯直率、浪漫自由。傣族舞蹈正走着一條由傳統娛樂方式向舞臺藝術昇華的道路,其審美趣味也更具有時代感。人們在參與和觀賞傣族舞蹈的同時,也在追求自我個性情感的呼應,並獲得自娛和超脫的審美感受。

中國民間舞在不斷孕育時代精神的過程中流傳數千年不衰,在不斷加入新的審美情趣、新的文化因素中,愈發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只有在對本民族文化深切理解的基礎上,以最富特色的形式美、情趣美體現本民族的文化精粹,才能使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面對現代文化的衝擊,傣族舞蹈更需在本民族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博採衆長、立足傳統、銳意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舞蹈精品,在絢麗紛呈的舞壇中獨樹一幟,以嶄新姿態邁向新世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