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本文已影響2.59W人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近十年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女性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1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佈《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佔比均超過男生”引發關注和熱議。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報告中指出,《綱要》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斷增加;多渠道、多形式爲貧困和殘疾女大學生提供資助,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爲54.4%,比2010年提高27.9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數爲159.9萬人,佔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到50.9%,比2010年提高3.1個百分點;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別爲1674.2萬人和450.6萬人,佔比分別爲51.0%和58.0%,分別比2010年提高0.1個和4.9個百分點。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2張

女生讀研比例穩步上升

其實,近年來,女生讀研比例一直穩步上升。據中國教育在線《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1999年,全國招收女性碩士研究生2.6萬人,在碩士總招生人數中佔比36.5%。2009年起,女性碩士招生數量開始超過男性。2019年女性碩士招生人數爲44.7萬人,佔比55.1%。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3張

研究生女性佔比快速增長,有着複雜的社會因素。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進步,給了女性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一些優勢,如自控能力強,比較認真仔細等,都容易讓她們在各級考試中勝出。不僅僅是在研究生考試中,中高考中,女性的優勢與佔比也在明顯放大。

與此相關,在公務員等相關考試中,也明顯呈現了女性佔比增高的趨勢,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4張

此外,根據往年報告數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對女性讀研產生一定影響。以全國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讀情況爲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其中寧夏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爲63.48%,青海、新疆、內蒙古的比例也高達60%左右,吉林、山西和貴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

而大多東部沿海省份或發達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爲42.79%,江蘇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間。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5張

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女性就業觀念更爲自由,不侷限於穩定的就業方向,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情況相反。

另外,女性佔比與當地高校類型也有一定關係,例如:安徽、黑龍江兩個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佔比僅爲42.79%和47.99%,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理工類院校集中在這兩個省份有關。

一線城市職場女性學歷反超

不止是升學,在就業中,職場女性的就業人數穩步增長,學歷情況也正在逐漸反超男性。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結果顯示,2020年,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人員爲6779.4萬人,比2010年增加1917.9萬人,增長39.5%。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爲43.5%,實現《綱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標。

報告指出,《綱要》實施以來,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婦女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女性就業人數穩步增長。

智聯招聘公佈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在不同級別的管理者中,中層女性領導佔比已開始反超男性。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女性職場人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已經達到55.9%,男性職場人本科以上佔比僅46.7%。這也反映出過去一年女性通過自身實力證明價值的成果,但高層位置上仍略遜於男性,但差距已經不再懸殊。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6張

女性科技力量愈受重視

2021年7月,科技部、全國婦聯等13個部門印發《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巾幗科技力量越來越受各方關注和重視。

《措施》提到,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較爲缺乏。目前,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女性佔比約45.8%,但隨專業技術職務的提高,女性佔比逐級減少,女性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剪刀差”現象較爲突出。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佔比分別爲6%和5.3%。有關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專家學者中,女性佔比僅爲10%左右。

而在2021年公佈的兩院院士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學家僅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學家僅6人。直接印證了《措施》中所提的“剪刀差”現象。

這種情況非我國獨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發佈的科學報告中指出,儘管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人數有所增加,但增速仍然緩慢:全世界科研人員中女性佔比僅33%,只有4%的諾貝爾科學獎頒發給了女性。

針對女性科技人才相對緊缺的現狀,更好發揮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的重要作用,《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鼓勵提名更多優秀女科學家作爲候選人,在同等條件下支持女性優先入選。

加大對女性科技人才的獎勵力度。逐步擴大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規模,鼓勵社會力量設立面向女科學家的科技獎項。

建立有利於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評價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中,執行同等條件下女性科研人員優先的資助政策。

“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困境需要社會觀念的改變,一旦對女性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女性會自動地發光發熱。”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7張

女性在社會生活中仍面臨挑戰

當代女性逐漸成爲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喚起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但我們也要看到,與之成正比的,是女性爲此付出的努力。畢竟對很多女性而言,平衡家庭與工作,是她們一生的課題。

職場不存在絕對公平,但男女職場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呈現差異化。性別、婚育計劃等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女性職場價值。

《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55.8%的女性在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這個數字是男性職場人的二倍多。29.6%的女性曾在求職時因爲性別原因被用人單位限制,18.2%的女性因照顧家庭被迫放棄事業發展。7.7%的女性曾遭遇職場騷擾,在婚育階段被調崗降薪、未享受假期的女性分別佔7.8%、4.1%。

高等教育的經歷爲女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能量,使她們的獨立自主性也愈發明顯。我們在爲中國女性點讚的同時,也應看到如何爲她們創造更公平的環境、提供更多的保障。伴隨三孩政策的放開,職業女性面臨的“平等職場”探索也始終在路上。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8張

教育對女性意味着什麼?

從教育到就業,更高的知識水平爲女性帶來了更多的人生自信,在醫療衛生、科技攻關、脫貧攻堅等等領域,都活躍着女性的身影、展現着女性的力量。

清華大學的顏寧從2007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截至目前已經有三十多位研究生及博士後們,其中有一半是女生。她說,她的實驗室出來的女孩子們都是自立自強的努力着。

一路從中專到考取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的郭蔚,堅信“讀書改變命運”的信條,從一名護士到北京某律所合夥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曾辜負自己的人生。

文能當北大學霸,藝能拿合唱冠軍,武能維和打海盜,1994年出生的北大學子、海軍陸戰隊退伍“老兵”宋璽活出了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的精彩。

女性,在任何社會環境下,都能憑藉自己的聰明與智慧,創造自己的人生奇蹟。爲女性喝彩!

目前,我國已基本消除兩性入學差距,女性受教育比重呈現歷史新高,但是學校教育中性別話語體系欠缺、家庭教育過程不平等、社會中性別刻板印象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不是簡單地實現兩性受教育者數量的均等,而要看教育結果的呈現及實踐過程中兩性的機會和資源是否均等。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在婦女與教育領域的策略措施中明確提出“探索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性別平等教育模式”,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優化婦女發展環境的體現,是歷史交匯期推動性別平等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2

2021年1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公佈了中國女性在七大領域的統計監測結果。緊接着,“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情況發佈。結果表明,十年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約97%的被訪者認爲,黨和國家爲婦女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認爲目前我國男女社會地位差不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女性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半邊天”的力量在彰顯

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孕產婦死亡率降四成;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社會保障不斷提高……統計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在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新成就,婦女的各方面保障越來越完善。

健康: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繼2000年我國進入長壽國家行列之後,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其中,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7.37歲提高到2015年的79.43歲,2020年進一步提高到80.88歲。懷孕夫婦提供免費檢查,目標人羣覆蓋率平均達96.4%,婦女常見病篩查率達到86.6%。2020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爲16.9/10萬,比2010年降低43.7%,指標水平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超過男性。2020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爲85.2%,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得到切實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性別差距基本消除。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爲54.4%,在校女研究生佔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50.9%。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9張

就業:近七成女性處於在業狀態。城鎮和農村女性在業比例分別爲66.3%、73.2%。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佔比超四成,女性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女性在第三產業就業佔比達54.1%。對貧困婦女的保障力度持續加強,截至2020年底,實現脫貧的.近1億人口中婦女約佔一半。

婚姻家庭:夫妻家庭地位更平等。共同商量如今已成爲家庭重大事務決策主要模式。其中“生育決策”由夫妻共同商量的佔91.1%;在“投資/貸款”和“買房/蓋房”方面,妻子參與決策的分別佔89.5%和90%。丈夫休帶薪護理假比例上升,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例明顯降低。

社會保障:各方面社會保障都在提高。分娩費用報銷或補貼比例明顯提高,女性養老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末,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女性爲4.7億人,比2016年末增加1.2億人;女性參加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人數增長約八成。

社會參與:年輕女性參與意願更強。居委會和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均提高,全國人大女代表和政協女委員佔比均達歷史最高,女性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佔據越來越重要地位。年輕女性更關心國家大事,18~24歲女性關注國內外重大事務的比例高達97.3%。

法律保障。公衆法治意識和性別平等觀念增強。八成左右被訪者知曉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婚姻法、繼承法等。打擊犯罪取得顯著成效,爲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得到大力加強。2011~2020年,全國共有330.7萬人次的女性獲得了法律援助。

教育是保障女性權益的基石

《生命時報》記者就此採訪專家時,他們表示,婦幼醫療、教育和法制的完善是增進婦女幸福感的主要推動力。陸軍軍醫大學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李力表示,中國婦女健康狀況的提高顯而易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婦產領域取得了卓越成績,孕產婦死亡率大幅下降,在2018年就提前完成了聯合國要求的千年發展目標。據聯合國測算,中國女性壽命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出4歲,基本邁進了中高水平國家陣列。如今,城市環境、生態環境、農村人居環境在變好,都爲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研究所研究員丁娟表示,教育對女性一生的成長非常重要,沒有教育基石,根本談不上女性就業、社會參與等更高層次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平等是男女平等執行最好的領域。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教育以人爲本,向弱勢者傾斜,農村教育加大投入,通過轉移支付,加強農村薄弱環節,如今有效促進了女性受教育時間的延長。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0張

近十年來,女性參與民主政治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意願和能動性進一步增強。丁娟說,人大女代表和政協女委員、企業女管理者日益增多,這說明女性在關注自己命運的同時,越來越關注社會發展,把自我發展與社會相融合。教育是基礎,就業是核心,參政是焦點指標,民主參與是男女平等的重要領域。長期以來受封建思想荼毒,女性被禁錮在家庭中,沒有自我表達和社會參與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着女性沒有這方面的意願和能力,只是被長期壓抑了。如今,婦女素質提高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爲女性瞭解國內外重大事務提供了更多機會。

丁娟表示,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提倡家風和家庭文化建設。過去認爲家庭是私權領域,女性必須以家庭爲主,順從丈夫,即便是受到家暴,也被認爲是男性特權,或女性存在過錯。如今,公權力越來越多介入家庭,家暴不是私事,家庭的社會屬性越來越強。這一方面是因爲,人越來越依靠社會生存發展,對家庭的依附性減弱;另一方面是因爲,社會對個體的婚戀態度更加尊重,如果婚姻維持不下去,男女都有結婚和離婚的自由。

另外,婦女權益保障法等諸多法律法規的頒佈和修訂,對女性財產權益、女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土地承包權益及女職工健康權益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使維護婦女權益、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完善。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13—2020年)》,對我國反對家暴、保護婦女兒童等弱勢羣體具有里程碑意義。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1張

城鄉差距需改善,男女平等再加勁

專家們表示,我國在女性健康、就業、社會參與等多方面取得的進步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城鄉之間還存在差距,有些問題還需細化到具體領域,落實對女性的更多關懷。

育齡期健康教育需要加強。“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指出,2020年,農村孕產婦死亡率爲18.5/10萬,比2010年降低38.5%,但仍高於城市14.1/10萬的水平。例如,我國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孕產婦死亡率低至4/10萬左右,而中西部地區仍然在10/10萬左右。

李力表示,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健康的重要指數。當前,威脅孕產婦健康的疾病譜不一樣了,以往造成孕產婦死亡的疾病有產後出血、羊水栓塞、子癇前期、感染等。近年來的新情況是,孕產婦合併症多了,合併“三高”、腫瘤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情況越來越多,需要高度重視。這提醒我們,無論城鄉,女性育齡期前的健康保健和健康教育尤爲重要,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合理避孕,並加強青少年期性教育,避免早孕和墮胎。

關注女性家庭壓力和個人發展的不平衡。調查顯示,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務勞動時間爲120分鐘;0~17歲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輔導作業和接送主要由母親承擔;3歲以下孩子“托幼服務”需求比例爲35.1%,但由於托幼機構照料的僅佔2.7%,主要還是母親負責照顧。

丁娟表示,儘管近十年來夫妻家庭地位更平等,但家庭照料負擔重、公共服務支持不足、女性退休早和保障待遇低等問題依然存在。國家監管部門要加大性別歧視的監測力度,對企業招工性別歧視要予以嚴懲;大力推進家務勞動社會化和社會服務機構,建立普惠型的幼兒園和託兒所,減輕婦女育兒壓力。企業用工要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不能在崗位安排上排斥女性;在女性集中的行業要優先選拔女幹部,提高管理層女性比例。在教育領域,男女平等教育要從小做起,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減少校園暴力和侵犯問題。在家庭中,營造男女平等文化,夫妻間要彼此尊重,家務勞動共同分擔,男性不能做“甩手掌櫃”。在社會宣傳方面,應注重改善對女性的偏見,例如,對女博士等大齡女性的歧視、對女性生育選擇權的非議等。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2張

身心健康都需要重視。李力認爲,女性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要給自己做好基本的醫療保障,定期做體檢,做好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重視青春期性教育,儘早接種宮頸癌疫苗,40歲後重視兩癌篩查。當前,孕產婦死亡率的控制已經進入瓶頸期,更多的防控需要育齡婦女自己重視。重視孕前身體檢查,不要等到要備孕時纔開始重視健康。尤其是準備要二胎、三胎的女性,要注意防控新生兒出生缺陷。產後抑鬱比例增加應引起高度重視,關愛更年期女性情志變化和心理問題,呵護心理健康。

男女平等要把法律落到實處。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禁止基於性別排斥、限制婦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項權益。加強女職工特殊時期的勞動保護、保護農村婦女土地及相關權益,增加離婚時家務勞動經濟補償規定,完善學校和用人單位對騷擾的預防和制止措施。禁止使用迷信、精神控制(PUA)等非暴力手段等侵害女性,禁止因婚戀糾紛侵犯婦女人身權利。丁娟表示,這些法律條款要落實到實處,同時也需要女性提高自我權益保護意識,遇到侵權行爲,要積極依法維權。

最後,丁娟建議,實現女性自身全面發展,還要不斷提升教育程度,提高職業能力,把自己的選擇和社會的發展相結合,這樣更利於實現自身價值;要適應社會發展,協調好家庭和事業發展,處理好人生的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把握自己的命運,做到知情選擇,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相信在多方支持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婦女的幸福感還會進一步提高!”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3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佈《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佔比均超過男生”。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性研究生、本專科生比例均過半。職場中,女性的學歷情況也正在逐漸反超男性,尤其是在北上深等一線城市。

然而,不少女性在教育考試的道路上所向披靡,在職業發展、技術科研等方面仍然舉步維艱。

高學歷女性,讀書的意義在哪裏?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3張

全面反超

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是本專科還是研究生,女生佔比都已全面反超男生。

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數爲159.9萬人,佔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達到50.9%;普通本專科女生爲1674.2萬人,佔比爲51.0%。

尤其是女生讀研的比例,近年來穩步上升。

1999年,全國招收女性碩士研究生2.6萬人,在碩士總招生人數中佔比36.5%。2009年起,女性碩士招生數量開始超過男性。2019年,女性碩士招生人數爲44.7萬人,佔比55.1%。

從具體高校來看,男女比例在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驟然發生逆轉。

各高校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浙江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爲1.41:1,碩士生男女比縮小爲1.22:1;南京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爲1.14:1,碩士生男女比縮小爲0.79:1,碩士生中女生數量直接將男生反超。

即使是男生數量較多的理工類高校,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年畢業的本科生女生數量爲269人,碩士生女生數量則高達1084人。

當爲數衆多的女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也改變着職場中的學歷狀況。

智聯招聘公佈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女性職場人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已經達到55.9%,反超男性職場人。

較高的學歷,讓女大學生更容易在大城市中留下來。第一財經曾對城市戶籍人口數據進行梳理統計,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廈門、瀋陽這10個城市,全部存在戶籍人口女多於男的現象。

比如教師行業,大城市呈現女性佔比增加的趨勢。2020年中小學專任教師中,女教師比例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階段分別爲54.73%、53.2%、69.98%。在發達城市,這一比例更加失調。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4張

後勁“乏力”

高學歷羣體中女性比例的提高,是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綜合的結果。

根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自《綱要》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斷增加;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婦女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高學歷女性更容易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城市文化氛圍也給前來打拼的高學歷女性以更大的包容度。

而在讀書這件事上,由於女性認真細緻、自控能力強的自身優勢,也比較容易讓女大學生在各類考學中脫穎而出。

不過,一份對13餘萬份簡歷數據的研究顯示,平均而言女性要比男性多讀一個學位才能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收入,而且女性後期的收入增長會比男性更早呈現出放緩和飽和的態勢。

在繼續讀書的道路上,女性後期的表現也逐步放緩。雖然女碩士反超男碩士,但在博士層次,女博士人數依然遠少於男博士。

當前,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女性佔比約45.8%,隨着專業技術職務的提高,女性佔比逐級減少,女性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剪刀差”現象較爲突出。

在2021年公佈的兩院院士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學家僅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學家僅6人。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女院士佔比很小,在數理學部的院士中,與數學緊密相關的女院士更加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張平文指出,中國數學界的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傑出女性數學工作者人數仍然較少,在國際數學會議上作大會報告的女數學家比例很小。

當然這與高等教育的屬性相關。有學者認爲,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和思維模式,是以男性的思維模式建立起來的。女性與男性的認知方式本身存在差異,這就導致女性在學習中更容易遇到困難。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5張

並非終點

女性在各類高等教育中的佔比反超,顯然不是故事的終點。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史靜寰指出,入學機會均等雖然是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內容,但並不是唯一內容。

實現平等的更爲重要的指標,是教育環境的公平、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以及男女兩性在教育中獲得自身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的公平。

如何幫助女性留在科研界?TheScientist網站刊登過一篇文章,給男科學家提出了10條建議,比如經常與女科學家討論科學前沿問題、學術座談會注重請女科學家發言、組織會議多邀請女科學家做報告等。

2021年7月,科技部等13部門印發《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女生在各類高等教育中佔比均超過男性 第16張

文件指出,在若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探索設立女科學家項目、適當放寬女性申請人年齡限制。

同年9月,北京市婦聯聯合市人才局等單位印發《科技創新巾幗行動——北京行動》,指出在“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項目組織實施中,適當放寬女性申請人年齡限制。

在職場中,近年來延長女性產假和生育假最爲令人矚目。《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55.8%的女性在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這個數字是男性職場人的二倍多。

當然,企業職員們都明白,企業以營利爲目的,延長女性的產假和生育假也會進一步弱化她們的工作機會,鼓勵生育的政策法規還需相關的配套措施,以承擔該福利政策的相關成本。

目前,我國已基本消除兩性入學差距,女性在讀書上的優勢逐漸顯露,今後是致力於縮小獲得高學歷後的現實差距。

畢竟,讀書的目的,是讓人獲得更好的前景,無關性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