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本文已影響1.75W人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黃梅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創造發展,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 間小戲,一躍成爲全國著名劇種,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以下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1

總體上我看過了之後很振奮,感覺到我們的安徽文化建設特別我們安慶市文化建設已經拉開序幕了。有了非常嚴謹的、非常負責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圍。有幾點感想,

第一點、是我們過去講黃梅戲是安慶的名片,通過拍攝黃梅戲的紀錄片,我覺得這個名片才基本上靚麗起來,以黃梅戲爲主線,幾乎是卷及了安慶的整個文化背景,山水名勝、特產,甚至安徽的對外開放。這個紀錄片不僅形式出來了,而且內容也比較豐富的。

第二點、我感觸很深的是細節,把視覺時代和知美時代的優長都結合起來了。我們都講我們是一個獨特的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的文化時代,但它不僅僅是視覺文化,它還是學術性的。

第三點、感覺到資料非常的詳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反差講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現在的,所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掌握非常好。有強烈的歷史感、厚重感、立體感。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第四點、史詩性的。我個人比較愛看紀錄片的,我看了黃梅戲紀錄片之後,這個史詩性的感覺很強烈,有時間的長度,有空間的廣度,有審美的深度,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三者的結合就帶來了史詩化的審美感受。

那麼第五點感覺呢,我覺得這個片子對於史和詩的判斷是準確的,對於黃梅戲藝術史的判斷也是準確的。

例如剛纔大家都談到的梅開三度問題,當然也有梅開三度的說法,這個說法我是不贊同的,應該說馬蘭演《紅樓夢》是進入梅開二度的標誌性作品,但是梅開二度的高潮應是韓再芬的《徽州女人》。我這個說法呢,彷彿和學術界也彷彿和文化界一致。

第六點、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就覺得畫面色彩色調非常美。剛纔我自己也講了,非常符合構圖時代的要求,就是視覺文化這一塊的需求。同時他的文學性、他的知識性、他的藝術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審美性是比較高的。

第七、就是結構的審美。結構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數有問題以外,像第一第二有點緩慢,我覺得整體來看,節奏旋律都是很好的。各種藝術方式各種藝術範疇也是較好的結合的,體裁選材也是非常恰當的。

我覺得這部文獻紀錄片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夠從文化層面分析文化,從風俗習慣來分析文化,從審美文化層面分析再現黃梅戲的發展歷程,這一點也是它的特色之一,總的來說是很成功的作品。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2

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

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爲“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着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

“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爲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第2張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臺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

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衆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臺設置,亦較農村草臺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着《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衆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黃梅戲的藝術特色: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爲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黃梅戲有兩大聲腔體系———花腔體系、平詞體系。花腔體系脫胎於民歌小調,屬曲牌體。平詞體系淵源於高腔、彈詞、羅漢樁、道情、吹腔、徽調、京劇等聲腔,屬板腔體。這兩大聲腔體系,都植根於安慶地區的聲腔土壤。黃梅戲表演形式,在學習借鑑崑曲、京劇、徽劇等大劇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第3張

早期黃梅戲從業人員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記載的黃梅戲老藝人,絕大部分都是安慶地區的人。例如蔡仲賢(已知最早黃梅戲演員,生於1821年,望江縣人),胡普伢(最早黃梅戲女演員,生於1821年,太湖縣人)、洪海波(潛山縣人)、葉炳池(東至縣人)、咎雙印(懷寧縣人)、胡玉亭(望江縣人)、龍昆玉(望江縣人)、程積善(貴池縣人)、查文豔(懷寧縣人)、丁永泉(懷寧縣人)、潘澤海(安慶市人)、嚴鳳英(桐城羅嶺人)等,他們之間都有師承關係。

建國前,黃梅戲沒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餘本大小傳統劇目,絕大部分都是移植於青陽腔、嶽西高腔、京劇和徽劇。

通過以上對黃梅戲聲腔形成的探討,劇目積澱的溯源,演員師承關係的覓蹤以及黃梅戲歷史沿革發展的總體把握,我們對黃梅戲劇種的發展概貌,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認識。

黃梅戲的源頭就在安慶地區,黃梅戲誕生於安慶地區,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聲腔系統是一個劇種的重要標誌,任何一個劇種和隸屬於這個劇種的聲腔系統的形成,都有一個不斷吸納、借鑑、融會、揚棄、改造、流傳、不斷適應觀衆審美需求、艱難複雜的積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與本劇種在文化背景、人文環境、審美趨向、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着淵源關係的某一種或某幾種音樂素材,是本劇種的重要養分,從而加速了這個劇種的形成。

如果我們將一個劇種比喻成一條江河,那麼,對於催生這一劇種成熟的某一種或某幾種音樂素材,只能算是沿途匯入那條江河的支流。黃梅戲之於黃梅採茶調的關係,就如同江河與支流的關係,黃梅採茶調是促成黃梅戲成熟的重要因素,但決不是黃梅戲的源頭。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幾種傳說。

傳說之—:“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爲‘懷寧調’。”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第4張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爲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

以上三種傳說,我認爲前兩種傳說較爲符合歷史真實,後一種傳說就顯得牽強附會,很多人因爲黃梅戲和黃梅縣同字同音而趨同黃梅戲源於黃梅縣的說法。當然,一些專家也曾從音樂、劇目、師承的層面進行分析、推論,認爲黃梅戲源於黃梅採茶調,但提出的論據、論點不具有說服力,他們也坦承由於可供借鑑的資料匱乏,所以,無法最終形成定論。

至於黃梅戲到底源於何處,很少人有興趣去探討研究。這既有年代久遠,原本就缺少文字資料,一些瞭解情況的老藝人也相繼去世,又無經費支持的原因,也與人們普遍對黃梅戲起源持漠視態度有關。

【結束語】我以爲,黃梅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創造發展,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小戲,一躍成爲全國著名劇種,且在戲曲整體萎縮的形勢下,依然保持着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得益於黃梅戲的通俗化、大衆化的藝術品格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3

讀黃梅戲有感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戲劇就是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華大地上閃閃發光。戲劇是中華民族特有藝術文化。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影響着中國,影響着世界。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它發源於湖北黃梅縣,是由民間的山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而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羣衆的喜愛。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羅帕記》、《慈母淚》、《三搜國丈府》、《蕎麥記》等。其中以《天仙配》最爲著名,先後改編成爲電視劇,電影。

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第5張

《天仙配》主要講述了 七仙女厭惡天宮歲月的冷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就不顧森嚴天規,奔向人間。槐蔭樹下遇到了董永,傾訴衷曲,二人於是結爲夫妻。兩夫妻正向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與董永分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段唯美的愛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優美動聽的黃梅戲中,讓觀衆讚歎不已,心曠神怡。

黃梅戲,演的是淳樸,唱的是淳樸,說的還是淳樸……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懂得了樸實,像泥土一樣,毫無雜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