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本文已影響7.72K人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地區,主要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聽黃梅戲,其中比較經典的一場黃梅戲就是鬧花燈,下面是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1

是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和王少舫於1956年主演的經典黃梅戲作品。

戲曲唱詞

王 妻:手拉當家的出家門。

王小六:隨手帶關兩扇門。

王小六:上屋的人,

王 妻:下屋的人,

王小六、王 妻:我夫妻二人去看燈,有勞你們照應門,看燈回來再啊再感情。

王 妻:急忙走,急忙跑。

王小六:不覺來到柏子橋,

王 妻:柏子橋,造得好。

王小六、王 妻:玉石欄杆兩邊造,中間搭起個娘啊娘娘廟。

王 妻:急忙走,急忙行。

王小六:不覺來到汴梁城。

王小六、王 妻:夫妻二個城門進,擡起頭來看啦看花燈。

王小六:東也是燈,

王 妻:西也是燈,

王小六、王 妻:南也燈來北也燈,四面八方鬧啊鬧哄哄。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王 妻:長子來看燈。

王小六:他擠得頂一伸。

王 妻:矮子來看燈。

王小六:他擠在人網裏邊。

王 妻:胖子來看燈。

王小六:他擠得汗淋淋。

王 妻:瘦子來看燈。

王小六:他擠成一把筋。

王 妻:小孩來看燈。

王小六:他站也站不穩。

王 妻:老頭兒來看燈。

王小六:走起路來戳啊戳柺棍啦。

王小六:沖天炮,放得高。火老鼠,它地下跑,呀!呀!不好了,老婆的褲腳燒着了。

王 妻:急忙看我急忙瞧,我的褲腳沒燒着。砍頭的你做什麼,不看燈你盡瞎吵,險些把我的魂啊魂嚇掉。

王 妻: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燈。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第2張

王 妻:觀長的。

王小六:是龍燈。

王 妻:觀短的。

王小六:獅子燈。

王 妻:蝦子燈。

王小六:犁彎形。

王 妻:螃蟹燈。

王小六:橫爬行。

王 妻:鯉魚燈。

王小六:跳龍門。

王 妻:烏龜燈。

王小六、王 妻:頭一縮,頸一伸,不笑人來也笑人,笑得我夫妻肚啊肚子痛啦。

王 妻:走走走,回去。

王小六:麼事啥?

王 妻:我不看了。

王小六:麼事啥,不看啦?

王 妻:我不看了嘛!

王小六:麼事啥,不看啦?

王 妻:那裏邊有個人,不看燈,光把兩個眼睛看着我。

王小六:啊,在哪裏?

王 妻:在那裏!

王小六:哎,你這個老幾,叫你看燈就看燈嘛,你把兩個眼睛看着我老婆做麼事啥?哎,哎,老婆哎,老婆哎,那個老幾走了哎!

王 妻:走了我也不看了。

王小六:哎! 哎!燈來了,燈來了! 燈來了!

王 妻: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啊燈。手捧周朝燈一盞。

王小六:叫老婆。

王 妻:做什麼?

王小六:何謂周朝燈一盞?你一一說把爲夫聽。

王 妻:周文王去訪賢,無稽帶路在河邊,姜子牙坐車輦,臣坐車君推輦。

王小六、王 妻 :願保周朝八也八百年。

王 妻: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燈。手捧唐朝燈一盞。

王小六:叫老婆。

王 妻:做什麼?

王小六:何爲唐朝燈一盞?你一一說把爲夫聽。

王 妻:有唐僧去取經,前面走的豬八戒,後面跟的是沙僧。

王小六:大鬧天宮孫啊孫悟空,

王 妻:丟了腔丟了腔,丟了南腔與北腔。百樣花燈都看過,

王小六、王 妻:夫妻雙雙把家還。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2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地區,因人民的社會交往逐漸向東流傳到安徽。

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衆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爲一個名劇。在談說這個名劇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這個劇種的團體,同樣經歷了這麼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完善起來的。也可以說,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他的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餘性到專業性,大略可分爲四個階段.

(1) 萌芽階段的'表演活動:

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

(2)早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餘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採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

(3)後期階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幷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第3張

(4)近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從職業班社轉爲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於1932年進入城市,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貴池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

黃梅戲形成於安慶,是在安慶地區融合皖、鄂、贛三省間諸多民間音樂而形成地方戲種。

黃梅戲吸收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青陽腔、徽調,這些音樂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形成“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萌芽於懷寧縣,正式形成於安慶。

黃梅戲是由,先在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3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爲“燈節”,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着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

元宵燃燈的習俗另有一說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鬧花燈黃梅戲原唱 第4張

燈籠與神有關,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爲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爲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