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2.74W人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一樣的節日是有着不一樣的寓意和意思的,下面看看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1

1、十月一。俗稱鬼節。上墳的日子,爲墳墓添土。戶戶吃油饃。俗語說“十月一兒,油唧唧兒。”

2、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較爲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從冬至起開始數九。我縣的習俗是家家戶戶吃餃子,俗語曰:吃餃子安耳朵,冬至不吃餃子到了臘月天會凍掉耳朵的。

3、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兒。民間有“吃罷臘八飯,開始把年辦”的俗語。臘八粥象徵五穀豐登,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爲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竈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讚,祝讚那竈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竈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爲這是農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儘管設有再祭竈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芝麻糖等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4、祭竈日,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擺設竈糖,送老竈爺上天,並讓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來年閤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請回竈爺,“臘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來。” 其實,過了臘月二十三,中國的老百姓就全心全意的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在以下的幾天裏,每天干什麼都是有講究的。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

5、二十四,掃房子。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把自己家的房前屋後,屋裏屋外打掃的乾乾淨淨,喜迎佳節。

6、二十五,磨豆腐。磨豆腐是春節購物的別稱。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上街購買年貨。

7、二十六,蒸饅頭,爲春節期間用,主要是饅頭,兼有花糕、豆餡饃、菜餡饃等。每家一般都要蒸幾十斤面的饃,爲的是在節日期間讓婦女好好的休息一下。

8、二十七,殺公雞。祭竈時的那隻公雞應在今日殺。煮熟之後,暫不食用,除一五更放在竈君神位前供香後纔可食用。

9、二十八 ,貼花花。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張貼年畫和對聯使家裏家外煥然一新。

10、二十九 ,剃頭。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理髮洗澡。把外面打掃乾淨了,過節物品也準備好了,最後把自身的衛生再打掃一下。

11、三十退皮。指換新的衣服。全家人從上到下,從內到外一律換新衣服,新迎新春。在過去生活水平低的時候,三十中午這頓飯是要吃好飯的。寓意填窮坑,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能吃好飯,來年就不會受窮。而到了三十的晚上就是所謂的除夕了。

12、除夕 ,年三十的晚上,時興全家團聚守歲,又稱“熬福”,睡得越晚,來年越有福。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2

1、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2、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俗稱數九,也就是九九的開始。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南方則是吃湯圓,古諺道:冬節丸,一食就過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其中尤以潮汕湯圓最出名。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 第2張

3、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爲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中國古代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4、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

5、除夕,也就是年三十。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3

中國古代重要的節日有哪些

【元旦】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着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中國冬天的節日有哪些 第3張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裏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爲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爲清明習俗之一。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爲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糉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糉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爲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爲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