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3.79K人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而且不一樣的節氣有着不一樣的知識,小編今天爲大家整理好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1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二十四節氣在風水與命理實踐中廣泛被應用。風水實踐中,凡是與月份相關的問題,劃分月份的節點就是二十四節氣理論。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二十四節氣原理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爲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爲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爲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2、二十四節氣的歷史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爲日至,又稱冬至,日影最短爲日短至,又稱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爲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 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節氣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年二十四節氣依次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4、農曆月份對應節氣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

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5、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1)、立春

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爲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2)、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爲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

鬥指丁。太陽黃經爲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

諺語云: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4)、春分

鬥指壬。太陽黃經爲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5)、清明

鬥指丁。太陽黃經爲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6)、穀雨

鬥指癸。太陽黃經爲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

諺雲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

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爲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

鬥指甲。太陽黃經爲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芒種

北斗指向己。太陽黃經爲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黴雨。

(10)、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爲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11)、小暑

鬥指辛。太陽黃經爲105°。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12)、大暑

鬥指丙。太陽黃經爲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13)、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爲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

鬥指戊。太陽黃經爲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15)、白露

鬥指癸。太陽黃經爲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秋分

鬥指已。太陽黃經爲180°。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17)、寒露

鬥指甲。太陽黃經爲195°。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18)、霜降

鬥指戌。太陽黃經爲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

鬥指乾。太陽黃經爲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爲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20)、小雪

鬥指己。太陽黃經爲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21)、大雪

鬥指癸。太陽黃經爲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22)、冬至

鬥指子。太陽黃經爲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23)、小寒

鬥指子,太陽黃經爲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24)、大寒

鬥指醜,太陽黃經爲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後,立春接着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週,完成了一個循環。

6、十二星座與二十四節氣理論相通

西方的十二星座理論和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理論均是按照天體運行規律總結出來的,所以其中有相同的地方。白羊座的起始節點對應二十四節氣的氣。

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是占星學描述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道的十二個區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

(1)、白羊座,出生於公曆3月21日-4月20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到穀雨。

(2)、金牛座,出生於公曆4月21日-5月21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到小滿。

其中春分大約在3月20--22日,穀雨大約在4月19--21日。

(3)、雙子座,出生於公曆5月22日-6月21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到夏至。

(4)、巨蟹座,出生於公曆6月22日-7月22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到大暑。

其中小滿大約在5月20--22日,夏至大約在6月21--22日。

(5)、獅子座,出生於公曆7月23日-8月23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大暑到處暑。

(6)、處女座,出生於公曆8月24日-9月23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處暑到秋分。

其中大暑大約在7月22--24日,處暑大約在8月22--24日。

(7)、天秤座,出生於公曆9月24日-10月23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秋分到霜降。

(8)、天蠍座,出生於公曆10月24日-11月22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霜降到小雪。

其中秋分大約在9月22--24日,霜降大約在10月23--24日。

(9)、射手座,出生於公曆11月23日-12月21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到冬至。

(10)、摩羯座,出生於公曆12月22日-1月20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到大寒。

其中小雪大約在11月22--23日,冬至大約在12月21--23日。

(11)、水瓶座,出生於公曆1月21日-2月19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大寒到雨水。

(12)、雙魚座,出生於公曆2月20日-3月20日,基本對應於二十四節氣的雨水到春分。

其中大寒大約在1月20--21日,雨水大約在2月18--20日。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2

平時不養生,老來養一生,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N老師

今天給大家帶來立秋的節氣特徵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開始加大

空氣逐漸乾燥,很容易傷肺

老人、孩子呼吸道幹癢、不適。空氣乾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人們應注意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日早晚可適當慢跑,

到空氣清新處主動咳嗽,

以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有害物質。

關於立秋你知道該怎麼吃嗎?

秋季是由轉涼,在由涼轉寒的過度性季節,那麼立秋要吃些什麼呢?

銀耳:既爲滋陰的良藥,又是餐桌上的美食,並且銀耳又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

銀耳中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助於修復機體組織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侵害,促進發育生長。

以及銀耳中的膳食纖維可調整腸胃功能(整腸作用)、防止便祕、改善腸內菌羣和輔助抑制腫瘤作用。並且銀耳維生素D對老人孩子抑制骨質疏鬆、手足痙攣、骨質軟化等有重要功效。

立秋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你知道嗎?

金色的季節,陽光依舊美好,但晝夜的溫度卻被悄悄拉大了,那麼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晝夜溫差大:這個時候莫貪涼,以免身體機能下降嚴重的甚至感冒發燒。隨着溫度的拉大,伴隨的還有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第2張

當然了也要注意

安全飲食:熱性食物,食用後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和對腸道的危害因此,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3

二十四節氣是人們很熟悉的,因爲它和農事活動相關,所以廣大農民更熟悉,許多人不僅能背誦,而且能靈活運用於農耕活動。對於非從事農業的人們,掌握和熟悉二十四節氣,在工作、生活中如何適應節令變化也很有好處。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特別是農業生產實踐中,根據氣候變化和農時對應摸索總結出來的,也是我國人民的發明創造。它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因爲地球溫帶的'季節變化最明顯、最有代表性)。

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四個時間點;然後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大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四個時間段。以後通過生產實踐逐漸充實改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爲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根據,特別是在我國北方使用更爲普遍。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怎樣牢記二十四節氣及其變化先後?這並不難,只要記熟二十四節氣的歌訣,就可運用自如: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注1),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二一,下半年來八二三,

一月兩節日期定,上差下差(注2)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第3張

二十四節氣雖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關係,但它不是按照農曆來制定的,而是和公曆計年基本合拍,因爲兩者都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一個地球年)作爲一循環的。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稱爲黃道,圓周爲360度,二十四節氣就是將黃道分成24段,每段15度,地球每運轉15度就是一個節氣,因此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是相對沒有大變化的,如清明節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等。如上歌訣所說:“上半年來六二一,下半年來八二三”,是指兩個節氣在上半年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每月的8日和23日,都是按公曆說的。

“一月兩節日期定,上差下差一兩天”,是指在一個月中有兩個節氣,上半年裏不是在6日和21日,也是在6日的鄰近日期,下半年一般在8日和23日,相差時間也是如此,上差下不過一二天,如清明節一般是在4月5日。但需要說明的是:二十四節氣和公曆的日期並不絕對對應,因爲一個地球年的絕對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而公曆編年是無法破開“天”這個基本單位的。所以公曆的每一年是無法和一個地球年的時間相一致的。因此每個節氣在每月就沒有絕對固定日期和時刻。

再是時令中的“三伏”和“九九”,它們不屬二十四節氣,但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冬至以後就交九,每九天一個九,九九八十一天,冬至這天即爲一九的第一天。但夏至就不是接着入伏了,人稱“夏至三庚便入伏”,就是說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法中十天一個庚日如庚子、庚午等)爲初伏的第一天。

由於庚日是干支紀日與干支紀年的方法一樣,六十爲一週循環往復,在每月中的日期不固定,所以入伏的時間也無定日。夏至這天與庚日相遇的時間有遠有近,就會出現夏至後少則20天多則30天才入伏。但一般規律是在小暑之後大暑之前即7月11日至21日之間,這是相對不變的。

“三伏”的天數,一般來說是:初伏、中伏、末伏(也稱頭伏、二伏、三伏)各10天共30天。但還有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爲末伏第一天的規定,這樣從中伏至末伏的時間就有10天或20天兩種可能。 在什麼情況下中伏會有10天或20天區別呢?大體可以這樣界定:如果立秋在8月7日,那就是在7月18日及以後入伏的,其“中伏”就是10天,整個三伏就是30天;17日及以前入伏的,其“中伏”就是20天,整個三伏就是40天。如果立秋是在8月8日,其計算方法就需把入伏相應地向後推延一天。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還結合時令氣候總結出不少諺語,也是很有意義的,如: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前後耩高梁,穀雨前後種瓜種豆;到了驚蟄節,耕牛不得歇;冷在三九、熱在中伏;頭伏蘿蔔二伏菜,出伏的葫蘆老不成;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冬至10天陽歷年,小寒大寒快過年(春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順(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即熱得需把穿多了的衣服放到挑擔上),八九七十二準備犁耙好耕地,九九八十一家裏做飯坡裏吃......等等,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

隨着全球氣候的變暖和科學的發展以及對農業的大投入,過去的許多諺語、經驗,有的可能在現實中不太適宜了,但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二十四節氣的規律總的來說是不變的。所以掌握這些節氣的規律和變化知識,對於人們處理好日常工作和生活,還是很有幫助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