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育兒的小知識

本文已影響7.74K人 

別讓年輕父母進入“憂兒園”,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以下是別讓年輕父母進入“憂兒園”方法。

關於育兒的小知識
育兒的小知識1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也是在上漲,尤其是關於孩子的,只要是和孩子相關的都是貴的。現在幼兒園的價格很高,很多父母都難以承受,幼兒園,正在變成家長的“憂兒園”。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兩個孩子光上小學前就得花30多萬元”“您要不上這個班,明年的幼兒園預備班、後年的小班肯定進不來……”普通家庭在面臨幼教基礎設施不足的現實,孩子們不得不無奈地擠進幼兒園“佔坑班”。目前幼教資源緊俏,但這種奇貨可居卻完全依靠家長腰包的槓桿來調節。

“能說出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的首都;能將70首古詩背得滾瓜爛熟;認識的漢字多達2000多個”,能做到這些的神童年僅5歲,這種“早熟天才”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過分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正是幼兒園“佔坑班”辦得風生水起的一大原因;在“不讓孩子們輸在所謂人生的起跑線上”理念的裹挾下,家長們無可奈何地被拖進幼兒園“爭奪戰”中。

其實,按照兒童身心成長規律,0至6歲兒童應該以接近自然爲主、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形式,過早“小學化”,強調知識灌輸,有害無利。可殘酷的現實,卻是孩子們的眼鏡片越來越厚,身體素質越來越差,不是在“佔坑班”裏上課,就是在去往“佔坑班”的路上……

幼兒園,正在變成家長的“憂兒園”。

其實,扭曲的學前教育理念充其量只是“憂兒園”的催化劑,逼得家長們不得不四處奔走,託門路、找關係、拼背景的元兇,是學前教育資源的極度匱乏和分配不均。公辦園“稀缺化”、民辦園“兩極化”、優質資源“特權化”、收費“貴族化”等問題,都由此而生。

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學前教育佔GDP支出的0.4%~0.7%,且家長只需爲上幼兒園的孩子承擔10%左右的費用,而在我國學前教育僅佔GDP的0.06%,而且基本分配到了爲數不多的公辦幼兒園頭上,大部分學前適齡兒童無福享受。其實,前文中的兩個孩子上的就是公辦幼兒園,也已經這麼貴了。我的另一名同事,孩子上的是民辦幼兒園,每年要交“學費”2.9萬。聽他介紹,其實也是很普通的幼兒園,如果非要說特色,教小提琴算一個吧。更可怕的是,該園不到兩個月就漲了三次價,而且,已有消息說要漲到3.3萬。

幼兒園,已經成爲不少家長的不可承受之重,也已引起中央的重視。此前公佈的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要向學前教育傾斜;月前舉行的全國學前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提出了將對城鄉民辦幼兒園給予多種形式的扶持和資助,讓羣衆可以在繳費大致相當的情況下自由選擇公辦園或民辦園;12月6日,教育部公佈一批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試點地區……這些,都讓人大有期待。

關鍵是,這些要求和政策要落到實處,別像“教育投入佔GDP4%”那樣,目標十幾年還沒有實現。這一次,中央要求建立督促檢查和考覈獎懲機制,以促進工作。只有這些機制建立起來,並真正起作用,敢於舉起問責大棒,才能讓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不敢懈怠,投入纔不會缺斤短兩,才能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年輕的父母們纔不會被壓垮。

需要提一下的是,在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有必要開展一次大檢查,看看這麼多的學費到底落到了誰手裏?這麼貴的學費是否收得合理?是否有諸多亂收費?是不是該砍砍了?

的確如,包括幼兒園在內,都抓住家長的心,孩子是主要的,只要是給孩子花的錢,再多也值,可是如果這價再不控制,肯定會讓很多小朋友失去上幼兒園的機會。

育兒的小知識2

自從某水果臺連拍四季親子真人秀節目後,我對這類節目是徹底無愛了。沒辦法,實在忍受不了這種不尊重觀衆智商的製作——千篇一律的人物設定,俗套無趣的互動遊戲,爲了搏出位狂賣cp的嘉賓,但凡有點審美追求的人都會厭倦。

所以當朋友給我推薦騰訊視頻的`《放開我北鼻》第二季時,我的內心是大寫的拒絕。不過最近和老公又一次由於女兒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累得我想吐幾口老血時,朋友的安利如同《東京白日夢女》裏的魚和肝再次上線。

我從牀上爬起來,打開電腦搜索到最新一期,一口氣看完,居然比預想的好看。這個豆瓣評分8.4,專注於描述孩次元的節目確實算是兒童綜藝屆抑或是親子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沒有常見的人設“爸爸”,按理說小鮮肉自己也還是個孩子,和萌娃之間是完全不搭的存在。

但是我卻看到另一種教育理念――在養孩子的路上,其實每個人都是缺乏經驗的,父母不應該只是單純陪伴孩子長大,而是同孩子一起成長,當然這也是節目組的初衷。

在節目中,我看到萌娃們從最初的不適應到習慣集體生活,越來越懂事,鮮肉們也懂得了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說法方式,讓自己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之所以現在很多80、90後的父母認爲帶孩子難,我認爲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付出了99%的努力去帶孩子,卻忽視了對孩子1%的用心上。

以至於我們的孩子成了玻璃心、萬人煩、斷不了奶的巨嬰。怎麼纔算對孩子用心呢?我認爲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給孩子安全感

爲了拉近孩子和鮮肉的距離,導演組也是操碎心,節目一開始,安排千璽穿上熊外衣,林更新套着香蕉人頭套,兩個人一起去迎接孩子。

結果一口東北大茬子味的林更新開啓尬聊模式,一句“你媽不要你了”直接把小蔥花給嚇哭了。有意思的是小林同學也懵逼了,估計是沒想到自己逗逼的腦回路居然在孩子這裏水土不服。

不過好在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趕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無卵用,最終還是通過讓小蔥花和媽媽微信視頻,重拾安全感。

不過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三四歲的孩子時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我要媽媽”,在他們心裏,媽媽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他人。

所以雖然我們知道“你媽媽不要你”只是開玩笑,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十級傷害,特別是處於分離焦慮期,年齡較小的孩子。

這是因爲三歲以下的孩子大部分是不理解開玩笑和事實之間的區別,他們往往是通過最直觀的面部表情、語言和行爲來判斷別人的情緒。

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會把別人說過的話當真,比如你真笨,你是從垃圾桶裏撿來的……

以至於孩子的心理會產生恐懼、不安全感。有些人說小孩子哪裏知道什麼是安全感,錯了,小孩子的心思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細密和敏感。

如果幼年長期處於冷暴力的環境中,不安全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焦慮、不安、懷疑等一系列消極情緒甚至會對以後的婚姻生活產生連鎖效應。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對於寶寶來說就是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是安全的。

所以父母不要輕易說出“不要你”類似的話,當然如果遇到外人這樣逗孩子也是要及時糾正和安慰孩子“媽媽不會離開你”,安全感得到滿足的孩子一般都是安靜平和的。

二.讓孩子懂規矩

進入房間之後,于小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男孩子圍着方桌開會,提前給孩子制定規矩:犯錯誤是要罰站的呦。

我特別欣賞這種有儀式感的做法,參與感和被尊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意遵守集體制定的制度,一旦犯錯就要自覺接受懲罰。

我想這也是後來爲什麼小噗噗主動提出罰站的原因。

我回看了好幾次,發現于小彤給男孩子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規矩我也是要遵守的,我犯錯了也是要接受懲罰的。

其實聽到這幾句我是挺震驚的,平時我們也會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不能怎麼樣,可是很少人意識到自古以來規矩如果是一個人獨斷制定的,那麼反抗叛逆是必然結果。

彈幕對這種方式的評價算是兩極分化吧,我感覺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每個人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嚴厲但不粗暴,嚴格但講道理也是挺好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