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

本文已影響2.63W人 

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寶寶的智力程度體現在這些方面,寶寶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耐心教導,家長們應當抓住每一個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機會。以下是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方法。

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

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1

1、“孩子依賴評價

源於父母——過度表揚或批評!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使用恰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爸爸媽媽受到賞識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誇獎孩子,這就會導致孩子缺乏自我評價和定義,過分地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每當做一點小事時都希望能夠得到表揚,否則的話就不情願去做。

同樣,如果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的優點和長處,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所以,孩子出錯時,爸爸媽媽需要有分寸地、恰當地指出其錯誤在哪裏,從而幫助其吸取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任性”

源於父母——過於盲目的民主!

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他們往往能接受新一點的教育理念,並進行徹徹底底地執行,比如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

原因是孩子由於年齡的特性,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爸爸媽媽爲他們建立規則、進行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完全地放手“自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爲所欲爲。

所以,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爸媽可以採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而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還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屢教不改”

源於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年齡小,缺乏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爲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爸爸媽媽應該在平時的教育中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只有獎懲結合,纔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點。

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當然需要懲罰,但是這個懲罰並不專指打罵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了。如果在不該獎勵的時候給予獎勵、不該懲罰的時候給予懲罰,都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當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時,爸爸媽媽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是有的爸媽爲了表現對孩子的包容,偏要使用不適當的獎勵方法,“如果你不往牆上亂畫,明天我給你買個新玩具。”

顯然,這種方法只會縱容孩子今後爲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管教”

源於父母——教育意見不統一!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爸爸媽媽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如果你們是聰明的父母,那就應該選擇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不在孩子的面前爭論。可是,有些爸媽往往做不到,當看到對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順眼”時,就會直接指出,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

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或都是趁機鑽空子!

所以,在孩子面前時爸爸媽媽應該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性,切勿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如果讓孩子認爲找到“靠山”了的話,那麼日後對孩子的管教將會難以進行下去!

5、“孩子缺乏自信”

源於父母——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爸媽對子女過度地保護,對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就算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幫孩子完成。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出現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的情形是,有些爸媽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被盲目扼殺,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摧毀。

孩子不良表現源於父母五類教育2

如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

  1、認真對待第一次

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爲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我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後抱着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爲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不良行爲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後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後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於孩子不良行爲的矯正。

2、及時懲罰

不良行爲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採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你爸(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瞭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

相信家長一定經常發現此年齡段的孩子哭的同時轉眼就笑,更不用說一個漫長白天之後他怎能記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評他的原因,而且家長自己往往也已經忘記了應該責罰孩子。及時懲罰孩子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爲什麼錯誤行爲被責罰的,他也才明白應該改正什麼錯誤?

3、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髒話出口就應採取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爲什麼罰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不瞭解合適的冷處理的時間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

應該是年齡幾歲就罰幾分鐘,比如孩子三歲就應只罰站三分鐘並在此期間周圍人不理睬他的任何舉動。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爲什麼被罰與體驗孤獨的滋味,又沒有超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哭着往我懷裏撲不認罰怎麼辦?”,很好辦,家長在告訴他爲什麼之後,只要閉起眼睛不理他,到應該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粗暴的打罵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4、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爲標準

大多數家長認爲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行爲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法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法。

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

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爲,纔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爲。

5、抓住重點,持之以恆

這是非常重要並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着。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爲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爲進行矯正,反覆責罰以使這種行爲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爲孩子罵人、一會爲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