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1.43W人 

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急着處罰,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絕不能通過體罰的方式,此時的耕耘會讓孩子在未來受益良多。下面小編分享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

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

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1

每個家長都希望寶寶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但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家長們卻總是會忽視一些細節,繼而影響到寶寶的成長。或許在寶寶的身體健康方面,各位家長做的都很不錯,但對於寶寶的心理健康,各位家長做的又如何呢?可能很多家長在這方面做的都不是很好吧!

當然,沒有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因並不是因爲家長們不想,或許是因爲忽視了,也或許是因爲不懂的如何去照顧寶寶的心理,又或許是感覺心理健康不那麼重要。但事實證明,寶寶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一樣很重要,都是寶寶成長中的重點。若非如此,又怎麼會有兒童自閉症之類的說法呢?

而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心理成長的重點會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在教育或者說是在培養寶寶心理健康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忽視了寶寶心理的成長階段問題而導致教育失敗,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寶寶心理成長的側重點

0到2歲的寶寶重點是安全感

寶寶處於該年齡段的時候,家長們必須要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或者說是取得寶寶的信賴,這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初的關係形成。要知道這個時候寶寶沒有什麼心理想法,有的只是最基礎的本能。當家長們能夠給寶寶帶來安全感,贏得寶寶信任的時候,寶寶的情緒才能逐漸穩定下來,否則可能會讓孩子今後出現膽怯、易怒之類的不良情況。

2到3歲的寶寶重點是認識自我

這個時間段內的寶寶已經開始逐漸的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想法,即使無法完全表達出來,但至少能向父母傳遞一些簡單的想法,例如“好”、“不好”、“要”、“不要”等,這就表示寶寶已經開始進行自我認識,在認識自己的同時,也在認識父母,這個時候也是培養和教育寶寶性格的`關鍵時期。

3到4歲的寶寶重點是自信心

一般在這個時期的寶寶都在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所以他們這個時候可能會變得有些“叛逆”,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學習父母以及身邊的一切,通過學習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很多時候都應該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們,這樣才能讓他們更有自信。

4到5歲的寶寶重點是控制

這裏所說的控制並不是父母對寶寶的控制,而是寶寶的自我控制,對於父母而言,這個時候應該要開始教寶寶一些道理,讓寶寶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讓他們認識規則的存在,否則的話,孩子今後很容易會變得沒規矩,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很難教育。

而在5歲之後,寶寶的心理基本已經成型,想要再去改變或者是塑造都會比較困難。所以在5歲之前寶寶的心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也是教育和培養寶寶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通過不同時間段裏寶寶的心理重點不同,培養和教育寶寶的方法、方向都會存在極大差別,只有遵循這些側重點,才能讓寶寶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寶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2

影響孩子健康心理建立的因素與解決辦法。

1、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

2、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纔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3、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孩子只能圍着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如:“太髒了”、“太危險了”等等。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願意,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願理睬。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話語相威脅,有時還拿“許願”來敷衍孩子。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跟着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助,無論孩子做成什麼樣,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從而,讓孩子與家長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係。當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可以同孩子協商,而不是強令。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可是孩子非要吃餃子。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如告訴孩子,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麼,提前告訴媽媽。現在飯已經做好了,你如果想“吃餃子”,我們就要重新去買菜、擀皮、包餃子。你還要忍着餓,同媽媽一起來做這些事,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是堅持,那麼就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去買東西,回到家後,與家長一起摘菜洗菜包餃子……讓孩子學會等待。

4、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使孩子畏懼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爲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如:讓孩子適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5、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着急,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爲就會出現。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爲家長應當意識到,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衆不同!因爲差異就是資源、就是優勢。同樣是“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標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應該瞭解分析孩子的特點,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發展。

6、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只能聽得表揚,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家長、幼兒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聰明瞭!”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