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

本文已影響1.21W人 

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孩子的成長受環境影響很很大,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多多陪伴孩子,看完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

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1

當然,我會承認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當下我們很多教育,社會所倡導的很多思想,並不及格。所以,我一直對這一句未經思考的“你們要有出息”心存疑慮。我對讀者提問“作爲獨生子女,你最大的煩惱和疑惑是什麼?”的時候,我收到大量的回覆,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朋友談到;自己身上承擔着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父母的要求、社會的期望。這些要求,期望,有些軟,有些硬,或鬆或緊地纏繞在他們身上,這種壓力、承擔,從某種角度上抑制了孩子的獨立選擇與自由發展。而我一直想要追問這些父母的是:究竟什麼纔是有出息?!

一對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除了誦讀經典,還要琴棋書畫,當然,學業更是一點兒也不能放鬆,考試成績成了他們臉上的晴雨表,孩子不堪重負最後跳樓自盡,這對父母趴在孩子身上嚎啕大哭:早知道你會這樣子,我們什麼都不逼你,只要你能活着,我們一定不這樣去要求你……反思此等悲劇,倍感悲哀之餘,我們發現,這對父母他們所要求的出息變成了:好好活着。他們根本不清楚什麼纔是有出息。事實上,還有個更尖銳的問題,那些一直要求孩子有出息的父母:你們活到現在,取得了什麼驕傲的成績,又有什麼出息?世人眼裏的“有出息”最直接的莫過功利,獲得財富、名望、知識、權利。自古以來我們就喜歡說:升官發財,譬如:財源滾滾、光宗耀祖、名利雙收、聲名赫赫……,似乎,只有工作體面,收入豐厚,才能去給父母長臉,成爲“有出息”的表現。

事實上,這種單一的價值觀與評判標準導致了很多孩子的焦慮與痛苦,而且,你還不得反問,否則就成了不懂事,不孝順。反觀很多越是在功利的社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獲得聲名,賺取財富的父母,他們反而較少要求子女一定要去“建功立業,升官發財”,去爲他們長臉,他們常常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除了說明他們有所見識以外,更說明了:功名利祿雖然不錯,但遠不能成爲人生主旨,如若這是人生真諦,畢生追求的話,那些有錢有權的人,怎麼會願意讓孩子去過自己的生活呢?

理應也讓他們爲錢,爲權奉獻一生纔對。所以,對於那些無法去爲“有出息”提供更有說服力的答案,卻又不斷要求孩子要“有出息”的父母,在我看來,這是因爲他們自己沒有真正體驗生命裏最重要的東西,搞不清楚什麼纔是“有出息”。他們這種“出息觀”一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二是死要面子卻讓孩子遭罪。三是秉持自己“未完成”的情結,意圖去讓孩子“父債子還”,找個說辭:我們這是爲了你好。把孩子的自我都搞沒了,哪裏好了?!如果我們去將“有出息”當做人生目的來看的話,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有人期望贏取功名,賺取財富,當然,這並沒錯;有人倡導充滿自省,不斷覺悟,去過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這也很好;有人期望不斷超越,通過強有力的行動跨越各種障礙,科學的,自然的,從而獲得探險所帶來的樂趣,這樣當然沒有問題;還有人會認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縱情享樂,高興就好,也還可以。然而,在我們文化中糟糕的地方在於:只認定某一類生活理念是好的,有出息的,其他的全都是“旁門左道,歪理邪說”。往小了說,這會遏制人的發展,往大了說,這會導致社會失去能量、活力,譬如我們現在社會也在倡導一種單一的價值觀,不夠寬容,缺乏遠見,這樣會給個人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因爲所有“不同”都是錯的,都是不應該的,那麼,那些天生不同的人,就會被排擠,被指責,乃至直接被傷害,被屠戮。

所有這些“不自由”、“不寬容”集中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不自由的`社會,容不下異端,受不了反對,自以爲是,剛愎自用,熱衷剷除異己,喜歡“修剪”他人,聽不得一點兒不同意見,這種環境,就會造成了大量的迷茫的、痛苦的人,因爲他們一直被矇蔽了雙眼,隨之迷失了方向。而藥方就在於去讓他們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努力成爲自己:能夠明白苦行僧便是苦行僧,銀行家就是銀行家,探險者便是探險者,娛樂家就是娛樂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命的自由,這纔是真正的出息。如果所有人都能夠各司其職,自得其樂,相互尊重,互不干擾,社會就會變成一個宜居的舒適的社會。

對於那些現在廣受“控制”之苦,老被指責沒有出息的人,我想談的就是:首先,拋棄所有外在的,強迫的觀念,不再去在意外界的評價,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認識是從內心發出來的,當你變得可以面對你的內心,成爲真實的自己,你會變得充滿力量,不再患得患失,心生恐懼。

總是教育孩子要出息究竟爲什麼2

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是奶奶覺得你餓,有一種內向是誰都覺得你內向。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黏着熟人,不愛和陌生人說話,不願主動與人打招呼,事實上這可能屬於“僞內向”,也就是慢熱,一旦玩熟了,就可以相處的很好。

內向≠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障礙,一般發病於孩子兩歲半之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無法與他人進行交流。“內向”可能和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比如,父母一直教育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小心他們會把你帶走”等,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了對陌生人的防範心理。父母們在鼓勵孩子與人交流和表達自己時一定要把握“度”,是引導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

著名的心理學家蓋倫,曾把人的氣質性格概括爲4類: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鬱質,這四種特質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因爲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

多血質

優勢:活潑而不衝動,重大局、不貪小利、不感情用事,具有沉穩的領導者氣質。

劣勢:多血質的人情感豐富,但容易浮躁、粗枝大葉,精力易分散;思維活躍,但有時對問題不求甚解,投機取巧;適應能力強,但“注意點”變換快,容易“移情別戀”,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

膽汁質

優勢: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熱情高漲;爲人直率豪爽,表裏如一。

劣勢:脾氣急躁,行事魯莽,容易因小事而大發雷霆,甚至出現攻擊行爲;感情用事,辦事衝動,不考慮後果,事後又後悔。

黏液質

優勢:爲人穩重,處變不驚,總能三思而後行。所以,身邊人都愛與他們交朋友,遇到事情也能把他們作爲後盾。

劣勢:缺乏靈活,踏實卻有些死板,沉着但生氣不足,行爲稍顯遲緩,思維不夠靈活,容易因循守舊。

抑鬱質

優勢:洞察力強、抽象能力好,有天才、藝術家的潛質。

劣勢:缺乏安全感,具有挑剔、悲觀、情緒化的毛病。遇事常消極應對,容易一蹶不振。

外向和內向的孩子,獲取心理滿足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外向的孩子,通過與他人交往、展現自己來獲得心理滿足感,獲得生存的動力;而內向的孩子,通過獨處時自娛自樂來獲得心裏的滿足,以及生存的動力。

所以,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閉門讀書,逼內向的孩子整天人前表現,都會令他們感到極大的焦慮和不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