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

本文已影響2.15K人 

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寶寶的智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爲大家分享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

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1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當着他的面打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不僅會把他們嚇哭,還會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

1、傷害孩子心靈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見到爸爸媽媽和人打架,容易害怕、憂鬱、焦慮。對父母容易產生不安,導致孩子出現睡眠方面的困擾,出現不易入睡,做惡夢,甚至夢遊的情況。

2、孩子可能會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心理,成爲孩子學習的榜樣。而父母當着孩子面和人打架,會導致孩子認爲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跟家人間發生矛盾,又該如何解決

再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會發生矛盾。但是,爲了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作爲家長要正確處理好彼此間的矛盾。

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 第2張

1、不當着孩子面吵架

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永遠不要當着孩子面吵架。當孩子在面前的時候,如果想吵架,就努力剋制,提醒對方要冷靜些;如果實在忍不住,也要換個地方吵架。

2、儘快言歸於好

作爲男人,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如果錯的是自己,就要勇於承認錯誤,讓孩子感受到做錯事要勇於承擔,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利的;作爲女人,適當的一個微笑,給丈夫一個臺階,給自己一個臺階,讓孩子看到你的大度,也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把握好吵架的度

若是兩個人都不能把握吵架的技巧,必然會在吵架上受傷,破壞了家庭的和諧。所以,家人之間爭吵時,要把握好度,不能超越“揭人傷疤”、“牽連長輩”“隨便說離婚”等等。

孩子打架也不全是壞處2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話題,這個跟每位家長都息息相關,它關於孩子打架。

一個在美國進修學習一年的同學回來後一起吃飯,期間我們主要聊起了中美的教育差異。在說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間打架時,我同學說的美國父母教育方法完全出於意料,他們支持孩子打架!

這些美國父母的觀點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男孩,如果不讓孩子打打架,往往不會產生好的結果。因爲他們沒有體驗過“疼痛的程度”或“打架的分寸”,這樣長大以後,如果真的打起架來,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既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其實“打人”與“被打”,是孩子社交過程中繞不開的一堂課。孩子如何反應,其實早在成長過程中即已形成。

故而父母在糾結孩子的“打”與“被打”如何管的同時,還要看到孩子動手行爲背後的根源和意義,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0~1歲孩子

孩子“打人”從八九個月時開始出現,這是源於他的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這時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運動,並隨意做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了。

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新變化,他會開始積極地實踐自己的這項能力,會不停地扔丟東西、動手打人,並由此觀察大人的反應。

恰當的引導是:

一方面給孩子提供可供手去抓、去扔,尤其可揉捏到變形的玩具,比如香蕉,孩子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動作帶來的`後果,幫助孩子感受事物的因果變化;

另一方面,孩子發生“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打”的動作中轉移開。

1~2歲孩子

此時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但他們又因無法很好地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藉助行爲(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如: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寶寶看到對方手中的玩具,很想要,他通常會直接過去搶,搶而不得,就可能會上手。

最恰當的引導是多與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直觀感受並學習簡單的交往方法,如:

表達自己的意願:“哥哥,我想玩你的小汽車。”

學會說:“住手,別打我!”“你弄疼我了。”“我生氣了。”

或是向大人尋求幫助:“媽媽,我想要……”

2~3歲孩子

如果說1~2歲的孩子是因爲爭奪玩具而發生戰爭的,那麼2~3歲的孩子打鬧行爲則更針對於行爲者本身。

意思是,此時孩子將同齡人作爲了好奇和探索的目標,也更容易發生身體的糾纏,如通過咬、打、搶、戳等方式攻擊對方的身體,甚至還可能朝對方扔東西。

此時的打鬧一般都是並無傷害性。孩子在這樣的打鬧中,在嘗試瞭解和掌握與人交往的邊界,包括和人肢體接觸的度在哪裏,力度是多大,是否能被對方所接納,甚至是偶爾的被大家的排擠等。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從中找到自己在羣體中的位置,以及被社會所接納的行爲方式是什麼。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留神別讓孩子們受傷,但不要輕易去幹預;更不要因爲護犢子心切而將自身捲入到孩子的打鬧中,譬如直接跟對方家長嚷嚷甚至幹起架來。

3~6歲孩子

3~6歲孩子打鬧情況更爲複雜。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有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小夥伴。

但同時,他們之間也會有小矛盾,特別是三個以上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時,就會出現其中一個被排除在外。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也大都因爲如此——排他。有意思的是,孩子在未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被同伴排斥的情景時,已懂得用它來操縱別人了。

父母的恰當引導是:給孩子正確示範,並教給孩子有技巧地解決問題,比如學會“輪流”“交換”等方法。同時,多陪孩子游戲,尤其爸爸多陪玩,這樣可幫孩子儘早明確規則並習得規則,促進孩子更加順利的社會化。

總之,對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打人與被打,都是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歷練,不必上崗上線,但需要做恰當引導,教給孩子適齡的解決辦法,孩子纔可能更好地爲今後的社交實踐做準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