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本文已影響1.39W人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爲對孩子太好,這也不許那也不許,但偏偏是這些好心辦壞事和過分的溺愛,阻礙孩子成長,要警惕以下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1

1、害怕孩子之間的小爭搶

案例:陳規帶着妻兒回老家,當大人們一起聊天敘舊時,兒子也和小夥伴們玩成一片了。可不一會兒,院子外就傳來兒子的哭聲。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傢伙是因爲和別人爭玩具給鬧的。陳規妻子邊哄邊說:他們是野慣了的孩子,你怎麼能和人家搶東西呢?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點評:很多父母帶着孩子出去玩時,常常會叮囑:別和人家搶。因爲他們都想做一個有教養的家長,希望孩子不去搶;另一方面則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退一步海闊天空。實際上,懂得爭搶是人性的一種本能,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引導。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屬於自己的不妨爭回來,自己喜歡的不妨去爭取,但不能不擇手段。如果孩子連爭搶的本能都不具備,連爭搶的勇氣都沒有,長大以後,面對競爭,誰又會去幫他爭取呢?

2、對孩子的行爲過分擔心

案例:有個朋友的妻子,爲了方便給樓頂上的花草澆水,她在樓臺旁邊搭了個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這個小木凳上澆水。一次,她剛提上水準備上凳子澆花,卻發現4歲的女兒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這可嚇壞了母親:哇,孩子快下來!

點評:中國式的'教育是家長處處呵護、擔心孩子受一點傷,結果使孩子弱不禁風,遇到困難時總是一臉的沮喪,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你連爬上一張矮凳子這樣的主動權都不交給她,那麼以後她做什麼都是戰戰兢兢。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2張

3、過分強調贏的觀念

案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歲多的兒子一塊下跳棋。徐航不經意的一步棋,讓勝利已成定局。這時候,兒子可不樂意了,看到小傢伙哭喪着臉,徐航纔回過神來:哦哦,我下錯了應該是放這裏的。隨着他的悔棋,戰局馬上改觀,兒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點評:在每次孩子們有比賽時,最激動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會參與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賽,例如幫他們鑽空子,幫他們出主意,提醒他們正確答案……事實上,父母對輸贏觀念的強調,更容易讓孩子處在輸不得的處境之中,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把成功看得過重,從而讓心理變得脆弱。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3張

4、立即滿足孩子的願望

案例:清晨,媽媽走進房間:起牀了,兵兵。快穿衣服。說着,媽媽拿起一件綠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黃的。好,好,穿黃色的。兵兵,穿運動鞋。我不穿,要那雙會發光的。好,好,穿發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爺爺,好嗎?不,我要去兒童樂園。好,好,去兒童樂園。

點評: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更有很多父母通過對孩子察言觀色來了解其願望,並立即給予百分之百的滿足。這會使孩子從童年時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會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爭取到。所以,如果對孩子的願望一流露,就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就會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4張

5、主動幫他分辨是非

案例:劉君的兒子和一個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來說,家裏只有一個蘋果了,給誰吃?按照劉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兒子小,這蘋果應該讓給小弟弟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劉君的兒子卻說,把蘋果分成兩半,我要小半兒的,弟弟要大半的。這真讓所有大人大跌眼鏡。

點評:主動幫孩子分辨是非,聽起來是件好事。但你這麼主動地幫助孩子辨別是非,跨過一些挫折的門檻,已經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了,這樣只會束縛他自己的思維。

6、隨意泄露孩子的個人隱私

案例:徐蕾和鄰居街坊聊天時,媽媽們都說着各自小孩子的樂事趣聞。徐蕾也無意中說道:我家佳佳呀,都7歲了,前幾天還讓我們房間發大水了。這事後來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讓佳佳好長時間都悶悶不樂。

點評:如果你與鄰居私下談論你5歲的兒子夜晚睡覺還離不開奶嘴,孩子知道後自尊心會大受傷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訴說他8歲的孩子還尿牀,這種揭短行爲會使兒子對父親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個人,即使一個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領域,父母也不能隨意干涉,大人應予以尊重,千萬別向外人揭短。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5張

7、飯桌上的妥協者

案例:開飯嘍聽到媽媽的聲音,思思從自己的房間跑了出來,一看是青椒炒肉絲加西紅柿蛋湯就噘起了嘴:又是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飯。好,好,我這就去幫你買。

點評:這個菜不吃,那個菜也不合口味,孩子總對飯菜百般挑剔,可你卻百依百順:嫌魚肉腥,就改吃紅燒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漢堡包、炸薯條,就去快餐店。

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稱心如意,就飯碗一推,耍起賴來,餐桌上的鬧劇愈演愈烈。孩子正確飲食的基本法則是:給孩子吃什麼,何時吃和怎樣吃,由父母決定;而孩子是否愛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2

1、特殊待遇

(1)吃“獨食”: 好的食品全家人捨不得吃,給孩子一個人吃。

(2)過“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等等。

危害: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6張

2、過分注意

(1)以孩子爲中心: 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

(2)“人來瘋”: 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危害:這樣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暴躁、自私。

3、輕易滿足

(1)買買買:和寶寶逛商場時,孩子要什麼買什麼。

(2)零花錢過多: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等。

危害: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7張

4、生活無規律

(1)生活沒規律: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2)祈求央告: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等。

危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包辦代替

(1)不讓孩子做家務:常常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

(2)不讓孩子自理:不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

危害: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6、過分保護

(1)限制探索:孩子要玩水,“冷”!;孩子要在地上爬,“髒”!;孩子要丟東西,“打”!

(2)大驚小怪: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爲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大人值得深思。

(3)限制社交:爲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成爲了父母的“小尾巴”,最終成爲“家裏橫”

危害:孩子變得懦弱,剝奪孩子獨立;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父母這麼做當心好心辦壞事 第8張

7、不忍心管教

(1)父母害怕哭鬧: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2)當面袒護: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危害:給孩子灌輸錯誤的是非觀念,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