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

本文已影響2.37W人 

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耐心引導,適當減輕孩子的壓力是很重要的,很多孩子都是在小時候開始學會某項技能的,下面我們來跟大家分享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

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1

永遠不要把沒目的的玩具給孩子,或者讓孩子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情。人們與嬰兒(小孩)一起做的事情絕不能沒有目的;否則,他的整個人生都會沒有目的。

正如丹麥的學校一樣,美國某些教育計劃(例如整合主題教育,IntegratedThematicInstruction)認爲兒童學習的全部內容都應該與其所處生活世界密切相關。在課程每個主題學習之初,學生都應有現場的親身體驗;學生在體驗中掌握背景、提出問題,由此而擴展知識。整門課沒有多餘部分,所有環節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

對戲劇和演藝的喜愛使如風扭轉了在校學業失敗的趨勢。我們感到很受鼓舞,因爲夏威夷科納市(Kona)有一座人氣很旺的社區劇院,鼓勵和歡迎青年人的參與。不知何時,劇院中上演的豐富感人劇目——主題有人們交往中的誤會、相互深愛、犯下錯誤、尋獲生命本質等等,在如風生命中產生了影響。一出出的戲劇促成她心靈的自愈,因爲她開始將劇中場景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

她的最佳表演是扮演《仲夏夜之夢》中的海倫娜和《我們的城鎮》中的艾米麗。她本來極不情願讀社會研究的課本,可是當劇院公佈試鏡找演員時,她從圖書館中找到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原著,一口氣讀完全書,又花上好幾個小時向我描述故事中的人物。這些角色使她最終能夠笑對自己的人生戲劇(猶如想尋找真愛的海倫娜一樣),領悟人際關係的微妙本質,並且從《我們的城鎮》中理解到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這就是情景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她處於主導地位,可以選擇最感興趣的課程內容來學習。

基於我們認識中別人對我們的理解,我們創造了自我形象和自我印象。

——貝基·貝利(BeckyBailey)

三十年前珍妮·吉布斯(JeanneGibbs)創立了“部落”計劃,原意是防止吸毒,從摒除威脅、培養歸屬感開始。當中參加者把大家都當做部落或同學羣體中的一分子。任何羣體如要發揮良好功能,其中每個成員都必須感到被接納。這樣,協作學習小組成爲了常規。

珍妮·吉布斯指出,如果小孩沒有感到受接納,他就會想方設法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施展自己的影響力,這樣只會破壞小組的團結。爲了保證接納的發生,每個人(1)都必須得到認可;(2)期望都得到傾聽;(3)都對小組有歸屬感。羣體成形後,它便主動地(4)慶祝每一個成就;(5)激發出每個成員的天賦才智;(6)幫助小組成員應對挑戰,包括課程內容和學校考試。

身份及人生目標的產生都要有緊密的羣體關係作前提,否則我們便不能真切體會到自己的天賦和存在感。羣體可以強化我們的身份。用如風的話來說,如果沒有劇場裏的觀衆,演員也就不再存在。人生也是這麼回事。

爲了使學生更加快樂、得到更多的認可與尊敬,像“整合主題教育”一類的計劃都在整個學校羣體(包括門衛、廚師、行政人員、老師、學生和管理層人員)中擴大社交技巧的訓練,務求重要的社交技巧如主動聆聽、誠懇、值得信賴、不會貶低別人、做最好的自己等成爲羣體中所有成員的習慣。因爲不設定行爲界限和結果的話,羣體可能會產生緊張;因此,明確而很人性化的生命技巧也是這些計劃必備的組成部分,它們提供了結構、界限和後果。

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

華德福教育模式(WaldorfEducation)的創立人魯道夫,斯坦納(RudolfSteinPr)認爲,一個貫徹始終的模式對於11歲以下兒童的發育很有必要。這可以爲他們的安全感建立一個堅實架構,使他們可在自己熟知的環境中探索學習。學生們學會管理好自己,及應對錯誤選擇的後果。如果一個孩子作出了不當選擇,老師會教他了解到這將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以及怎樣更友好又更成功地取得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比起不人道的懲罰、討好孩子、羞辱孩子,用食物、加分等手段籠絡孩子,這種教育方式要有效得多。

“生命技巧”這一概念真的說進我的心坎裏了。離婚之後,我對解散自己的家庭充滿內疚感,此外還得努力工作,所以我對女兒過於放任。如風想要什麼我都給她,有什麼想法我也千依百順。當她行爲過火的時候,我說出罰則但從不認真處罰。我雖然人在陪她,心卻在想着工作、家庭的收支平衡或我自己的生命困惑。如風變成了桀驁不馴的問題兒童。由於非常需要充足的私人時間,我喜歡讓她去朋友家裏玩耍。當一位朋友告訴我如風被寵壞了,不想讓孩子與她爲伴時,我驚呆了,但隨後我對朋友的提醒充滿謝意。之前我沒有給如風的行爲劃定界限,教她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及處理好人際關係。

通過自己的行爲,如風知道使她安全的穩定邊界。在我們的文化中,當孩子還小、需要界限和規則來提供安全時,我們對他們過於順從和寬容;當他們長大後需要發展健康的獨立時,我們又會壓制他們。如風年幼時也曾要求我能全身心地陪伴她,而不僅僅是人在旁邊而已。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告訴我,每個人每天只要有15分鐘的一對一交流,就能感到安全。孩子們對於我們人在心不在的時候尤其敏感;不過,我們的配偶、朋友、其他親人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有類似感受。

學習從家庭開始,實際上是從孩子還在母親體內時就已開始。當父母示範怎樣被世界所迷住、貪婪地學習、開心地體驗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時,孩子的學習便已發生。在今天我們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裏,父母拼命工作,盡力給孩子提供一切,但卻忽視了孩子最爲需要的東西:父母陪伴在旁、深深的歸屬感、開放的交流、玩耍、靜心時間(做白日夢)以及貫徹始終的人性化的規則與界限。沒有這些,孩子們會感到孤立,求生狀態會超越學習成爲基本操作模式。在下一章我們將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富有愛心的老師和父母相信孩子的良善本性,會強化孩子作出正確選擇,跟從自己相信的真理,學習如何建立良好關係,探尋地球的美好及奇妙,以及最佳化地學習。

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2

好動的孩子教育的方法

首先,我們來正確認識孩子爲什麼會表現出很調皮,萬事皆有因果,有可能是性格、家庭環境、周圍接觸的人等,這些都是有導致孩子頑皮的因素。要分析好孩子這種因素才能正確採取相應的措施讓孩子更好的與他人一起成長。

其二,我們作爲家長的要理性的看待孩子頑皮的性格和行爲。充滿好奇心,什麼都想去嘗試一下這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看來這一切都值得去探索,就應該去做一做,但在家長看來感覺這是一種幼稚的調皮的行爲,就應該制止。

其三:對待孩子因認識不夠而做的調皮的事情要採取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孩子學習,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家庭中大人的縮影。所以大人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一定要講誠信,講道理,否則孩子一旦發現就容易跟着模仿,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其四:對於天性好動頑皮的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一般家長對於頑皮好動的孩子都很習慣採取責罵、懲罰的這種教育方法,應該分析道理給他聽,讓他自己做決定,從而讓他逐漸有自我意識和責任感。

對於孩子要因心施教 第2張

其五: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應該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要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讓孩子學着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最後,家長們要知道愛動、頑皮的小孩子同時也是最聰明的,他們有一顆好奇心,一顆探索世界的心,同比與同齡人,他會更懂得很多事情,也比較聰明。家長應該對此加以鼓勵與支持。

孩子爲什麼會好動

1、注意力能力時間短

成年人都知道學習要專心才能記住,專心就是注意力集中,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有限,有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只有20分鐘,那麼孩子注意力集中20分鐘之後就不會重新注意力集中。

2、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孩子多動比較大的原因之一,兒童多動症是指孩子的大腦有生理缺陷。

3、缺乏自我控制力

孩子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是有求必應,讓孩子喪失了自我的約束和控制,孩子過於隨意,孩子自我控制力失控就會出現多動不能控制約束的情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