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節日介紹

本文已影響2.43W人 

民族的節日介紹,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不同的地區或者是民族之間慶祝節日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當然也有很多是民族之間特有的一些節日,以下來了解民族的節日介紹。

民族的節日介紹1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爲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爲未識別的民族。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爲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爲“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民族的節日介紹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裏,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爲迎接太陽的節日。

民族的節日介紹2

敖包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敖包節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喀納斯湖畔的 敖包節圖瓦人,雖然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慶祝節日與蒙古族各有不同,當山花爛漫、青草覆蓋時,圖瓦人以家爲單位,自備釀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活動之後,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圍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歡度節日。

敖包節又稱“塔克恩”節,這是蒙古族圖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節日,一般都在農曆五月至七月舉行,而在喀納斯湖畔的圖瓦人,雖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節日的慶祝卻與別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當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時,當地喇嘛會擇一吉日,舉行祭典活動以喜慶豐收,並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在蒙古語中,“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擇一塊水草豐美、清幽之地,用石頭堆起的圓形堆。有的在石堆上架滿一簇簇樹枝、有的豎立木幡杆,無論是樹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滿五色風馬旗。

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導航標誌,讓來往通行的人,能夠藉由敖包所處的位置,來確認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對於這個有草原保護神之稱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過,總是遠遠望見就下馬跪拜。

民族的節日介紹 第2張

敖包節的活動形式

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農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時正值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的。

敖包節的由來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關於“紅格爾敖包”的傳說,就是其中的一個。

傳說有一個蒙古族牧民的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醫治。這個牧民便徒步趕往聖山五臺山,燒香拜佛。他一步一磕頭,表現得十分誠心誠意。他走啊,磕啊,晝夜兼程,風餐露宿,到達五臺山的那一天,已經氣息奄奄。但他還是咬着牙,邊爬邊磕頭,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聖山殿堂,他剛剛燒完香拜過佛,就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

五臺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對這個遠道而來的蒙古人的虔誠之心非常感動,便在甦醒之前,將佛教信徒的貢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甦醒後,認爲佛祖真的顯靈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來。

他捨不得多吃,將貢品包起來,背在身後,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還是不肯歇息。當時,月黑風高,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正在這時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盞明亮的燈在他前面遊移。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盞燈就是五臺山的敖包變化的。

他跟着明燈,走啊,走啊,不兩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時候,在紅格爾山包上,那盞明燈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裏,老母親已經完全康復了。

第二天,牧民攙扶着母親,來到紅格爾山包上,用石塊壘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紅格爾敖包”,讓五臺山敖包的神靈永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這一天,是中國的農曆五月十八。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來到祭祀紅格爾敖包。

關於紅格爾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還有一種傳說。

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進行西征。他的西征軍中,有郭寶玉、張榮等許多漢族將領。郭寶玉是唐朝中書令郭子儀的後裔,通天文兵法,善於騎射。在這些漢族將領統帥下的漢兵中,對中原人民最尊重的關雲長(即關公)無不頂禮膜拜,他們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關公的大刀,以祈求戰鬥勝利、人馬平安。

到了元朝末年順帝至順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當地的牧民,得到一把當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關公大刀。農曆五月十八那一天,這位牧民虔誠地將關公大刀扛到紅格爾敖包前,將它高高祭起。從那以後,每年祭敖包時,都要將關公大刀祭在紅格爾敖包前。

民族的節日介紹3

馬奶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爲主要內容,故名。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馬奶節是內蒙古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八月末,蒙古族就要舉行爲期一天的馬奶節。馬奶節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馬奶節代表着在這個收穫的季節,牧民們爲了祝願健康、幸福、吉祥,人畜興旺。

馬奶節有什麼習俗

每到這一天的清晨,牧民早早起牀,穿上節日盛裝,騎上膘肥體壯的駿馬,或乘勒勒車、汽車、拖車,帶上馬奶酒等食物到制定地點,照例要殺羊宰牛,備奶食,燃起牛糞火,煮手把肉。因爲這是他們過節必不可少的物件。在此期間,當然也就少不了幾個有資歷的人的唸誦贊祝詞。馬奶節太陽升起之時,開始賽馬。

參賽馬匹均爲兩歲小馬,象徵着草原的興旺,同時也是爲了喚起人們對馬奶哺育的敬意。賽馬結束,人們要擺開傳統的盛宴,在馬頭琴的伴奏下,朗讀節日的獻詩,歌手縱情歌唱。此時,收穫的喜悅,和飲酒、放歌、祝酒、祝順交織在一起,寂靜的草原彷彿也伴隨着人們的歡呼聲跳起歡樂的舞蹈。當晚霞升起的時候,人們才載着節日的餘興,紛紛散去。

民族的節日介紹 第3張

馬奶節的由來是什麼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爲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爲期一天。爲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馬奶是蒙古族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纔是草原上生產馬奶的季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遊點舉辦了一次馬奶節。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