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本文已影響2.09W人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很多的傳統節日,每年過傳統節日可以說是有益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傳統節日也蘊含着很多優秀的傳承,下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1

1、春節

“春節”又叫“陰歷年、農曆年、舊曆年”,俗稱“過大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爲夏曆(即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視爲農曆年的開始,即歲首。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竈,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春節期間,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獅、猜燈謎等是元宵節重要習俗。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漢文帝時,將正月十五命名爲元宵節。清代,又增加了舞龍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

3、天穿節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傳說正月二十,女媧從崑崙山煉出五色石補天。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天穿’。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節日,這一風俗形成於漢代,從宋代以後就逐漸流失。主要習俗: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飯扎針。

4、填倉節

“填倉節”是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相傳很早以前連年旱災,顆粒無收,皇帝照樣強徵皇糧,以致餓殍遍野。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於心不忍,於正月二十五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一把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

爲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用篩過的炊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糧倉,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代流傳,提醒人們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麪湯。

”這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麪湯,慶賀節日。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紀市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5、正月晦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稱爲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稱爲“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還曾與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並稱“三令節”,成爲一個盛大的節日。三令節時,士女泛舟遊樂,在水濱舉行盛大飲宴,皇帝也賞賜羣臣、與百官同樂。

6、中和節

“中和節”又稱“龍擡頭、龍頭節、春龍節、青龍節”,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制定的,本來在二月初一,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爲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

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爲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不動針線,是爲了避免傷龍眼。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7、花朝節

“花朝節”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挑菜節”。農曆二月十二日爲花朝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在全國盛行,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爲“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爲“賞紅”。宋代以前,花朝節的高雅習俗只限於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北宋開始,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摘野菜)祭神等,逐漸擴大到各階層。

8、春分節

“春分”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我們的生存環境。

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北路的日壇,又叫朝日壇,明嘉靖九年圈建,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建於明嘉靖九年,如今已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公園。

每年春分那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爲“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爲“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9、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爲他充飢。文公歸國爲君後,分封羣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爲官,躲藏山裏。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爲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吃冷食,如:涼粉、涼麪、涼糕等,稱爲寒食節。初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爲“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10、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正是春遊的好時候。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始於周代,直到今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11、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爲“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裏,《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爲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有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

1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五節、重午節,是我國民間一個十分盛行而隆重的傳統節日,早在周朝就有“五月初五,蓄蘭而沐”的習俗。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這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此後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是爲了避邪。

宜昌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城東門外矗立的牌坊“屈原故里”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特地趕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爲表示對這位賢惠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爲“姊歸”,逐演變爲“秭歸”。秭歸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此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14、夏至節

“夏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間傳統節日,吃涼麪(過水麪)的習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夏至跟冬至一樣自古流傳着很多“九九歌”,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簍;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曬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

15、雨節

“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農曆五月十三爲雨節,傳說是黃帝誕辰。又說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關公磨刀斬小妖,赴會前要磨刀。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17、天貺節

“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於宋代,真宗趙恆於某年的六月初六,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定爲天貺節,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翻經節”。相傳唐玄奘從西天取佛經回國,不慎將經書丟落到海中,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乾,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皇宮於此日爲皇帝曬龍袍,以後傳向民間,家家戶戶於此日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民間又稱“姑姑節”,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16、分龍節

“分龍節”是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五龍分開去自己的轄區行雲布雨的日子。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多在農曆五月二十三。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分龍節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門,以免旱災。

18、觀蓮節

“觀蓮節”是中華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宋代已有此節,民間以農曆六月廿四爲荷誕,是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流傳數代。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作燈,內放蠟燭,點亮後放在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19、火把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0、七夕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們最重視的日子。農曆七月初七,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相會。這個美麗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此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爲主,故稱爲“乞巧節”、“少女節”、“女兒節”。

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現被認爲是“中國情人節”。

21、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起於北魏,又稱"鬼節"、"盂蘭盆會"。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在此節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22、地藏節

“地藏節”是一個宗教節日。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衆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他要在普渡衆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間、天堂、地獄之中,救助苦難。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廟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相傳南京的清涼山爲地藏菩薩修煉之所。

23、天醫節

“天醫節”始於宋代,八月初一祭黃帝、岐伯。相傳黃帝諮於岐伯,人間始有醫書。早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在黎明前到田野裏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用筷子沾墨點於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

傳說八月朔採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醫治百病。天醫節忌雨喜晴,農諺說:“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意思是此日下雨,來年必定春旱。

2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故稱中秋節。中秋之夜,賞月、祭月、吃月餅,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25、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老人們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重陽佳節活動極爲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2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春節意味着一年的開始,也是對過去一年的告別,這一天外出的遊子紛紛回到家中,享受團圓的喜慶。

二、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四、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五、七夕節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現今又被叫做中國情人節。

六、中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第2張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現今重陽又賦予了敬老和孝老,爲敬老節。

八、冬至節

冬至節是按節氣來定,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這一天人們會烹食許多美食,如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羊肉。

九、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爲“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十、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十一、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十二、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十三、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裏,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爲迎接太陽的節日。

十四、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爲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爲”,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爲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3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曆正月初一,廣義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3、龍擡頭

龍擡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擡頭”。

4、社日節(土地誕)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爲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爲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社日節我國民間習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上巳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時間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6、寒食節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舊俗中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時間是在清明節前1-2天,在古代日期並不固定,有說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在大多和清明節過。

7、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爲公曆(陽曆)4月5日前後。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第3張

8、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爲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爲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有着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着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9、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爲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爲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爲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爲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10、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爲盂蘭盆節,時間爲農曆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11、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爲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12、重陽節

重陽節爲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3、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日”等,時間爲陰曆十月初一。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爲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爲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5、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6、小年

因爲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竈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竈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爲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而且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