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

本文已影響8.55K人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佛學,是對釋迦牟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佛學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下面看看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1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盤。涅盤,華譯爲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即是修行得道的聖者,形體滅盡,入於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涅盤是梵語,正音爲波利匿縛男,舊雲涅盤,今順古亦云涅盤。又名泥洹,或雲涅盤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爲滅度,或雲寂滅、無爲、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

擴展資料:

槃是常,即“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無條件的存在。 涅槃是樂,即由於此處無諸苦。 涅槃無我,就是指涅槃不爲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裏面沒有涅槃,在涅槃裏也沒有我。 “入滅”、“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爲進入了某個被稱爲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並無來、去、進、出這些概念。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2.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3.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

4.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2

佛學的最高境界:修出大慈悲心,看衆生都苦,於是發願要普度-衆生。

佛學最高境界通常涅槃經由禪定的體悟而抵達,其過程爲先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倒退完畢則人的一切記憶全部清除,此時閉目所見的虛空(我們命名爲“虛空記憶”)就是涅槃。

涅槃的合理內核,在於用和胎兒期記憶相關聯的虛空記憶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牀,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

輪迴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的變形現象的誤解人的精神起點始於胎兒期記憶,而且在個人歷史和人類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兒期記憶所留下的強烈痕跡和影響。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能通過人的.修行實踐一步步達到。從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自我追求過程中,可以體會“涅槃”的生理-心理意義。

佛學經典:

一涅槃:

《涅-槃經》

三大經:

《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 第2張

三大咒:

《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十小咒: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四阿含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十大般-若:

《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方等多部:

佛廣說方等大乘經典,如《維摩詰所說經》《圓覺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寶積經》《大方等大集經》《楞伽經》《藥師經》《地藏經》等等多部。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3

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實現了做主的大自在、思慧、修慧,破除了根本無明。迷者衆生,覺者佛,覺亦無增,解除了分別對立的妄念,徹悟了無和有的一體性,再通過當下承擔,迷亦不減,一切現成,看見了本來面目,豁然明白了三身既是一身,覺悟了無生法忍,保護長養,完成了證悟的過程並涅槃,通過聞慧,到達無修無證不生不死的精神境界。

1、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羣,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羣脫俗。

2、你在時你是一切,你不在時一切是你!

3、人生在世,無法預知未來。

4、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7、求趣無上菩提者,要淨自心,福田方淨。

8、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9、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0、本淨明心非別處,惟在衆生妄心中。

11、心靜,才能聽見自己的內心。

12、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爲分離是必然的。

佛教心境的最高境界 第3張

13、我不怕等,只怕等到盡頭沒有你。

14、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15、煩惱放下成菩提,心情轉念即晴天。

16、人生不懂反省,等於停止進步。

17、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18、人生就是一場戲,跟狗生氣沒意義。

19、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2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2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22、發菩提心者,非爲己利,原爲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