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故事》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1.21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牛頓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牛頓的故事》讀後感

《牛頓的故事》讀後感1

這兩天我看了一本書叫《牛頓的小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牛頓是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1661年就讀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1669年,年僅27歲就擔任劍橋的數學教授。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實驗室的酒肉》這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牛頓的一位朋友來看他,他在實驗室外面等了好久,肚子餓了把桌子上的雞吃了,不辭而別。過了好長時間,牛頓的實驗告一段落,肚子突然餓了,趕快跑出來吃雞。他看到盤子裏啃剩下的雞骨頭,居然對助手說:“哈哈,我還以爲沒吃飯哩,原來已經吃過了呀!”

從這個故事說明牛頓非常酷愛科學,他廢寢忘食地做實驗,爲我們人類做出貢獻。

可是我學習態度不好,叫我多寫個字就發脾氣,多寫一頁口算就把自己關到房間……

有一次,我下了一盤圍棋,媽媽叫我再下一盤,“憑什麼?”我不耐煩地大叫道。馬上就把自己關到房間裏,一來到房間,突然有兩隻精靈在我頭上飛來飛去,一隻說:“趕快出去向媽媽承認錯誤!”另一隻精靈說:“呸呸呸,笨蛋!曾媽媽不注意你趕快衝到電腦房玩遊戲!”

我選了第一隻精靈的話,出去向媽媽道歉,認真地再下了一盤棋。

所以,我從現在開始做事要認真,學習態度端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牛頓的故事》讀後感2

每週一次,牛頓都要和他的好朋友史貝麗去教堂做禮拜。有一次,沙漏時鐘裏的沙子結團了,時間不準了。他們做禮拜差一點兒遲到了。史貝麗打算換一個沙漏時鐘,但是沙漏時鐘是一個稀罕東西。史貝麗對牛頓說:“你能不能做一個新的沙漏時鐘呢?”牛頓答應了。

牛頓發現沙漏時鐘會漏水是造成時間不準的原因,他想起書上有水漏時鐘的資料,他打算做一個水漏時鐘,因爲它可以避免沙漏時鐘存在的缺點,比如漏水、受潮導致沙子結團什麼的。

牛頓先做了兩個水槽,兩槽相連處有個小孔,還有時間刻度。他一個晚上守在水漏時鐘旁,當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但水漏時鐘裏的浮標卻還停留在五點半左右,慢了半小時。牛頓不灰心,又把小孔挖大一些。第二個晚上,他還要守着浮標再做一次試驗。當浮標到達了6的數字,教堂的鐘聲剛好敲響了,這鐘聲也宣告着牛頓研製水漏時鐘的勝利。

從牛頓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刻苦鑽研的'科學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這種毅力,才使得他成功地研製了水漏時鐘。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刻苦鑽研的好學生。

爸爸後記:《牛頓的故事》這本書小宇反覆看了五、六遍,達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她寫讀後感,既沒寫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也沒寫牛頓把懷錶當雞蛋煮的“馬大哈”,因爲她不想寫許多人寫過的內容,千人一面。

這裏面有一個小插曲,小宇寫“牛頓要和他的好朋友去教堂做禮拜”時,我說,牛頓的好朋友史貝麗和艾薩克兩人之間不要用“和”字,用頓號分開就行了,一個句子最好不要出現兩個“和”。小宇笑着說,牛頓就是艾薩克,用不着第二個“和”字。

我只知大名鼎鼎的牛頓,而不知艾薩克,爲自己的知識面狹窄感到慚愧。

《牛頓的故事》讀後感3

當你看到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時,你也許會想:哦,蘋果收穫的季節到了!你也許還會想:把掉下來的蘋果撿起來,洗乾淨吃了它,反正不是偷摘的。你可能也會想:蘋果爲什麼會直直的落到地上,而不是往天上飛或者往旁邊落?

在今年江蘇省第五屆中小學網絡讀書活動中,我看了科學家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故事講的是1666年夏末的一個溫暖傍晚,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着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原因,這時一隻蘋果恰巧落下來,牛頓從蘋果落地這正常的現象中找到了原因——地球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引力拉着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其實,蘋果掉下來的事非常普遍,樹上掉下的蘋果可能還打過很多人,可他們最多也只是認爲這不過是一個蘋果,根本沒什麼特別。但爲什麼牛頓會從這一個樹上掉下的蘋果得到啓發,進而促使他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呢?看來,機會只會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想想看,如果牛頓當時只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在樹下玩,相信他十有八九就只是把蘋果撿起來而已。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發:只有平時多學習多積累,才能從恰巧遇到的偶然事件中,尋找出背後的原理。否則,再多的巧合,最終也就只是巧合罷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牛頓,不是每次蘋果都會掉到頭上,但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偶遇,等着我們去發現它們的祕密呢!

讓我們向牛頓學習,做個善於觀察、愛動腦筋、有好奇心的人。讓我們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牛頓帶領我們走向科學之路。

《牛頓的故事》讀後感4

牛頓,是一位聞名中外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劃世紀的成就,突破了平凡的17世紀。把手錶當雞蛋燒、忘了客人的存在……這些牛頓的事例無人不知,自從讀了《牛頓的故事》後,我受益匪淺。

牛頓在一身中,把全身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當中去,從來不分心,他具有着全神貫注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牛頓成爲17世紀的頂峯人物。

有人問牛頓爲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一開始,我以爲,巨人就是那魁梧高大的,使你忘不到頭的人,後來,我才知道牛頓所指的巨人指的是胡克、笛卡兒、伽利略、哥白尼這些在科學上有着突破性的人物,他們的科學知識,給牛頓的研究打好了良好的基礎。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學知識就是因爲有了書本,有了身邊朋友與親人的勸告、教誨,才使我們擁有了巨大的智慧,我們就站在了教誨、勸告……的肩膀上,它們使我們更加出色。

牛頓還說過:“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爲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爲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爲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從牛頓的這句話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不要僅僅有了一點知識和智慧,就炫耀,真正的知識是沒有邊境的。

牛頓這位17世紀的偉大人物,將永遠永遠印在我的心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