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300字以上

本文已影響1.35W人 

觀後感作文300以上。也是寫觀後感也是一個人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最佳體現,勤加練習才能寫出好文章,好的觀後感讀起來就像在品一杯香茗,寫觀後感的同時也是在完善自我。那現在就一起來看看觀後感作文300字以上的範文吧。

觀後感300字以上

觀後感300字以上1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第一篇

看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感慨頗多最讓人感動的是這個情節:當馬修老師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飛出來的卡片,上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我想這一幕不僅感動了我,還會感動所有觀看過影片的觀衆們。這就是用愛心培育出的情感的種子,用愛心灌溉出的教育的結晶。“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有得到尊重的權力。”無論這個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會犯錯也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在我們眼中的“問題學生”就像一隻迷途的羔羊,我們應該用愛心試着換回迷途羔羊,而不是逼他走向極端。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馬修老師是有心人,能敏感的發現每一個孩子的變化。馬老師善意的謊言激起了一個頑劣學生最真實的自信,同時馬老師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喚起了孩子最寶貴的感恩之情,他無疑是成功的。正是愛創造了奇蹟,愛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字眼最美好的感情。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並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傳輸,而是用自己的愛心、尊重、信任甚至是欣賞這些構建起來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池塘底”教養院的少年都是我們所謂的“問題學生”,他們的父母有的是在戰爭中死亡,有的母親是未婚媽媽,有的是棄兒,他們是社會中最孤苦無助的弱勢人羣。“池塘底”教養院用皮鞭和一道道鐵門禁錮着孩子們的心靈。許多老師採取了默認,忍耐或同流的方式,但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心和耐心,溫暖了那些少年,而且還組成合唱團呢!其中最有天份的莫翰奇,長大後去讀音樂學院,成了一名音樂家。

“池塘底”教養院用皮鞭和一道道鐵門禁錮着孩子們的心靈。扼殺了孩子的靈性,院長肆無忌憚的懲罰擊碎了孩子們尚未丟盡的尊嚴,語言傷害比體罰更殺傷力。看罷,我激憤,他不是老師而是魔鬼。作爲老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作爲“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尊重那些犯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對學生的尊重意味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呵斥學生,不冷落學生,不羞辱和嘲笑學生,不隨意當衆批評學生,老師的魅力在於睿智,偉大在於寬容,力量在於關愛。我們老師對學生多一點真情付出,多一些關心愛護,讓犯錯的孩子有機會改錯,用微笑、寬容、理解、欣賞每一個孩子……最終就會看到窗口飛出的寫滿祝福的飛機,那是孩子們放飛的理想,放飛的心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第二篇

去年暑假師德培訓,秦校長給我們介紹了幾部電影,最近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法國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老師在來到少管所後,用自己充滿陽光的心靈和至愛的音樂打動着曾經受過傷害,曾經在懵懂中犯過錯誤,曾經將自己的心靈緊緊封存的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並且帶領他們打開心扉,迎接陽光照射心靈的故事。

這位老師,就是主人公馬修。四十八年前,他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爲“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爲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爲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爲,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第三篇

學校組織大家觀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後感覺有很多的借鑑意義。電影中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學生,而我們學校的各個班級中也會有個別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的學生就更多了,電影中馬修老師的成功和校長的失敗給我很多啓發。

這部電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馬修老師用音樂啓發孩子,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它發覺這羣叛逆的小孩有音樂天份,它要讓這羣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同學,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在一位夫人來參觀時安排了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衆的讚賞。這羣孩子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到最後孩子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唱出自己的天空。馬修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這些學生通過參加合唱團不僅學會了遵守紀律,增強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們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變。由此可見,一位好的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是多麼重要,我作爲一名職業高中的老師也深感責任重大。

影片中的校長則是一個失敗的典型,他憑藉自己的判斷確定是那個壞學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學校的錢,在不經過調查的情況下對那個學生又打又罵,並最終把那個學生趕出了學校,後來事實證明是冤枉了那個學生,但卻釀成了惡果。那個學生爲了報復校長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幸虧同學們都不在裏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個學生他的道德品質可能是不好,但並不意味着所有的壞事都是他乾的,我們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思維定勢,不問青紅皁白地責罵學生,不僅不能教育學生,反而會讓自己的工作陷於被動。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聞的經典電影,傳說中的德育優秀作品,果然名不虛傳。

觀後感300字以上2

《美美人生》觀後感

《美美人生》,一如片名,那和煦溫暖的陽光、那充滿智慧的幽默、那深深的愛戀與舐犢之情……這些能夠得上美美人生的因素卻是產生在戰爭陰霾之下。殘暴的戰爭爲背景使得這一切都那末難能寶貴。戰爭是黑暗的,可主人公的心中有陽光,生活便是美好的,態度便是積極的,心理便是樂觀的,畫面便是明豔的,情節便是喜劇的。

偶然的邂逅了他的公主;冒充視學官對種族的一番調侃;在叔叔的飯店裏左右逢源;和“公主”在雨中漫步,又騎着一匹塗有“猶太馬”字樣的白馬帶着公主逃離訂婚現場;兒子大了,他對兒子說“猶太人和狗不得入內”與“蟑螂與生番不得入內”其實一樣;被納粹抓走了,妻子決然毅然的說自己也是猶太人,隨着他們到了集中營,而他更是對兒子架構了一場精彩刺激的積分遊戲,他從德國軍官那兒“翻譯”了遊戲規則,他偷偷跟兒子通過廣播問候他的公主,他給兒子找了一羣德國小火伴,他用餐廳的留聲機爲遠在女營的妻子播放他們曾聽過的歌劇;納粹要撤出集中營了,他對兒子說這是遊戲的最後一關,將之藏了起來,他冒着危險尋覓妻子而不得,卻還對那些素不相識的女犯們囑咐關心;他被納粹軍官捉住,可在兒子的視野範圍內像在表演一樣做着誇大的動作,爲的是讓這個謊美滿下,讓兒子生存下……幾聲槍響,我們知道,基度被殺了,沒有血腥,沒有失望,乃至是從容的,像這部片子一直貫穿的那樣。

記得一部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愛是我們臨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這樣的愛,對妻子,對兒子,對全部世界,在死難眼前,在戰爭浩劫眼前,是那樣偉大,那樣震動心靈。

剛開始,我以爲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喜劇片,充斥一些搞笑噱頭,讓人感覺生活是美好快樂的而已。我乃至一開始還有些討厭基度,長相平平,乃至可以說有些醜陋,油嘴滑舌,胡說八道。也疏忽了戰爭這個背景。可到後來,竟是笑中帶淚,像卓別林的喜劇片一樣。

我已習慣把電影當做文娛消遣了,加上本身向來開朗,因此爲看一部電影而哭的時候很少。但當《美美人生》到最後響起了一段平靜而深情的畫外音:“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做的犧牲,這是我父親賜予我的恩典。”,我便再也忍不住,在電腦前哭了很久。

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那末,《美美人生》的這樣的悲喜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再拼起來給人看。美好的東西碎了,你固然傷感,但如果碎了還能拼起來,雖然不完全,但又是另外一番殘缺的美;或說還有拼起來的希望,便在傷感中給人以希望的感動。(人生感悟 )猶如地震中,你對從廢墟中頑強求生的人而產生的感動遠遠大於對早已埋死了的人的。真正感動人心的不是悲劇本身,而是從平凡中昇華的偉大。基度是一個平凡的男人,他與多拉的愛情也平平淡淡,沒有家族、地位、第三者等等的阻隔,連種族的隔閡在片中都刻畫的很淡,自但是然的便結婚生子了,而那場編構的遊戲,跟世界大戰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但基度時時都保持的樂觀積極的態度和充滿智慧的幽默,多拉情願說自己是猶太人也要跟隨着家人受難,基度爲了讓兒子不受戰爭的身心摧殘而編織的完善謊言,還有一同保持謊言的陌生人……平凡中昇華出了人類的永久主題,生命與愛……

片中幾度描述到叔本華的意志控制的哲學。但我想,導演加這些偶合的橋段其實不是爲了增加噱頭,而是這個哲學本身就是全部片子的哲學思考,其意義其實不是要說明意志對客觀事物的作用,而是意志控制意志的氣力。

前陣子纔看過一本小說叫《天堂裏的小提琴》,講的是二戰末期的德國,年輕的小提琴家凱勒爾被突然傳喚到了猶太人集中營,集中營的主座命令他在接下的四天裏,給幾十個當作實驗品的猶太人表演四場小提琴獨奏,來測試古典音樂是不是能夠重新喚起這些麻痹僵死靈魂裏的求生意識。這本小說的英文名稱叫thesavior,是說小提琴家是這些麻痹的猶太人的救贖者麼。也許這樣的救贖真的有用(在小說中也確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書中麻痹的靈魂與《美美人生》的靈魂構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們已心死,外界的解救也杯水車薪,而《美美人生》告知我們真正能救贖自己的只有自己。因此不論環境怎樣只要有個美麗的心靈、美麗的意志,那末人生就是美麗的!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那何不讓它更美麗一點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