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職場的恐慌症

本文已影響2.24W人 

歲末職場的恐慌症,在職場中,每個人面臨的事情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因爲年紀問題對於職場上的事情是很恐慌的,因爲年紀大有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下面小編分享歲末職場的恐慌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歲末職場的恐慌症1

職場高發“年底恐慌症”

這是陳學偉踏入職場的第5個年頭。本科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北京一家做新能源的國企工作,先後在技術、行政、市場等部門輪崗。身爲“土著”的他,就這樣開始了工作不緊不慢、收入不高不低的職業生涯。

剛上班的前兩年,陳學偉不停地接觸不同部門的工作內容,新鮮感十足。當時的他,雖然覺察到單位工作效率低下,但他不想走馬觀花式跳槽,加之入職不久的跳槽,薪水漲不了太多,陳學偉邊工作邊觀望。

但陳學偉越等越失望。“今年公司職代會報告說,職工人均收入漲7.8%。”可熬到年底,陳學偉發現收入不僅沒漲,反而比去年還少,“去年月收入還能到7000元,今年月均還不到這個數”。

眼瞅着其他公司的同行動輒上萬元的收入,最近的一個工作日,陳學偉悄悄在招聘網站錄入信息,“我設置的是不讓同公司的看到,但尷尬的是看到好多同事都在上面註冊了”。

歲末職場的恐慌症

職場焦慮其實是普遍現象。去年底,有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絡對2000餘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年末焦慮”,而51%的受訪者“年末焦慮”來自工作壓力。

一個工作日的20點,剛下班的陳燕邊吃飯邊和記者聊了起來。兩年前,大學畢業後的陳燕進入了北京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工作的高強度和全年週六日無休,時常讓她覺得片刻的休息都很奢侈。

“週六日不來上班要請假,領導還不一定批。”面對記者的不解,陳燕一臉淡定,“要衝業績啊,要開說明會啊,要培訓業務員啊……”月入4000元的陳燕在公司已經算是高收入了,同事間時常調侃“我也是時薪10塊錢的人了”。

陳燕所在的公司,“離職”從來不是避諱的詞。因爲身體透支嚴重,周圍的人都勸陳燕請病假,可是她自己不好意思,“已經斷斷續續吃了一年中藥了,最嚴重的時候正講着課嗓子說不出來話了。”

日常社交中,陳燕不愛發語音,“我有語音恐懼,因爲業務員總喜歡給我發特別長的語音,每天都很忙,根本沒時間聽,我現在害怕看到語音,習慣性轉成文字看”。

煩惱的人們各有各的煩惱

根據360搜索大數據,25歲~34歲年齡段人羣職場憂慮指數最高。這個年齡段人羣與80後人羣較爲接近,已是當下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往往是家庭支柱。他們工作生活壓力較大,職場憂慮指數也較高。

“有人介紹對象時,我掙得還沒女方多。”收入低導致的囊中羞澀,是讓陳學偉想跳槽的主要原因。

此外,單位“等靠要”“慵懶散”等低效作風更讓陳學偉疲於應付,甚至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在他看來,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只是一份工作,不能稱爲“事業”,“我現在在市場部,做最多的不是開拓市場,而是處理各種報告和報表,反覆做報告,找各種領導審批,內部流程繁瑣,時間都浪費了”。

和陳學偉對工作的抱怨不同,在廣州某商業銀行就職的趙明哲產生了職業倦怠,工作4年的她越來越覺得工作“無趣”。

在趙明哲看來,做好一份工作需要的是興趣和能力。剛開始工作的前兩三年,新工作新環境有新鮮感,可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適合銀行的重複性勞動,“所有工作流程化,無趣,自己只是一顆螺絲釘,沒有生命”。

越是不喜歡越沒有動力。每週五例會,趙明哲和同事都要彙報當週和下一週的.工作內容,“每逢週五就焦慮。”有時剛在工位坐下,趙明哲就會被領導催促:“窩這兒幹啥,跑出去拉客戶呀!”她不得不出去跑市場,“一開車就焦慮起來,也不知道去哪兒。”

同樣面對焦慮,趙明哲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女同事好多爲了照顧家庭,選擇換一份輕鬆的工作,而男同事再難也只能“扛着耗着”。考慮到“35歲前是職業有選擇空間的階段”,趙明哲已經開始尋找創業項目。

職業焦慮並不止存在在年輕人中。在人力資源領域摸爬滾打數十年後,白璐已是一家規模不小的互聯網公司的人事經理。收入、職級、晉升等方面都令人滿意,白璐開始糾結“幾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種工作,不知道試試其他工作內容會不會更喜歡。”

“我老公做了將近20年的軟件開發,有時我們都覺得越來越沒意思,幻想開家書店或做做銷售,是不是更有趣?”白璐說。

有行動纔會有改變

日常工作中,總有同事向白璐吐槽職場煩惱,只是入職時間不同,煩惱的點各有不同。

“剛畢業的應屆生,他們不知道喜歡做什麼和能做什麼;入職2~3年後,根據各自性格和興趣,他們逐漸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但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去嘗試;入職5年左右,他們開始結合收入考慮晉升,甚至想換一個平臺發展。”白璐介紹,像她這樣工作10年以上的,各方面打拼到相對穩定,職業成就感就開始降低,甚至有些厭倦工作,不想爲了工作而工作。

相較於10多年前自己所處的年代,白璐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職場上表現得過於浮躁,跳槽率過高,“這在招聘時很吃虧。我們將畢業後3年內換5~6份工作、每份工作不到1年的簡歷稱之爲‘難看的簡歷’。”

白璐所在的行業內,大家對頻繁跳槽的看法幾乎一致。她介紹,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公開要求應聘者5年內跳槽不能超過3次,“企業越來越看重職業忠誠度,頻繁跳槽的話,時間都花在適應新環境上了,說明這個人基本功不高。縱觀業務好的人,他的時間都花在熟悉工作上。”

每到年底,前來尋找職業生涯規劃師趙曉璃幫助的人就會多起來。從她經手的大量諮詢案例來看,很多人深陷痛苦卻無能爲力,就是因爲被無趣的表象所迷惑,並沒有想辦法改變“被動工作”的局面。

這些人無數次想切換工作軌道,但不知道是否能夠順利切換,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和不自信。趙曉璃說,按照時髦說法,人們應“追隨自己的內心”,但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項能力不能掉隊。

所謂的理想工作,只是頭腦中的幻想。趙曉璃總結道,在職場中很多人光知道幹活,卻從來不去琢磨工作規律和方法,長此以往,永遠在低水平重複,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工作熱情和動力,越做越受挫,越做越無趣,越做越沒有成就感。

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在職場上,想得太多也是“病”。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想去抱怨,不如主動去做,有行動纔會有改變。

歲末職場的恐慌症2

職場歲末年初跳槽需私人定製

經常被人們認爲跳槽高峯期的時段:歲末年初。這個時候職場人士熱議的話題是年終獎跟跳槽。數據調查顯示,年終獎是不少人跳槽選擇的糾結點。職場歲末年初跳槽需私人定製。跳槽不是你想跳就跳的,也許有自己的職場定位跟職場規劃。

張女士在一家房產公司工作六年,最近有跳槽的打算。收到一家公司的面試通知,是行政工作,企業不錯,但是要求立刻入職,這個時候張女士糾結了。因爲年終還有一筆客觀的年終獎未發。以後跳槽是肯定的,但是現在跳槽,會損失不少。這就是當下一個社會現象。

歲末職場的恐慌症 第2張

年末是職場人士的跳槽高峯時期,不少的在職職場人士出現了像陳小姐這樣的焦慮彷徨。到底年前還是年末跳槽,如何把握時機。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家介紹說:一般人會想當然的認爲年後跳槽好,因爲可以踏實的拿到年終獎和老闆的紅包,但是從長遠的職業生涯來看,存在一些弊端。

專家分析說,跳槽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目前所在的企業情況,二是目標企業情況,三是自身現狀。對個人分析包括跳槽的直接經濟損失,目前在企業職業的狀態,自己的職業發展階段,自己在未來企業的職業發展;自己目前的經濟與生活狀況。

還有相關業界人士介紹:職場有三期,即學習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職場理念,也就有不同的跳槽理念跟操作方法。學習期最好選擇優秀企業潛心學習五年以上;如果處於成長期,由於企業通常在年底進行戰略調整,會影響人事變遷,最好是靜觀其變,避免失去上升的機會。

在成熟期的職場人士上來說,跳槽年前年後沒有多大的關係。只有自己有能力,在哪裏都可以發揮作用,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應該會權衡利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