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本文已影響1.26W人 

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閱讀能夠積澱思想的厚度,嘗試多角度地去看世界,讀後感裏包含的是一個人的感觸,現在爲大家提供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茶花女讀後感800字1

公元2700年以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性、皆有爭心的戰國時期。在這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年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互相殺伐、攻城略地、戰爭異常殘酷。魏國地處中原,農耕發達、文化先進,又經過李悝的變法,是以綜合國力日益強大,一躍而上成爲霸主。此時西部的秦國,卻歷經四代亂政,朝局動盪、民生艱危。在外漂泊三十餘載的秦獻公嬴師隰,在甘龍、杜摯等舊臣的擁戴之下,繼任秦國國君。他在不觸及貴族利益的前提下,對秦國舊有體制作出了一些改革舉措,但是這並沒有幫助秦國改變貧弱的面貌。秦獻公秣兵歷馬,一心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秦、魏,少樑之戰,這個改變天下格局的一場大戰。

秦獻公身中公子昂的狼毒箭,不久飲恨長逝。年輕的秦孝公嬴渠樑,乘着秦國這艘行將沉沒的小舟,在驚濤駭浪的戰國時代,開啓了連他自己也無法預料的征程。楚國山川形勝之利、齊國吏治政風之明,看到東方六國皆因變法圖強。雄心勃勃的秦孝公痛定思痛,爲一雪國恥,下詔頒佈《求賢令》。“築巢引鳳”一紙《求賢令》,讓時在魏國的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若渴。在內史景監的安排下,商鞅三次得見秦孝公,根據天下時勢,分別提出帝道、王道、霸道、三種不同的治國策略。唯有霸道國策,被秦孝公採納,這符合秦人鐵血戎兵的天性,也是秦孝公力求恢復先祖穆公霸業的內心寫照。有了治國目標,商鞅在秦孝公的鐵心撐持下,在秦國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最終目的就是富國強兵,爲秦一統天下奠定堅實的基礎。

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商君書》是商鞅心血智慧的凝結,也是後人研究先秦法家重要文學典籍。《商君書》雖然以法令爲主,然而內容廣博繁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方面面。《商君書》貫穿全書始終的中心思想,就是農戰思想。在《農戰》篇,商鞅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農業是一切物質基礎,是衣食來源、經濟根基。爲切實推行自己的農戰思想,商鞅據理力爭,在秦孝公的面前,與甘龍、杜摯,這兩位保守派,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舌辯。《商君書》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引經據典佐證農戰思想,秦孝公聞聽一掃心中塊壘,對新法充滿信心,遂下詔推行《墾草令》。《墾草令》是商鞅農戰思想的具體體現,爲《商君書》開篇第二,由此可見商鞅對農業的重視。爲了務求實效,使農耕得到迅速發展,以期綜合國力的提升,《商君書徠民篇》以立法形式,明文規定農者不準移動遷徙,這就爲農業生產的穩定創造先決條件,並可爲戰時兵源提供補充,確保軍隊作戰能力持續進行。開阡陌、廢井田,打破原有世族土地分封制,商鞅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國走上了日漸強大之路。然而由於觸犯舊有貴族利益,導致商鞅樹敵太多。

《商君書去強篇》“行刑重輕,刑去事成,國強。”商鞅主張輕罪重刑,其刑罰過於嚴苛冷酷。另外以峻法加諸農業,無形之中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功利主義擡頭,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冷漠。治亂世用重典,《商君書》爲統治階級謀劃出力,具有侷限性。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商鞅因時制宜、特立獨行的提出獎勵農戰,以法治國的主張,不失爲積極進步的思想。

茶花女讀後感800字2

《商君書》有言: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

人天生的本性是:餓了尋找食物,累了就尋求安逸,痛苦了就尋找歡樂,屈辱了就追求榮耀,這是人之常情。

中國是最講究氣節的'民族,千古傳頌的故事很多。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蘇武牧羊不失漢節,陶潛不爲五斗米折腰……可到了近代,紈絝子弟數典忘祖,於民族大義不顧,於國家大局不顧,連最起碼的人性也不具備。

近日讀到一篇文章,是蔣介石敗走臺灣後,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國權力第一人,到退守東南一隅,可謂大起大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如今已過70年,尚未隔代修史,無法對蔣介石做出一個公允的評價

蔣介石身邊先後出現過四個重要人物,毀了他的一生。

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第2張

第一個是張學良。出身名門,揹負家仇國恨,卻不知復仇,沉迷女色,吸食 。先是在中東鐵路事件上一觸即潰、喪權辱國,被蘇俄嚇破了膽。後是在九一八事變上放棄抵抗,導致大好河山淪喪敵手。又在西安事變上被部下和同僚慫恿,毫無主見,放棄原有信仰,視國家大事爲兒戲。其所作所爲令人唾棄,竟然有人稱之爲“共黨良朋,民族英雄”,真是顛倒黑白,誤人子弟之論。

第二個是斯大林。先是自1929年搶我鐵路運營,佔我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給日本人侵略中國創造了先決條件。後是在1945年利用出兵中國東北解決日本關東軍之際,趁火打劫,要求過敏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作爲社會主義國家領袖,完全不顧國際道義,不顧馬列主義。對中國歷史走向,造成極壞影響和惡果。

第三是馬歇爾。二戰結束,借調停中國內戰之名,與美國jun火商沆瀣一氣,坐收漁翁之利,最後調停失敗,對中國歷史發展有着極壞的影響。

第四是李宗仁。口中喊着三民主義,行動上確是軍閥行徑。其行爲如五代十國的馮道,屬於政治不倒翁。說得好聽一點,是平衡大師。說得難聽點,牆頭草隨風倒。此人毫無信義可言,蔣介石三次下野,均是其領導的桂系背後捅刀。不知廉恥,奸臣之尤。

有以上四人,蔣公何談大業可成。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爲了自己的政治意圖,恰當地編撰了歷史,書本上的歷史並不完全可信。西晉時期出土並流傳至今的《竹書紀年》所載內容,與《史記》幾乎是背道而馳,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歷史觀。

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第3張

大家熟知的武王伐紂,按照《史記》記載,乃是商紂無道,聽信讒言羈押文王,武王姬發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竹書紀年》記載卻是,商與周是敵對勢力,雙方處於戰爭狀態。周文王戰敗被俘。紂王主力征討東夷,都城空虛。周武王姬發乘虛而入,滅亡商朝。

正所謂飲水思源,喝紂王水就不能說紂王無道。和平社會不需要我們上戰場,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立足本職,將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落到實處,不因私廢公,恪盡職守。

茶花女讀後感800字3

商鞅爲了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犧牲了自己。他留下的《商君書》是反映法家政治思想的一部鉅著,突出的變法革新主張是全書的思想精華。我就幾個篇章中的思想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在《更法》篇中,商鞅對於秦孝公擔心變法會招惹天下非議的顧慮,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的回答,指出只要對國家和人民有利,就沒有遵循古法的必要;對於甘龍等人認爲遵守古法便於國家治理的說法,商鞅則以“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事實進行了辯論;而對於尊古就不會犯錯的保守態度,商鞅也以“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對其進行了駁斥。

在《開塞》篇中,商鞅更從人類發展歷程的角度出發,論證了在當時環境下只有變法纔是唯一的強國之路的理論。這種以歷史發展來研究政治的眼光,表現出了商鞅思想的進步性。《商君書》中大多篇章都提及了有關軍事的內容,體現着鮮明的重農重戰思想。它指出,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戰爭的成敗關乎着國家的存亡,要想立足於天下,就必須參與戰爭,重視戰爭。《畫策》篇中說道“以戰去戰,雖戰可也”,就充分肯定了戰爭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它還強調了農耕的重要性,認爲這不僅是確保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能讓人民安居故土,爲了保家衛國而戰。此外,它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戰略戰術,認爲任何戰爭都要量力而行、謹慎用兵,要懂得權宜變通,強調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等等。

商君書讀後感1000字 第4張

在《商君書》中,無論政治、軍事,都表現出一種重刑輕賞的態度。在以商鞅代表的法家看來,只有重刑法、輕賞賜,人民才能愛護君主,願意爲君主付出切,國家才能富強;相反,如果輕刑法而重賞賜,人民就不願意聽從君主的號令,國家就會產生動亂。這種思想在《開塞》、《錯法》和《去強》諸篇中都有集中體現。重刑治國是法家的重要思想特徵,而且他們還主張統一刑罰:無論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誰觸動了刑法都要領受相應的處罰。《賞刑》中說道“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這也爲他的死買下了伏筆。

《商君書》重戰爭、重刑罰,與儒家所倡導的仁愛思想相背離。事實上,反對儒術也是法家思想的另一大特徵。比如《農戰》篇說道:“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於農戰矣。”此篇更直接指出,如果以儒術爲政,“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法家對儒家的強烈牴觸姿態。

《商君書》所體現的法家思想在我國曆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在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它也體現了必然的歷史侷限性,比如它將戰爭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顯然是極端的,也是片面的。而它強調“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的觀點,也體現着嚴重的落後思想意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