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

本文已影響1.72W人 

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婆媳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婚姻問題的一個主要矛盾,那麼對於婆媳關係的心理也是有不同的狀況的,那麼對於不同心理也是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的,那麼下面介紹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

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1

晚上吃過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堆老太太聚在小弄堂裏,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議論兒媳婦的長短,就是那些邁進丈夫家多年的年輕女性,有空聊天的時候,也不免把聚會變成了聲討婆婆大會或者訴苦大會。在各種家庭關係當中,婆媳之間的關係大概是最不容易相處的了。這樣一來,處在婆媳之間的那位兒子兼丈夫,爲了維繫雙方的關係,受過多少夾板氣,賠了多少笑臉,編了多少瞎話,也是可想而知的。

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

爲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慾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分析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係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種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爲核心的中國文化裏,親子關係顯得尤爲重要。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係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區別。

對此,着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爲“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倫理規範,也有不同的情感類型。

此外,拋開身份角色來說,當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交往,就會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對於一個人的愛憎好惡。比如說,當我們非常崇敬自己的父親時,除了有一種兒女對父親的敬重之外,還會因爲他的個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種超越親緣身份的評價。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係,而且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

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

媳婦心裏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爲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裏會想,你在我家裏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我想,因爲婆婆,兒媳纔會遇到這麼好的兒子,因爲兒媳,將來纔會有人代替自己照顧兒子,所以,只要包容,忍讓,婆媳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談婆媳關係交惡背後的心理2

在社區生活中,人們常議論的話題是婆媳關係。廈門話說:“達家(婆婆)心不(媳婦)壞相處,十個九個要冤家(吵架)。”婆媳關係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緊張幾乎是社區中的普通現象。

在社區生活中,人們常議論的話題是婆媳關係。婆媳關係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緊張幾乎是社區中的普通現象。

一個婆婆向人訴苦說:“媳婦與我相處了四年,我們間的感情仍是那麼疏遠。”後來,我又聽她媳婦說:“雖然我口裏叫婆婆爲‘媽媽’,可是我心裏,一直認定只有孃家的母親纔是我自己的媽媽,我跟婆婆從來沒有親如母女的感覺,所以我從來也不指望婆婆待我如親生女兒。”如此心中執意要保持距離的相處在一起,彼此的關係又怎能有所進展呢?最多也只是不斷的意會到“她是別人,我要客氣一點”,如此而已。

的確,有些媳婦對待公婆,只是在表面上保持一份應有的禮貌,或盡一份兒媳婦應盡的孝道,並沒有象對待親生父母那樣親近。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當然,做媳婦的也有做媳婦的苦處。

有一次,我到一位女性朋友家中拜訪,那正好是晚餐後,我與朋友坐在客廳裏聊天,還可以聽到家中老太太在廚房裏洗碗的聲音,這時,我的朋友嘆了口氣向我說:“我的婆婆年紀大了,兩腳時常感到透乏力,走路也不大方便,因此從前常常一個人自怨自艾,總認爲人老了,沒用了,不能自由地到處走動,倒不如死了好,叫我們做兒孫的聽了好難受。她的脾氣也變得古怪而難以侍候。不久前,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患病在牀,已有好幾個月了,我婆婆去慰問一番,回來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非常高興,她同我們說:‘我真比隔壁的老婆婆幸運多了,她現在要靠墊子支撐着頭,才能坐起來吃飯,沒有人扶着,連廁所都沒法上呢,想到窗邊望一眼外面的風景,還得等家人有空才行,真是可憐。’現在我婆婆變得好有精神,即使腿腳不方便,也高高興興地四處走動,你看!現在她不就正在洗碗嗎?”能有這種頓悟,使我不禁也爲老太太與她的家人們都感到慶幸。一般人都認爲能爲老人家準備一個房間,再爲他們準備個舒適的牀鋪被窩變可以了,不過,這只是就行動方便的老人而言,如果老人家行動不方便,便只有整天窩在房間裏了。因此,對體弱多病的老人家作晚輩的要多給予關懷,而不要嫌棄。

我就曾經聽過一個年輕媳婦如此不耐煩的對人說:“家裏如果沒有老人的話,我們都可以買第二臺電視機了。”這怎能不惹起家庭矛盾呢?所以有些老人傷心地對人說:“人老了連一臺電視機都不如。”兩代同處日久,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兩代之間如何自我剋制,總難免有些難以言傳的疙瘩存在,所以有些表面美滿的家庭實際上也是小矛盾不斷。而如何妥善處理好兩代間的矛盾對於家庭的和睦相當重要。

心理學家認爲,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有些人受“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的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認爲自己當媳婦時受到婆婆的不公待遇,如今自己也當上了婆婆,有補償心理效應。

另外,由於婆婆與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經歷不同,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各異,比較難溝通。加上生活在一起後,二者在家庭開支,小孩撫養,家庭管理,甚至爭奪兒子(丈夫)的感情等方面易起衝突,雙方又缺乏母女間的血緣之情,容易心存芥蒂。

有這樣一個事例,康老師無論在單位,還是在鄰里,與人們相處得都不錯,惟獨與媳婦合不來;退休在家後,與媳婦住一處,更是格格不入。其媳婦在外工作積極,人際關係也不錯,常被評爲先進。但兩人還是矛盾不斷,都爲此苦惱極了。事實上,婆媳之間的心理矛盾並非不可解決,現實踐證明,婆媳關係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家庭和睦,正如俗話所說:“婆媳和,全家樂”。

心理學家認爲,要處理好婆媳關係,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首先是做父母的要擺正與兒子、媳婦的關係。有一位老人對我說:“我現在有一種不正常心理,希望兒子不要長大,因爲兒子越大越不聽話,尤其在結婚後、就像是失去了兒子。”在這種情況下,作父母的就要想開些,要求兒子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是不現實的。只有明白這個道理,老人才能擺正與兒子、兒媳的關係,度過美好的晚年。

其次是小輩要尊重老人。有不少老人上了年紀後,離開了工作崗位,子女們相繼分居和外出;有的老人喪偶,親人的關懷與體貼少了,這些都可能使老人產生傷感、孤獨、抑鬱、寂寞等情緒,當媳婦或晚輩的,都應該設身處地瞭解老人的心理特點,儘量將婆婆當作母親着待,積極地去關心她,體貼她,豐富和充實她的精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決婆媳衝突時,丈夫(兒子)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否則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把關係搞僵,應在中間起勸解作用,以理服人。

再次是平等對待媳婦。老人要多體諒小輩,不要把媳婦當外人看,對後輩和媳婦應一視同仁不要有親有疏,更不要擺“婆婆”架子,過嚴要求媳婦。遇到矛盾衝突時,雙方應從對方角度多考慮,一切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小輩們在外工作也不容易,有時他(她)們在外遇到一些挫折,作長輩的應儘量給予關心和幫助。35歲的林女士訴說:“我在外已是十分辛苦,一回到家,見到婆婆那張緊繃的臉,怎麼能笑臉相迎?”這樣的婆媳關係怎麼能和睦呢?

最後是雙方互相溝通。宜心胸開闊,常常談心,有事多商量,非原則性問題不要太計較,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對方,不要說有傷感情的話。遇到矛盾時彼此忍讓,切忌賭氣不說話,儘量避免“家庭戰火”婆婆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不論在生活習慣或思想觀念各方面都有千差萬別,在一起生活,哪能永遠像一幅完美的畫那般美好,婆媳偶而發生一點不愉快的事是在所難免的。所以雙方遇到問題時一定要互相溝通,晚輩要尊重老人,老人要體諒晚輩。大家互相關照,相親相愛。還是我們那句話:家和才能萬事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