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

本文已影響2.61W人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有很多的成語的,成語都是會有一個故事的,濫竽充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則寓言故事。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下面瞭解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及相關資料。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1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

成語寓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雖然可以得到賞賜,但是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

弄虛作假的方式縱然可以換取一時的成功,但換不來一世的成功。人只有刻苦學習,使自己擁有真才實學,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濫竽充數》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宣王喜歡聽竽演奏的音樂。於是他派人到處尋找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規模很大的樂隊,每次演奏都要三百人。

南郭先生知道這個消息後,就一心想混進這個演奏班子。雖然他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裏頭,裝裝樣子,充充數,別人也看不出來。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

南郭先生終於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每當樂隊演奏的時候,他就學着其他樂工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奏着。由於他學得維妙維肖,所以直到齊宣王去世,他都沒有露出破綻。

齊宣王去世後,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王位。齊泯王雖然也喜歡聽竽,但是他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後十分緊張,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擔當不起!只好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逃離了皇宮。

《濫竽充數》的故事道理

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會弄虛作假的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的。做人要實事求是,要有真才實學,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2

《濫竽充數》故事的梗概:齊宣王喜歡聽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閔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和他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三個道理:第一,自古以來,騙子無處不在;第二,管理不精細,就會有人鑽空子;第三,只有真才實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自古以來,騙子無處不在。

《濫竽充數》裏的南郭處士應該算是騙子的祖師爺了,明明沒有吹竽的本事,卻敢混進齊宣王的吹竽隊伍中來混口飯吃,只不過是因爲他掐準了齊宣王安排吹竽的漏洞。

還果真讓他成功混進了吹竽隊伍中。由此可見,騙子並不是當今時代纔有的產物,自古以來,騙子就無處不在。比如,漢文帝時有個叫新垣平的江湖術士,故意裝神弄鬼。

騙取漢文帝的信任,漢文帝以爲他果真有什麼了不起的法術,封他爲上大夫,賞賜黃金累計達到一千斤。新垣平嚐到了甜頭,就越發來勁了。

繼續坑蒙拐騙,想從漢文帝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於是陸陸續續製造了一些騙人的事件。不料,最終被人識破並向漢文帝告發,文帝命令司法官員審查,最後,新垣平被誅滅三族。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 第2張

第二,管理不精細,就會有人鑽空子。

齊宣王喜歡聽三百人一起吹竽,很顯然,三百人一起吹的時候,毫無疑問就有水平參差不齊的人存在,更有可能存在渾水摸魚、做做樣子的人。但因爲人數太多。

有人不吹也察覺不出來。就因爲管理不精細,存在這樣的漏洞,就讓南郭處士鑽了空子,成功混進了吹竽的隊伍裏來,在這三百人的隊伍裏混日子。

和那些認認真真吹竽的人享受同等的待遇,這的確是夠氣人的了。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王即位,他的習慣和齊宣王剛好相反。

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獨奏,這麼一來,南郭處士知道再也沒辦法矇混過關了,再也沒法混日子了,嚇得趕緊偷偷跑了。這個故事提醒所有的管理者:不要依賴於人的自覺,必須依賴於管理的精細,才能杜絕被鑽空子的現象

第三,只有真才實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濫竽充數》這個寓言故事還善意地提醒人們,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有個較好的發展,不要寄希望於偷奸耍滑,鑽制度的空子,而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靠自己的誠實付出。因爲偷奸耍滑只能一時得逞,不可能一直得逞。

早晚會讓人發現制度的漏洞而及時堵上;只有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贏得他人的認可,才能贏得事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就像《濫竽充數》裏的南郭處士這般。

在齊宣王手裏的時候,仗着自己的小聰明,鑽了齊宣王的空子,混雜其間,裝模作樣地吹竽,一天天過得很滋潤;但當形勢發生變化,齊宣王的兒子齊閔王即位後。

要求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吹給他聽,南郭處士傻了眼了,自己沒這本事啊,只好趕緊溜之大吉,否則腦袋搬家。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3

濫竽充數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人要實事求是,要有真才實學,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閔王(閔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

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濫竽充數的寓意和道理 第3張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

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爲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

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

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僞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