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民俗學

本文已影響2.9W人 

什麼是民俗學,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下面來分享什麼是民俗學。

什麼是民俗學1

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

儘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爲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

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什麼是民俗學

民俗學北京師範大學鍾敬文教授主編,萬建中教授編著。作爲十一五國家規劃級普及教材。民間傳說有歷史故事,中國三大英雄史詩,講俗語和禁忌語,智慧的民間語言,民間的寓言笑話多爲百姓勞作口頭傳誦的故事爲主。

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

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與當代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論證,探求它的本質結構、特點與社會功能,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消亡的規律,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民俗學是一門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的人文科學。

其間包含了歷史民俗學、理論民俗學、應用民俗學三個大的學科分支。

什麼是民俗學2

一、民俗學的基本概念

民俗學是研究人類日常生活和文化現象的學科。它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文化遺產,如宗教、節日、風俗、民間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中國,民俗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隨着時間的推移,民俗學已成爲人類社會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民俗學的發展歷程

民俗學作爲一門學科,其研究歷程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最早的民俗學者是德國學者赫爾曼·烏爾利希(Hermann Usener),他在1876年發表的《聖日研究》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希臘和羅馬的節日。

此後,歐洲的民俗學研究逐漸發展,形成了以弗朗西斯·詹姆斯(Francis James)爲代表的英國學派、以瓦爾特·福克斯(Walter Fuchs)爲代表的德國學派、以弗雷德裏克·馮特內爾(Frederick van der Meer)爲代表的荷蘭學派等。

民俗學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1928年,袁行霈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民俗學教研室,開創了中國民俗學的先河。1950年代以來,中國民俗學發展迅速,先後建立了多所高校的.民俗學教研室,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

三、民俗學的研究內容:

民間文學:包括民間傳說、神話、諺語、歌謠、童謠、兒歌、民間故事等。

民間藝術:包括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繪畫、雕刻、民間建築等。

民間信仰:包括宗教、祭祀、祈福、崇拜、民間神明等。

民間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地方性節日和慶典等。

民俗習俗:包括婚俗、喪俗、祭祀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等。

什麼是民俗學 第2張

除此之外,民俗學還研究了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如民間醫藥、民間工藝、民間體育等。

四、民俗學相關專業

在我國,民俗學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均屬於文化學、民族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專業,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幾個專業。

文化學:文化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旨在研究人類文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在文化學的基礎上,民俗學得以深入探討人類日常生活和文化現象的各個方面。

民族學:民族學是研究人類種族、民族及其文化的學科,旨在研究民族的起源、演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問題。在民族學的基礎上,民俗學得以研究各個民族的特定文化現象和習俗。

社會學: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學科,旨在研究社會的組織、結構、變革等方面的問題。在社會學的基礎上,民俗學得以從社會學角度深入研究人類日常生活和文化現象。

什麼是民俗學3

歷史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中國上古民衆生活、中國中古民衆生活、中國近世民衆生活。

中國上古民衆生活

中國上古民衆生活包括遠古民俗和古代民俗兩個部分。

遠古民俗是指在漫長的的原始社會孕育形成的,它基本上是史前時期的民俗,史前民俗是中國民俗的開端。

這個歷史階段出現了大量的原始習俗。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產力水平極低,人們不得不過一種純粹的羣居生活,形成了最初的生活規則和羣體習慣。例如刀耕火種的生產習俗及對女媧的崇拜;鑽木取火,吃熟食的習慣取代了吃生食的'習慣;

以及他們在敬畏自然時,對擬人化的自然神靈的崇拜;還有在這種敬畏之中創造的對付超自然力的巫術和占卜習俗;都是後世生產、飲食、信仰民俗的雛形。

古代民俗主要是指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間的民俗。

在漢朝之前是漢族形成的時期的,也是漢族的風俗形成的時期,例如婚禮的六個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就是在周代確立形成的,而在漢朝,中國經歷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隨着封建制度的確立,各種風俗習慣也逐漸成型並在中國的疆域上傳承,秦始皇推行了許多政策,其中很多是針對風俗的,例如推行薄葬,統一服飾,令平民同意裹黑頭巾等,到了漢武帝時,中國的歲時節令習俗就已經的基本形成,與今天的歲時民俗相差無幾。

什麼是民俗學 第3張

中國中古民衆生活

中古指的是隋唐五代及宋代這一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民俗逐步走向豐富和成熟,許多民俗逐漸固定下來,成爲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中古民俗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虛妄程度大大減弱,生活氣息日漸濃厚,更易於爲人們接受,因而對近世民俗影響極大。

其中,都市民俗的發展尤爲突出,它們與都市文化相適應,不僅在信仰,而且在服飾、飲食、遊樂以及遵守成規等方面都有較大發展;有些民俗愈演愈繁,對喜慶的追求也愈演愈烈。

飲食方面:唐代的飲食漸趨精緻,出現了烹調技術的專著,當時已經有著名的店鋪如長安張手美家,每節專賣一物,元日之元陽臠,人日之六一菜,上元之油畫明珠,二月十五之涅槃兜,上巳之手裏行廚,寒食之冬凌粥,四月八日之指天餃餡等。

唐代節令飲食於此可見一斑。宋代飲食則更加多種多樣,不但出現了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鄭家油餅、湖上魚羹、宋五嫂羊肉、王家血肚羹等著名風味食品,而且還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裝。《東京夢華錄》卷之五“民俗”雲:“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盒器皿,車擔使動,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