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本文已影響2.47W人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每個寶寶對自己的東西佔有欲是非常強的,甚至不願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給人的感覺非常不好,也顯得寶寶很自私。下面是自私過才懂得分享的內容!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1

01

家長帶孩子去朋友家串門的時候,可能遭遇這樣的場面:你家孩子想要玩朋友家孩子的玩具,朋友家孩子就是不給,惹得朋友直生氣,有的甚至邊責罵孩子邊揍孩子的屁股。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這種事情發生在你家,你家孩子不讓別人碰他的玩具,生氣、揍孩子屁股的人是你。

大人們揍孩子,一是覺得孩子自私,二是覺得孩子的自私行爲,讓自己在朋友面前擡不起頭來。 當然,我們做得最多的是,從小教育孩子要禮貌謙讓,不要自私,好東西要與人分享。

如果孩子不從,很多家長就會憂心忡忡,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爲一個自私的人。 於是,生活中大人強迫孩子與人分享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會演變成肢體衝突。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02

我還聽說過因爲孩子不願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大人失手打死孩子的極端個案。 孩子小時候自私,長大以後就一定會成爲自私的人嗎? 大人必須時時處處教孩子禮貌和謙讓、從小學會與人分享嗎? 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正因爲此,本文此前的題目才被我命名爲: 小孩子自私不是問題,強迫孩子分享的大人才是問題。 因爲自私其實是孩子的本性,而分享則是習得的觀念。

分享觀念的習得當然離不開教育和引導,但教育引導並非越早越好,過早開始的教育引導,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還會產生反相用。

03

著名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的研究爲上述看法提供了理論支持。 恩斯特的實驗證明,三四歲的孩子通常是很自私的,而懂得與人分享,通常要到七八歲左右。

爲了測試不同年齡段兒童在“利益”面前會有什麼樣的行爲選擇,恩斯特·費爾教授曾經主持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糖果實驗: 2008年,恩斯特在全球知名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該實驗的結果。

恩斯特稱,3至4歲兒童普遍顯現“利己”傾向,不考慮其他孩子的利益。 5至6歲兒童的表現相差無幾,但7至8歲兒童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因此恩斯特得出結論:三四歲的孩子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與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歲左右。

在實驗中,恩斯特一共邀請了229名3至8歲的瑞士兒童參與三輪不同的實驗。

在每輪實驗中,實驗參與者都面臨兩種不同的選擇: 在第一輪實驗中,每名參與實驗的兒童獲得一份糖果,他面臨的兩種選擇是:將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在第二輪實驗中,每名兒童獲得三份糖果,面臨的選擇是: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或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在第三輪實驗中,每名兒童獲得兩份糖果,面臨的選擇是:把糖果全部留給自己或與他人各得一份。

恩斯特發現,參與實驗的兒童的行爲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 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着雙份糖果的誘惑,仍有高於4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而3至4歲兒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2張

而在第二輪實驗中,多數7至8歲兒童不願意讓另一名兒童獲得兩份糖果,而自己僅得一份。

恩斯特的實驗告訴我們:

第一,自私或許是孩子的一種本性。三四歲的兒童通常是最自私的。

第二,平等觀念和分享行爲是先天和後天共同作用的產物。自私與否,既與基因有關,也與後天的養育有關。

第三,讓孩子告別自私,當然離不開後天的教育引導,但在孩子最爲自私的階段,教育引導也許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還會有反作用。 也許在孩子最爲自私的年齡,強迫分享並不是一個好主意,相反,它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與其這樣,還不如先滿足孩子的佔有慾,佔有過之後,孩子在大人的引導、示範之下,可能更容易走向分享。 相反,那些從來沒有真正佔有過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

04

前一段時間閱讀親子作家盧丹丹的一篇題爲《分私過,才懂得分享》的`文章,講述一位美國媽媽如何影響了作者面對自私和分享的態度,讀來很受啓發,也部分印證了我的觀點。

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盧丹丹在孩子豆豆懂事後,就經常告訴他,“好東西,要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因爲謙讓和禮貌是父母教給盧丹丹的第一課,她將它們理解爲分享,並且要將之教給自己的孩子豆豆。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3張

盧丹丹一直認爲,分享就是把自己的好東西讓出來。 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和一位美國媽媽的對話,讓盧丹丹徹底改變了看法。

她在書中寫道:有一天,這位美國媽媽帶着兩歲的女兒玩。這時,有個小男孩跑過來,想玩她心愛的玩具。小女孩不願意,把玩具緊緊地抱在懷中。

這個女孩的媽媽對小男孩說:“不好意思,她不同意。” 讓盧丹丹感到奇怪的是,這個媽媽既沒有解釋,也沒覺得尷尬,反而像只母雞一樣保護着女兒和她心愛的玩具。

小男孩仍不死心,想要動手去搶,男孩的母親趕緊拉住了他,對他說:“這是妹妹的東西,她有權自己做主,你必須得到她的同意!”

她問女孩的媽媽:“你家寶寶以後不懂得分享怎麼辦?會不會變得自私?” 這位媽媽笑着說: “我不擔心。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4張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且它是通往分享的必經之路。 只有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做過真實的自己,才能迅速地從自我轉移到他人。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慾。 因爲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

05

我們總擔心孩子自私,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學會與人分享,甚至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出發點當然值得肯定。

但這樣做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真的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你下一次怒髮衝冠、想強迫孩子分享時,你該在心裏好好問問自己: 你真正允許孩子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嗎?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2

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一位媽媽帶着2歲的女兒在椅子上坐着,小女孩拿着餅乾津津有味地吃着。

這時一個和小女孩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眼巴巴地盯着她手裏的餅乾,口水都流了出來。媽媽對小女孩說:“寶貝,把餅乾分給小朋友一點,有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吃。”

小女孩趕緊把手裏的零餅乾攥得緊緊的,搖着小腦袋說:“不,不給!”媽媽有點尷尬,瞪了小女孩一眼,說:“媽媽平時不是告訴你要懂得與人分享嗎?”小女孩聽到媽媽在責怪自己,立馬大哭起來,餅乾撒了一地。

後來跟這位媽媽聊天中,更讓這位媽媽頭疼的是,小女孩還喜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只要她看到喜歡的玩具,如果沒有媽媽看着,二話不說就上去搶,搶不到就氣呼呼地盯着人家的玩具,就像是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了似的。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寶寶爲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佔有慾,不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且有時還會搶奪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有的父母不禁發愁:“寶寶這麼小就這麼自私,長大了該怎麼辦呢?”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5張

01

關於“自私”,寶寶是這樣說的

很多父母覺得兩三歲的寶寶是個“自私鬼”,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佔爲己有,不懂得與人分享。而且好像無論怎麼跟他講道理,寶寶都聽不進去。

但是這僅僅是父母的一面之詞,寶寶可不這麼認爲,關於“自私”,寶寶有話要說:

1、“我的東西不許你們碰!”

只要是寶寶喜歡的玩具,別人都不許碰,即使是寶寶不喜歡的東西,有時也不許別人碰,碰了就哭鼻子,父母覺得這樣的寶寶很自私。可是一訓斥寶寶,他反而哭得更兇了。

寶寶的心裏話:

這是我的玩具啊,別人怎麼能隨便碰呢?難道是要和我搶玩具嗎?我纔不讓你們碰呢。

2、“他在玩什麼、吃什麼,我也想要。”

一些寶寶看到別人玩玩具、吃東西,就會喊:“我的,我的!”甚至會過去和人家搶,一邊搶一邊喊着:“打,打。”

父母不明白,爲什麼寶寶這麼霸道呢?

他在玩什麼啊,我沒有玩過;他吃的什麼呀,一定很好吃,我也想吃。

我說“我的,我的”,其實是在說“我也想要”,我說“打,打”,其實是在說“給我玩會兒吧”、“給我吃點吧”。可是他們怎麼都不理解我呢?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6張

3、“我纔不和他們分享,分享了就沒有了。”

媽媽讓寶寶拿好吃的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寶寶倔強地說:“不,不給。”

媽媽要寶寶把玩具借給小朋友們玩耍,寶寶緊緊抱着自己的玩具說:“不,不借。”

媽媽不明白,寶寶爲什麼不願意分享呢?

媽媽要我分享好吃的,那是我的好吃的,纔不要給他們吃;媽媽要我把玩具借給他們,我纔不要,借給他們,玩具就成了他們的了,媽媽在想什麼啊,難道她不知道這是我心愛的玩具嗎?

4、“我的媽媽爲什麼要抱別的小朋友啊?”

有時媽媽發現,當自己抱別的小朋友的時候,寶寶立馬變成了一個“醋罈子”,不讓媽媽抱,甚至還用手打小朋友,寶寶怎麼這麼自私呢?

我哪有自私?明明是我的媽媽,爲什麼要抱別的小朋友啊?我很擔心那個小朋友會奪走媽媽對我的愛,所以我要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我要拼命喊叫,大聲哭泣,這樣才能引起媽媽的注意。

如果媽媽還沒注意到我,我就去打那個小朋友,因爲是他奪走了媽媽對我的愛呀。

3歲前的孩子行爲完全沒有複雜的動機,他們會不會做出分享的行爲,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孩子不喜歡這個東西,給不給你無所謂。

第二種: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權的概念,纔可以慢慢學會分享。簡單地說,就是“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7張

02

佔有不等於自私,正確看待寶寶的自私行爲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孩子在爭奪一件物品,但明明東西都不是雙方的,玩具熊、小車車、遙控器甚至是不用的水杯,都有可能成爲雙方的爭奪對象。同時孩子們嘴裏會不停的叫嚷“我的”“這是我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寶寶還沒有完整的「我」這個概念,這也是爲什麼絕大多數人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的原因。

其實,對於0~3歲的寶寶而言,他們的佔有慾並不等同於大人所說的自私,而是在這個成長階段出現的一種正常心理。

不到1歲的寶寶對東西的所有者尚不能區分,所以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都認爲是自己的。

到了2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就會發生不打招呼拿對方的玩具的現象,因爲他們認爲這些東西應該是自己的。

而到了3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他們不僅意識到自己是作爲獨立個體的存在,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這時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不過由於自我意識中“我”的概念仍然主導着孩子的思想。

所以他們仍然常常以自我爲中心,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都想佔爲己有,因而會出現“獨佔”“掠奪”的行爲。

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第8張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寶寶的佔有行爲視爲思想品德上的自私自利。

不過,如果孩子的佔有慾不能得到合理的約束,很可能會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

那麼,父母該怎樣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段時期呢?以下幾個建議:

1、儘快幫寶寶建立所有權概念

寶寶兩歲左右,隨着自我意識的萌芽,父母應該幫助寶寶建立所有權概念,比如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玩玩具的時候,可以強調一下:“這個小汽車是小哥哥的,你只能玩,但不能帶走。”

在家裏告訴寶寶:“這條毛巾是爸爸的,這個水杯是媽媽的,這個勺子是寶寶的。”

這些話可以幫助寶寶儘快建立所有權概念。

2、讓寶寶感受分享的快樂

一般來說,寶寶逐步建立物權概念後,佔有的行爲會有所剋制,但是如果父母發現寶寶的佔有慾仍然非常強烈,就應該引導寶寶,教寶寶學會分享,讓寶寶感受分享的樂趣。

比如,引導寶寶把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玩,對他說:“你看,把玩具給小朋友,他玩得多高興啊。”這時,寶寶也能從小朋友的表情中感受到快樂,當他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後就會主動去分享了。

3、不要強迫寶寶分享

一些父母在衆人面前,常常爲了自己的面子問題,強迫寶寶去分享。

強迫分享不僅是對寶寶的不尊重,還可能會傷害寶寶幼小的心靈。每個寶寶都有自己鍾愛的東西,分享一定要建立在寶寶心甘情願的基礎上,如果寶寶不願分享,請不要強求。

寄語:

如果孩子還沒有懂得分享的價值,不要急着去責怪他,因爲人生中的很多“明白”是需要時間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言行中給孩子做好長期的示範,靜待花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