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小班幼兒交往

本文已影響1.47W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隨筆:小班幼兒交往,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隨筆:小班幼兒交往

教育隨筆:小班幼兒交往1

一、現狀分析

隨着社會的發展,交往與合作已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隨着現代獨生子女增多,相對單獨的社區套房的居住條件等原因,導致孩子對外交流較少,在他們身上出現了許多不合羣現象,例如,自我中心意識嚴重,不願與他人說話、交流等。針對上述情況,我對我園剛進入小班的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發現角色遊戲對於小班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二、觀察案例

觀察時間: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觀察對象:小一班幼兒共36人

觀察方法:行爲記錄法,記錄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的語言、動作、交往合作情況。

案例一:娃娃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角色遊戲,每次遊戲時,總會有許多孩子衝到娃娃家爭着搶着做“爸爸”或者“媽媽”。尤其是“媽媽”女孩子們最爲喜歡,可以抱娃娃、煮飯等。有一次,然然和欣怡就爲正當“媽媽”而吵了起來,她們誰也不願意謙讓。這時,帶班的丁老師走了過去,開始引導她們學會相互商量、交流。讓她們能夠相互體諒、瞭解她人的情緒情感。丁老師蹲下來,說:“你們都想做媽媽呀,可是一個家裏只能有一個媽媽,那該怎麼辦呢?”然然聽了,馬上說道:“我當媽媽,她做寶寶。”可是,欣怡並不願意,她大聲說道,“我不要,我要當媽媽!”這時,丁老師就說,“這樣,你們誰也做不成媽媽了。而且遊戲都快要結束了哦,再不決定這次遊戲就不能玩了!”然然一聽,說道,“那我做寶寶吧,下次我做媽媽好不好?”欣怡點點頭,同意了。接着兩個孩子手拉手投入到了遊戲中,臉上掛着甜甜的微笑。這樣孩子不僅順利的開展了遊戲,又學會了同伴之間相互協商、交流。

小班孩子容易忽視他人的感受,常常以自我爲中心。而且,小班孩子剛入園,之前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照顧下,要什麼有什麼,大多時候只考慮到自己要什麼,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因此,在幼兒園遊戲中容易出現交往之間的衝突與矛盾,這時,主要引導幼兒學習自己解決遊戲中的矛盾,從中意識到剋制自己的慾望,考慮到別人的意見,加深同伴之間的友誼,增強幼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案例二:玩具吧

玩具吧是小班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們最喜愛的遊戲之一。一天,浩浩小朋友從家裏帶來了一輛非常好看的大汽車,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要做小司機,開這輛大汽車。於是,老師走過去引導他們說,“你們這樣爭搶大汽車,大汽車會不高興的!大汽車喜歡每一個有禮貌、懂得和朋友分享的孩子。”聽到這話,孩子們知道了玩玩具時要互相謙讓,於是,孩子們學會了相互協商,然後排隊輪流進行遊戲。看到孩子們自己商量解決遊戲中的問題,覺得孩子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案例三:愛心醫院

醫院是孩子們角色遊戲中最爲喜歡的遊戲之一。今天,寧寧、小雪還有宣宣三個小朋友在醫院裏面玩遊戲,寧寧是醫生,小雪是病人還有宣宣是護士。我看到他們三個在爭搶着針筒打針,於是我走過去,問道:“你們去過醫院嗎?醫院裏面都是誰幫你們打針的呢?”小雪說,“護士阿姨打針的,可是我也想當護士阿姨打針!”我說,“那現在小雪你是病人就應該給醫生檢查,護士打針。然後,下次小雪做護士,你就可以幫病人打針了,好嗎?”小雪接着就對宣宣說,“這次你做護士,下次我做,好不好?”宣宣點點頭。於是,她們有快樂的玩了起來。

三、角色遊戲的作用

(一)、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角色遊戲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扮演他所熟悉和喜愛的角色,在遊戲中創造性地再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形象和活動,它爲獨生子女參與社會生活、獲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機會。在角色遊戲中,他們動腦筋、出主意,創造性地反映生活,盡情地抒發着自己的感情,他們體會着做“醫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當“媽媽”對“孩子”的親切感……同時,“乘汽車”要排隊,買東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親相愛,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遊戲中已成了一種約定 ,俗稱的規則,每個孩子都必須遵守,否則,會受到輿論、譴責。孩子從這些準則中學會了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形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有利於幼兒擺脫自我爲中心的意識,提高交往技能

角色遊戲可以通過幼兒扮演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實現角色的轉換,使其進入他人的角色,體驗各種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爲經驗,從而擺脫以自我爲中心狀況。小班幼兒已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這爲幼兒逐步豐富角色遊戲的內容,進行多種角色的轉換提高角色遊戲的水平奠定了基礎。入園前的幼兒由於獨立性差,他們的社交活動往往只限於父母、親人、家庭範圍之內,和別的兒童接觸很少,即使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彼此很少交往。幼兒園使幼兒生活周圍的人增加,每天能接觸到許多同伴,他們會從不認識到認識,直到熟悉。在幼兒的交往過程中,角色遊戲爲幼兒提供了交往的場合,在角色遊戲的過程中,由於角色和角色的關聯,幼兒嘗試着交往的多種方法,感受到交往過程中的成功或失敗,以及教師的引導,這些都促使幼兒去調節自我,理解他人,儘早走出“自我中心”的角色遊戲,幫助幼兒學習建立了良好的夥伴關係,增強了幼兒的角色心理,讓幼兒體驗到了交往的樂趣,學習了交往的.技能。

四、教師對角色遊戲的指導

(一)、教師要爲幼兒提供足夠的生活經驗來充實幼兒的角色遊戲內容。

由於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他們在角色遊戲時常常會顯得無所事事。一般來說,幼兒的生活經驗大多來自家庭和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因此,教師要注重在平時教學、日常生活、節日娛樂、親子郊遊、看圖書等各種活動中,拓展幼兒的視野,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幼兒多方面地去觀察和了解社會生活,豐富幼兒對周圍生活的知識和經驗,積累生活印象。我們在外出郊遊時,就會在路途中引導幼兒觀察司機叔叔是怎樣開車的,看到路上有行人怎麼辦。事實表明:幼兒對生活觀察得越仔細,遊戲的情節就越豐富,扮演角色也就越形象、逼真。情節的豐富,有利於促進幼兒交流,豐富幼兒的交往技能。

(二)、教師可以作爲玩伴來參與角色遊戲,並給與幼兒正確的引導。

教師直接參與遊戲是促進遊戲情節發展的重要手段。小班幼兒喜歡遊戲,但又不會做遊戲,需要教師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小班幼兒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當看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做遊戲,成爲他們的遊戲夥伴時,會感到格外興奮。所以教師通過參與遊戲擔任角色之後,以角色的身份指導遊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和手段。教師可以擔任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在一個角色上,根據需要靈活掌握比如:在和孩子們玩“娃娃家”的遊戲時,由於各角色的活動單調,又缺乏協調,我便扮演成“娃娃家”的“媽媽”。吩咐“爸爸”去買菜,叫“姐姐”去洗衣,自己則看娃娃,餵飯,哄睡覺等。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教師的積極參與並擔任了遊戲的主角,使其他角色也都明確了各自的責任,遊戲內容也就豐富了起來。如此,也有利於幼兒學會遊戲中的交往與合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兒將來要在社會上立足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就必須學會於他人交往,將自己融入於集體中,用自己和集體的力量與智慧解決困難。角色遊戲是社會現實的縮小化,教師是孩子們踏入社會的領路人。正確、規範的角色遊戲體驗,能給孩子們美好的啓迪,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播下健康的幼芽,幫助他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踏出堅實的步伐。

教育隨筆:小班幼兒交往2

早晨,妍妍的奶奶帶着孩子一起來到教室,一見我就笑着對孩子說:“叫老師啊。”“孫老師早!”“早上好!”我微笑着與她打招呼。她奶奶隨即向我詢問:“老師,昨天回家孩子說碩碩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問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啊?”她沒有言語,只是用很銳利的眼神盯着那個孩子。家長也期待着我給她一個交代,我只能請碩碩來說說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是碩碩也悶不作聲,我也不想勉強孩子,因爲畢竟我不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也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發生的過程,只好衝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對她說:“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的,平時我看見她們兩個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與人交往,這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孩子來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作爲一個社會的人,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與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交往。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他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小衝突,我認爲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衝突只有在交往中才會發生。但孩子的交往經驗遠遠不夠,雖然小女孩喜歡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興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經驗,畢竟孩子年齡小。在與人交往時,她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瞭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於是纔出現了當其他小朋友與她發生衝突時,就向一貫能依賴、保護自己的奶奶告狀。從家長來看,這位家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識。每次來園時,她帶着孩子來都要求孩子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從教師來看,孩子間發生矛盾,而教師不瞭解情況,因而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妄下論斷斥責孩子,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這個“引導”可以是成人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如堅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例後,給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商量怎麼解決同伴間的矛盾,可以怎麼做、應該怎麼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爲孩子成長的經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