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

本文已影響1.12W人 

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未來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現階段的成長,對於成長問題更有利於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偏科”,爲大家分享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

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

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1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好的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孩子身上的一些品質,無論好壞,都是我們做父母的多多少少有點影響。

中國很講究言傳身教,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最久,每天陪伴孩子很長的時間,每時每刻都在教孩子該如何如何,也許你沒有覺得是在教,但是這種行爲的教育比任何的教育都更爲重要。

有人說,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和家庭有很大關聯。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有問題,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並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纔是孩子問題的罪魁禍首,同是一個孩子要好好教育,要改正一些不好的東西,也是在家庭最爲關鍵。

其實,我們常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更加應該重視家長的教育,這纔是根本。

一個孩子的智力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有很多比智力重要的東西,比如說一個孩子的品質,它的素養,這些是學校的教育不能給予的,也不是父母的打罵能夠完成的,這是孩子和父母從小生活在一起模仿父母的行爲形成的。

我們常說科學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父母的肩膀和孩子的成長也有很大關係。

有些父母十分地善於和孩子溝通,這樣的父母是比較優秀的父母,也會培養出比較優秀的孩子。溝通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學問,它分爲傾聽,你只有讓孩子說話,還要理解孩子話裏的真實的意義,這樣你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懂得傾聽之後就是理解,所謂的理解,是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接着就是,有些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他們沒有正確的行動,需要父母給予引導。

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優秀的父母,他們通常在孩子的教育上耗費心思。有些人可能會說,大山裏有好多的父母都沒有文化,不也教育出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了嗎?其實,不是沒有文化就不會教育,有些父母也是教育的能手。

以前有許多父母喜歡經常打罵孩子,一旦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這樣對孩子,這樣其實是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做個好父母,再教育出個好孩子。

如何成爲一個好父母2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孩子遇到怎樣的父母,往往可以決定他的一生。

當下這個時代,很多父母都爲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焦慮,其實孩子的諸多問題,本質上都是父母的問題。

成爲好父母,有三件事不能忘:

1、自己曾經也是孩子

很多在原生家庭過得不幸福的人,成爲父母之後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像我父母那樣!”,可現實總是打臉。

憎恨父母對自己的冷嘲熱諷,卻在不知不覺中用同樣的口吻對孩子說話;

厭煩父母沒完沒了的包辦與控制,卻也漸漸習慣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操控孩子的一切;

小時候父母總是對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爲人父母后,我們也變得完美主義,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

我們都害怕重蹈覆轍,但是都會不可避免地像我們的父母,因爲我們總是很自然地把父母厭棄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路易斯·海所說:“好的父母可以給我們作榜樣;可如果父母不夠令人滿意,我們認識到了,就不要重複它;如果再犯,就是自己的錯。”

原生家庭留在身上的烙印一時難以改變,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學會更好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成爲父母之後,我們仍要記得,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記得這一點,就會多一份同理心,在教育孩子時給他充分的尊重與愛。

比如孩子做錯事了,在斥責之前,想想孩子當時的感受,想想自己當年犯錯時希望父母怎樣做,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那些不必要抒發的情緒就會得到平息,對孩子的教育更加有效。

與孩子將心比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也是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和反思自己。

2、自己是愛人的伴侶

很多人成爲父母之後,重心大部分放在了孩子身上,忘記了依然要用心經營與愛人之間的關係,常常因一些小事就互相指責、埋怨,肆無忌憚。

一個朋友曾對我說,童年時父母冰冷、爭吵不斷的相處模式,是他一輩子的陰影,導致他長大後渴望被愛,卻又不懂得如何與愛人相處,經常處於僵化狀態。

家庭內父母的不和睦與爭吵,給孩子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敏感、多疑、自卑、怯懦、安全感缺失。

這樣一種缺失,會成爲任何物質和時間都修復不了的心理問題。

曾有調查顯示,父母相愛會比不相愛的家庭,少70%的教育問題。

求學時代觀察過身邊的同學,一般性格活潑開朗,處事積極樂觀的同學,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十分相愛。

其實,對孩子來說,家庭帶來的重要安全感之一,就是孩子能夠確信父母彼此相愛。

這份強大的安全感,就是孩子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後盾,他會充滿了勇氣和信心去不斷探索、不怕失敗,開創自己的人生。

父母相親相愛,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愛的教育。孩子耳濡目染,能夠學會如何愛別人,學會被別人愛,學會處理親密關係。

成爲父母之後,我們仍要記得,自己是愛人的伴侶。

記得這一點,就會多一份珍惜,不被生活的瑣碎磨光耐心,依然葆有對彼此的愛和關懷,在發生矛盾時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少一分指責和中傷。

對於母親來說,做一個好妻子,可能比做一個好媽媽更加重要,孩子會從你的身上懂得溫柔和體貼;

同樣對於父親來說,做一個好丈夫,可能比做一個好爸爸更加重要,孩子能從你身上學到付出與擔當。

和諧穩固的夫妻關係,不僅是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力的來源,也是一種自我療愈的過程。

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孟曾說過:

“婚姻就是回家,好的婚姻對於過往的遺憾和傷痛,都有自然的療愈作用。當然,如果我們遇到的伴侶,是個安全感極強,又溫暖積極的人,那麼我們的療愈過程就會更加順利。”

好好愛自己的另一半,做一個溫暖積極的伴侶,也是一個好父母重要的修行。

3、自己首先是自己

有一位十分注重孩子教育的母親,曾跟我傾訴她的痛苦:常常爲孩子的各種問題苦惱、失眠焦慮,自學了很多心理學,花了很多時間,卻還是在面對孩子時搞得一團糟。

我告訴她:“你無時無刻都在爲孩子的事情焦慮,有沒有停下來關注一下自己呢?”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見,我發現她變得更加平靜從容,臉上也帶着久違的笑容。

她驚喜地跟我說着自己這段時間的變化:

“當我不再絞盡腦汁鑽研育兒經,而是去愛自己、成爲自己,思考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我發現自己充滿了能量;帶着這些能量面對孩子,才發現教育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爲她的轉變感到十分欣喜,也從心底裏更加堅信了一點: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首先成爲自己,並不斷成長。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後就迷失了自我,時刻關注孩子,爲孩子的進步而欣喜,爲孩子的問題而憂慮,所有的情緒變動和行爲表現都圍繞着孩子。

於是,溺愛、控制、焦慮、患得患失,各種教育問題都漸漸浮出水面,根源就在於父母自己停止了對內在的探索和成長。

因爲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心中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成爲父母之後,我們仍要記得,自己首先是自己。

記得這一點,就會明白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周國平說:“我深信,薰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學會堅持一項興趣愛好,那麼你首先應該做到對某件事的堅持,這樣教育才有說服力。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爲自己的人生負責,爲孩子做好榜樣。

堅持閱讀、運動,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遇到生活難題不逃避,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這些都是自我探索和成長。

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勤奮好學,永不放棄自我成長,是成爲好父母的路上永遠不變的課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