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教育理念

本文已影響1.72W人 

十大教育理念,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意義所在,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是比較輕鬆的,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爲大家分享十大教育理念。

十大教育理念1

十大教育理念

1、以人爲本的理念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爲主發展到以人爲本的時代,教育作爲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爲本的時代精神

2、全面發展的理念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爲根本目標;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爲己任。

十大教育理念 第2張

3、素質教育的理念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爲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

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爲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爲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十大教育理念 第3張

4、創造性理念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爲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爲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啓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爲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

5、主體性理念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併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啓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爲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十大教育理念 第4張

6、個性化理念

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髮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

7、開放性理念

當今時代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的網絡化,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爲一個更加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

十大教育理念 第5張

8、多樣化理念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着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

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準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準多樣化等等。

十大教育理念 第6張

9、生態和諧理念

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也需要寬鬆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的滋潤。現代教育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也包括教育活動與整個育人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協同互動、和諧統一,把融洽、和諧的精神貫注於教育的每一個有機的要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整體,使人才健康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達到生態和諧地育人。

十大教育理念 第7張

10、系統性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成爲現實。教育成爲伴隨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事情,而且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是關乎精神文明建設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大業,它是一項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

十大教育理念2

一、孔丘提出的“儒家之私學 ——禮與仁”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講到克己復禮爲仁,這是比較基礎和傳統仁的含義,但在此含有一種遞進關係,雖說這遠不是孔子理想的仁境界,但起着通往仁德之路的重要途徑。可以把克己復禮爲仁,比做“積極自由”,把最終的仁,比作真正“自由”。

如果要通往自我實現,那麼道路定會不易,拿禮來理性的約束自己(制度,行爲)屬於社會性道德,具有強制性,仁爲宗教性道德,純屬個體自願選擇。

但如果把一些公共規範,羣體要求內化爲自己的生命能量,打倒消極的態度,再去做一些高於禮的事情,逐漸會走向真正的“自由”,也就是所謂的仁。這更說明了禮對仁的重要性,這是通往仁的必經之路。而禮更是爲仁的發展做了重要的鋪墊。

十大教育理念 第8張

二、莊子提出的“道家之自然——心齋”

“心齋”就是要保持心的虛靜,摒絕任何思慮,“虛也者,心齋也。”亦即“去知”,“黜聰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認知是無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知,就勢必被弄得人疲憊不堪;而疲憊不堪,自然就沒有逍遙自在可言。

所以要實現逍遙遊,就必須“黜聰明”,“去知”。即使每日“與物相仞相靡,”也不要去認識它,更不要去淪定是非。排除一切外界干擾,消弭一切名利之念,達到“無名”、“無己”。徹底改變“人爲物役”的狀況,把精神從名僵利索中解脫出來。

三、慧能提出的“禪——頓悟”

禪宗素有“一花五葉”的說法,指的是初祖達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葉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認爲是六祖及其門下的五個支派。

禪宗發展到現今,由於該法的特點,在寺廟中已經較少見到,特別是頓悟禪法。民間則有少數研究者,例如南懷瑾、王紹璠、吳鐵夫等,其中吳鐵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揚頓悟禪法的觀點。

十大教育理念 第9張

四、韓愈提出的“復興儒學——人性三品”

復興儒家的獨特價值和顯著特徵在於,它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系統性、根本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實用性。仁是道德的中心觀念,價值之源,理想之源。

它注重繼承發揚中華古聖先哲的道統即道的傳承系統,以道爲信仰支柱、根本原理和思想基礎,觀察、分析、應對修身、做人、做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問題。

五、朱熹提出的“理學——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讀書法。 所謂“居敬”,敬,恭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所謂“持志”是要堅定志向。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十大教育理念 第10張

六、王守仁提出的“心學——致良知”

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良知雖人人同有,然其明覺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之知,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裏,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七、王夫之提出的“六經責我開生面——因人而進,施之有序”

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後天不斷的生長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基於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他認爲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爲兩方面:一是繼善成性,使之爲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惡爲善。

十大教育理念 第11張

八、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五育並舉”

思想是自由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只要具有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襟懷,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見和聲音,都能夠吸收進來熔鍊成新的學術。

九、陶行知提出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生活教”

這句教育名言,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報。這句話是著名的學者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學態度,也是他的辦學理念。

十大教育理念3

1、關愛學生,就是用我們寬廣的胸懷包容他們的優點和缺點,無私地奉獻自己的愛。

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十大教育理念 第12張

4、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着未來,關注着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條漫長的道路。

5、把愛帶給每位學生。

6、良好的師德風範必須“心中有學生”“有學生立場”。

十大教育理念 第13張

7、智力教育就是要擴大人的求知範圍。

8、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輕人的終生自修作準備。

9、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超過了自己的智力,這樣的人才有學問。

10、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師都會讓學生自尊心有發揮的機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