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小知識內容

本文已影響1.88W人 

地球小知識內容。地球是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地球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一顆不以希臘或羅馬神靈命名的行星。大約在45.4億年前形成,是唯一一顆支持生命的已知星球。以下是地球小知識內容

地球小知識內容1

一、地球內部結構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爲“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爲“古登堡面”。據此,科學家們認爲,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爲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爲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爲地核,中間一層稱爲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地球小知識內容

二、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岩外,基本上是花崗岩、玄武岩等。花崗岩的密度較小,分佈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佈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嶽。地殼上層爲沉積岩和花崗岩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爲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爲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蓋着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岩。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三、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硅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爲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爲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一般認爲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

地球小知識內容2

1. 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個面:人們發現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景色是不會變化的。而且總是以一面對着地球,彷彿有意不讓人看到它的背面一樣。這是因爲月球不僅繞地球轉動,它還可以進行自轉,而且它自轉一圈的時間與公轉一圈的時間剛好一樣,因此地球上的人永遠只會看到月球的一面。

2. 地球周圍的人造衛星巨多:我們知道地球除了月亮衛星還有很多人造的衛星,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2013年人類一共發射了6600顆人造衛星,其中3600顆還留在太空,有大約1000顆在有效運行。

地球小知識內容 第2張

3. 人類鑽過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在1970年,在科拉半島所進行的一項科研工作形成的,也是迄今爲止,人類進行鑽探的最深的一個鑽井,深處達到驚人的12262米。據說是因爲在鑽井聽到了類似人類的哭嚎聲,科學家也不能解釋,才停止了鑽探。

4. 地球轉得非常快:在整個地球之中,不同的地方轉動的'速度也不同,因爲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速度最快的應該就是在赤道上,其自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四百六十四米。那爲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呢?這因爲地球自轉的速度是勻速,加上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們才感覺不到地球的自轉。

5. 地球以前是紫色:我們現在看見的地球是蔚藍的大海,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燈火璀璨的城市。但是在遠古時期,植物吸收陽光後會變爲紫色,所以以前的地球是紫色的。

6. 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地球不同地方的氣候都有着差別,那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在哪裏呢?南極洲沃斯托克科學考察站是目前測得溫度最低的地方,爲-89.2°С。利比亞的阿齊濟耶省是目前測得溫度最高的地方,爲58°С。

地球小知識內容3

1、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爲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着,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繫。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稱地球爲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以後,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週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小知識內容 第3張

6、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週期爲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7、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爲週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